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著名哲學家、小說家和公共知識分子 本屆特朗普政府團隊,如果有什么特征的話,除了億萬富翁,大概就是安·蘭德的信徒了。據(jù)說幾乎不讀書的他,難得地提到安·蘭德的代表作《源泉》:“這是一本有關商業(yè)、美、人生、(內(nèi)心)情感的書,里面幾乎談到了一切”。 事實上,不僅是特朗普內(nèi)閣,金融大鱷喬治· 索羅斯、美聯(lián)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無數(shù)世界頂尖人物都以安·蘭德為自己的精神偶像。為什么安·蘭德在美國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在國內(nèi),我們很多人卻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讀讀她一些顛覆性的經(jīng)典語錄您大概就能清楚一些。 “人不能把世界讓給他所鄙視的人” ——安·蘭德影響世界的幾句話 策劃:先知書店 文:那蘭丨編:加西亞、千字君 安·蘭德出生于俄國圣彼得堡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猶太人。十月革命中,蘭德親眼目睹父親的藥房被政府沒收,一家人饑寒交迫、顛沛流離。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永遠逃離這個國家。
1927年,蘭德終于抵達美國。在這個與蘇聯(lián)完全不同的國家,她如魚得水,先是當編劇,后來著書立說。她所提倡的個人主義和客觀主義哲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影響了幾代人,她本人也成為青年崇拜的偶像,并被稱為“美國精神的奠基人”。
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特朗普,在當初競選最激烈的時候,面向狂熱的聽眾,公開聲明:“我是安·蘭德的粉絲!”他還自詡為真實版的霍華德·洛克——小說中的英雄主人公,一位特立獨行的天才創(chuàng)造者。更加“夸張”的是,特朗普團隊成員中的大多數(shù),包括勞工部長、中情局局長、國務卿等等,都是蘭德的粉絲。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好書俱樂部1991年聯(lián)合調(diào)查的結果顯示,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是“繼《圣經(jīng)》之后對當代美國人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累計銷售近億冊。 大部頭的巨著、充沛的思想、獨特的觀點,讓蘭德留給我們極多的經(jīng)典名句。限于篇幅,今天只擇取幾條,以饗讀者。 “人不能把世界讓給他所鄙視的人” 蘭德是無神論者,但她肯定關于信仰的激情,認為體驗這種感情會令人振奮,使人高貴。然而,這種感情不應建立在宗教定義所要求的妄自菲薄上,而必須”將人類情感的這一最高等級,從幽暗的神秘論的深淵中拯救出來,讓它重新指向恰當?shù)膶ο蟆祟??!?/p>
· 人類不應該自我唾棄,或?qū)ψ约旱拇嬖谶M行詛咒,而應該在人生之初,便開始尋求生命的無限潛能和人類的高貴身影。 蘭德崇尚英雄主義,堅持己見,抵制整個世界朝著集體主義和平庸化發(fā)展的傾向。她認為,每個人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就是個人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個人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追求一種人作為人的生存。
· 每一代人,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完全理解和實現(xiàn)人類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過這并不重要。正是這極少數(shù)的人將推動人類向前進,而使生命具有了意義。
· 是人則獨立思考,獨立工作。是人則不能掠奪、剝削或者統(tǒng)治支配他人——要獨立。掠奪、剝削和統(tǒng)治是以受害者為前提的。它們本身就包含著依賴他人。它們就是二手貨。
· 人不能把世界讓給他所鄙視的人。
蘭德贊頌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她認為,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產(chǎn)物。在一個勞動分工復雜的工業(yè)社會里,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新知識,實業(yè)家(也就是商人)發(fā)現(xiàn)了如何使用那種知識,將物質(zhì)資源與人類勞動整合進企業(yè),以創(chuàng)造大眾所需要的產(chǎn)品。 · 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本質(zhì)特征是獨立判斷,并承擔自己的判斷的責任,甘冒適當?shù)娘L險,有擔當,完全意識到“世界的工作必須要去完成”,知道世界的幸存有賴于他們不懈的努力。
· 人類一直被教導著去接受這樣一種觀念——人類最高的美德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然而,如果沒有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人是無法給予的。創(chuàng)造要先于分配——否則就無物可資分配了。
