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陽明與少陽合病者,皆為陽性的熱病,陽熱盛實,里陽亢盛,燔灼水陰津血之體陰,更動里陰中的第三陰,太陰為病出現(xiàn)津液為陰性的濕邪之反憒。 陽性熱病,加陰性的寒濕并病,必導致下利,此下利者,正是下利赤白膿血之為患。 其脈不負者,為順:陽性的熱病者,論中所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邪氣盛實不負,不負者,不虛、不內(nèi)陷,即論中所說的“傷寒三日,陽明脈大”,此脈大者,也正是論中所說的“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的癥候群中的出現(xiàn)的陽性熱病之脈,脈、癥、病相應盛實者,為順,即有正陽陽明病,太陽陽明病,這里省略著“太陰陽明病”是也。 負者失也:如果陽性病,出現(xiàn)陰性的脈,是以陰滯陽,以陽陷陰,陽性熱病,不盛、不實,脈癥不符,就是負癥,負者,敗、損、虧、虛是也。不負與負,相提并論者,就是指陽性熱病,盛實為不虛、無損,不負,與負癥,亦相對稱衡互補,以明其癥理。 相互克賊,名為負也:克賊者,即是以陰滯陽時,陽受陰寒濕的限制,兩者均不能宣發(fā)透泄,如陽明熱病動濕,當以白虎湯方中加入蒼術;以陽礙陰,是以陽氣內(nèi)陷于陰寒濕之域,陽欲出、欲罷、欲升、欲發(fā)卻不能,如論中所說的“太陽病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又如“太陽病下之,其氣上沖者,與桂枝湯如上法,不上沖者,不可與之”,表陽病中的太陽之正氣,不因為攻下而內(nèi)陷,三陽形成氣流上沖,欲載邪從陽達表則愈,助以桂枝湯法,以承載欲內(nèi)陷之陽氣,從陽還表,不上沖者,表陽中的邪氣,已經(jīng)內(nèi)陷,不屬于桂枝湯法的治療范疇。 這里的“克”字,并非是五行生克乘之“克”,賊者,正是代表陰陽數(shù)與量的偏頗程度。 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補充說明,以返文與正題。 脈滑而且數(shù)的陽性熱病之脈,正是脈不負的表現(xiàn),陽熱與宿食,必定是論中所說的“胃中干燥,大便難”之互語,故曰當下之,以大承氣湯法,攻下盛實陽熱與宿食。此宿食者,即燥屎之互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