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病當屬太陽經(jīng)病證,雖然脈舌及其他太陽經(jīng)病證候不顯,但此癥是外感非內(nèi)傷卻是無疑,既是外感,總不外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此癥癢重痛輕,腫勢散漫不紅,當屬風寒外侵,麻黃湯外散風寒第一方,故用之有速效。
幾天前,筆者偶感右眼不適,有澀感,視物不清,自己切脈,除左尺稍弱外,其他均正常,觀舌苔也無明顯變化,自思肝腎之陰可能有些不足,應及早治療,以免病情發(fā)展。
處方:生地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丹皮9克,澤瀉9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2次。
連服兩天,不但無效,右上眼瞼反而稍有些腫,癢、澀、痛明顯,但不紅,脈舌仍無明顯變化,此時又以為是“麥粒腫”。
處方:金銀花18克,連翹9克,生地9克,丹皮9克,黃柏6克,浙貝9克,桔梗9克,菊花5克,升麻3克,天花粉12克,蒲公英15克。水煎頓服,一日內(nèi)連服兩劑。
等到晚上癢、澀、痛更甚,且流淚,第二天起床,右上眼瞼腫得已不能全睜開,只能睜一半,此時方覺一誤再誤,藥不對癥,翻看文獻,看到山東眼科名家陳憲民談眼病的治療經(jīng)驗中,指出眼病外感風、濕、熱邪居多,可按衛(wèi)氣營血辨證,風勝者主張用《原機啟微》之羌活勝風湯加減,回顧上兩方用后病情加劇,結(jié)合眼瞼腫痛不紅,癢重痛輕,腫勢平坦,可斷為風勝為主,兼有寒,考慮既然屬于風寒,何不用麻黃湯,雖然麻黃湯主證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喘,除無汗外,其他癥狀都不具備,但基本病因病機相符。
處方:麻黃20克,桂枝15克,杏仁10克,炙甘草7克,防風12克。用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2次。
中午煎好服用十幾分鐘后,感覺頭頂冒風,持續(xù)約二十分鐘,此時,兩天來不能全睜開的右眼漸漸地睜開了。到下午三點多的時候,除微有痛澀外,已不流淚,雖外觀看起來眼瞼仍腫,但開合自如。晚上又服余藥,第二天早晨起來,痛澀全消。
體會:
1.本方麻黃量偏大,它藥按比例酌減,因是筆者自己服用,故加重至20克,好處是利弊能夠凸顯,如果是其他患者,量的確定會保守一些。
2.麻黃未按古法先煎去上沫,服后有心跳加速一個多小時,所以,平常心動過速,及慢性心臟病患者,或者診脈時感覺偏數(shù)者,麻黃應慎用或減量為宜。
3.此病羌活勝風湯當也效,但未必能有此方之速效。
4.本病當屬太陽經(jīng)病證,雖然脈舌及其他太陽經(jīng)病證候不顯,但此癥是外感非內(nèi)傷卻是無疑,既是外感,總不外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此癥癢重痛輕,腫勢散漫不紅,當屬風寒外侵,麻黃湯外散風寒第一方,故用之有速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