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時,在一張桌上打麻,發(fā)現(xiàn)沒進過校園的婦女照樣能如魚得水,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反而不及。還有讀書成績特別差的學生走上社會,賺的錢財比一肚子書的學生強幾倍。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關(guān)注的學生,到頭來還不認識老師,成績差的學生碰見對老師卻畢恭畢敬。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說,各有各一竅,有的擅長讀書,有的擅長工匠,人不一定都是通才。正如,有人能做官,有人窮盡一輩子也做不了官。現(xiàn)在,有文憑的人到處都是,能看出幾個是真正有成就的?知識不過是人的生存手段之一,不一定是成功的唯一標志。 成功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人生中不確定因素太多。就算是同班同學,幾十年后,有的人成了縣長,有的成了大企業(yè)家,有的可能還找不到工作,甚至窮得揭不開鍋的現(xiàn)象都會存在。那相去甚遠的根源在哪? 孔子說,不知命,不為君子。這句話也不能說完全有錯。當今的教育要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未來的研究生或科學家、文學家,這種選擇是不是完全正確?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教育具有這樣的潛能,但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樣的人才,那不是免強了所有的教師?宇宙假如都能按照固有模式的發(fā)展,那將來世界還存在什么多樣性、生動性? 現(xiàn)在,中小學普遍實行標準化教育,學校好像也失去過去那種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的姿態(tài)。學生每天除了作業(yè)還是作業(yè),一年到頭總是有做不完的試題。學校除了檢查、考試,再也沒有什么特殊教育模式,各地并且還以學生安全為借口,將音體美等教育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這樣發(fā)展,若干年后將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后果呢? |
|
|
來自: 天涯共暖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