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找一個寺廟拜一拜,求一個心理安慰。去的寺廟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有的地方會寫什么寺,而有的地方則是什么廟,像白馬寺和觀音廟。那么,“寺”和“廟”到底有什么區(qū)別?難道僅僅是名字不同?看完漲知識了。 其實,寺和廟最開始跟道教佛教根本沒有任何關(guān)系。寺是一種官職,如大理寺;廟最開始是用來擺放歷代有名望的人的雕塑,如關(guān)公廟和孔子廟。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團(tuán)居住、學(xué)習(xí)、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guān),教育的機構(gòu)。 因寺內(nèi)的經(jīng)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因為廟是中國的本土產(chǎn)物,最開始供奉的是人們的偶像,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用來免除自身的困苦,所以時間長了以后,廟就演化成了一種人們對于上天的文化寄托,像龍王廟、山神廟等十分常見。 因為廟是中國的本土產(chǎn)物,最開始供奉的是人們的偶像,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用來免除自身的困苦,所以時間長了以后,廟就演化成了一種人們對于上天的文化寄托,像龍王廟、山神廟等十分常見。 其實,寺和廟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只是二者供奉的神仙不是隸屬于一個部門的。廟里供奉的是中國人自己本土的一些神仙、偶像;而寺里供奉的是一些外來的神仙,像釋迦摩尼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