| 正常情況下,兒童在3-4歲開始就可控制排尿,如果隨著年齡增長仍經(jīng)常尿床,醫(yī)學上稱為“遺尿癥”。臨床發(fā)現(xiàn),對于功能性遺尿,中醫(yī)治療效果較好,根據(jù)不同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將遺尿分為腎氣不足、脾肺氣虛、肝經(jīng)濕熱、心腎不交等證型。 腎氣不足 尿液清長味不大,小便次數(shù)較多,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發(fā)涼、下肢無力,舌淡苔白滑。治宜溫補腎陽,方用溫陽湯——桑螵蛸、茯苓各15克,附子、姜黃各3克,山茱萸、五倍子各12克,益智仁、補骨脂、龍眼肉、五味子、肉豆蔻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肺脾氣虛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治宜補益脾肺,方用雙補湯——黃芪、芡實各20克,桑螵蛸、茯苓、蓮子、五味子、黃精、沙苑子、白術(shù)各12克,黨參、陳皮、益智仁各l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經(jīng)濕熱 尿量不多,但味腥臊,尿色較黃,伴急躁易怒、面赤唇紅、口干口苦、舌紅苔黃等。治宜瀉肝清熱,方用清肝湯——龍膽草6克,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各10克,當歸、芍藥、澤瀉、柴胡、海螵蛸、桑螵蛸各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心腎不交  夢中遺尿,睡眠不安,手足心熱,形體消瘦,舌尖紅苔薄。治宜清心滋腎,方用清補湯——生地、茅根各20克,竹葉、黃精、玉竹、桑螵蛸、益智仁、澤瀉各12克,通草10克,燈芯草、木通、甘草各6克,黃連、肉桂各3克,水煎服。 
	“益氣安神湯” 讓紊亂的心律恢復正常  
	    正常心率為每分鐘60-100次,且和諧有序、節(jié)律規(guī)整。若心跳過快、過慢或快慢不一,都叫心律失常,而房顫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中醫(yī)認為,房顫屬“心悸”、“怔忡”等范疇,心氣虛、心陰虛、宗氣不勻或心脈瘀滯等是常見病因。 
	    筆者根據(jù)明末醫(yī)家汪綺石“怔忡、驚悸種種神病者,必本于氣治,蓋安神必益其氣,益氣必補其精”的觀點,自擬“益氣安神湯”治療房顫,屢用屢驗,一般服藥10劑左右自覺癥狀可明顯好轉(zhuǎn),服藥15-20劑后不適癥狀可基本消失,復查心電圖可恢復竇性心律。 
	    其藥物組成及用法:黃芪30克,太子參、茯苓、丹參、當歸各20克,生地、麥冬、川芎各15克,五味子、桂枝、石菖蒲、柏子仁、遠志、炙甘草各10克,琥珀粉(沖服)3克。上述藥物(除琥珀粉外)加水煎2次,每次煎20-30分鐘,兩煎共取汁約500-600毫升,混合后加琥珀粉分2次溫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