· 只有運用自己的理性,才能獲取知識;有了知識就要實現(xiàn)多產(chǎn);實現(xiàn)了多產(chǎn)后還要從事與他人的交換,由此實現(xiàn)自尊和人作為人的生存。 “自私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蘭德不顧傳統(tǒng)輿論的偏見,力倡個人主義,旗幟鮮明的提出“自私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她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 · 不承認個人權利,道德規(guī)范就不可能存在。
· 攻擊“自私”就是攻擊人的自尊,放棄“自私”也就是放棄自尊。
· 世間最要命的邪惡就是將自己的焦點(主要關注)放在別人身上。
國內(nèi)著名政治學者劉軍寧先生在閱讀蘭德的著作時感慨道,在中國,忘“我”的道德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一點正是“中國文化之最大偏失”,個人永遠被埋沒,個人的感情、尊嚴和價值要求被壓抑、被抹殺: “忘我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作賤,是對他人的嘲弄與對其私生活的無端介入,最終使自己成為權力機器的螺絲釘,使眾人成為權力機器的“加工對象”。而且這種觀點注定要從道德烏托邦走向政治烏托邦,因為其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不是為凡人設計的,可現(xiàn)實的世界恰恰是由蕓蕓眾生組成的?!?/p>
在強調(diào)自私的同時,蘭德特別強調(diào)理性的重要,她認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理性與自私的結合使得“我”獲得自尊的同時,他人也獲得尊重,社會秩序也因此建立起來。
· 阻止你殺人的不是社會,也不是某種社會權利,而是其他人不可剝奪的生命權。這不是雙方權利之間的“妥協(xié)”,而是確保雙方權利不受侵犯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不是來自社會法令,而來自你自己不可剝奪的權利。社會無法武斷地定義這條分界線,你自身擁有的權利已經(jīng)隱含。
· 自由主義者清楚知道,每個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不光是他自己的,還有別人的。 ▲洛克: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里走出來,進入契約社會,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權利交給政府,但人的三個基本權利不能交,即生命、財產(chǎn)、自由。 對這一觀點,劉軍寧先生表示贊同:
“舍棄忘我論,并不意味著倒向它的極端——唯我論。實際上,忘我與唯我兩個極端有一個中間道路就是存我,即托克維爾所說的“開明的自利”,亦稱“合理的利己主義”。只有理性的利己者,一個具有自尊的人,才有愛的能力,因為,只有他才能有能力具備堅定的、不妥協(xié)的和不背棄的價值?!?/p> “我將永遠不會為了另一個人而活”
某種程度上,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最偉大的意義,就是揭開了利他主義虛偽的面紗,并提醒人們,要時刻警惕利他主義背后的巨大陷阱。
· 沒有個人權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 個人擁有的權利不是來自集體,也不是以集體的利益為目的。
· 集體主義把集體置于個人之上,告訴人們?yōu)榱诵值軤奚约旱臋嗬?,結果,人們除了害怕、憎恨和毀滅自己的兄弟之外,別無選擇。
· 現(xiàn)實中,當一個倡導集體主義的社會侵犯了少數(shù)人的權利時,多數(shù)人往往也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權利。
· “好的獨裁統(tǒng)治”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東西。一旦你贊成獨裁統(tǒng)治的原則,你其實就已經(jīng)鼓勵所有人和你采取一樣的立場。如果他們不想接受你的思想或者不喜歡你的某種“良好動機”,他們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沖上來打你一頓,逼你接受他們自己的“良好動機”,在你奴役他們之前奴役你。
不過,對于蘭德的觀點,國內(nèi)外也有不少反對的意見。
學者蘇小和認為,蘭德的思想“讓幾代美國年輕人丟失了人的綜合意義,變成工具主義和消費主義的一群人,變成一群過把癮就死的自由主義者。” 他將蘭德和羅爾斯放在一起,認為他們共同放棄的是美國保守主義的社會本質(zhì),否定的是美國立國的價值基石——基督信仰。 哈佛大學知名政治哲學家諾齊克,在論文中批評蘭德將她的論點根基于倫理學上(蘭德主張每個個人自己的生命是他們唯一的價值觀,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其他的價值觀有可能實現(xiàn)),諾齊克認為這樣的說法并不夠詳細,蘭德需要進一步闡述,為什么某些人會寧愿選擇死去而不愿擁有任何價值。
蘭德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人物,因為強烈地擁護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高度贊揚她所謂英雄般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美國價值,強烈厭惡神秘主義和宗教,甚至徹底地反對慈善,她不僅在東方一些傳統(tǒng)國家不受待見,就是在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多年來也一直遭到眾多批評。但蘭德是一個不容易妥協(xié)的人: 她厭惡同時期許多突出的自由派或保守派政治家,包括深受大多數(shù)美國人尊敬的羅納德·里根。 是的,在1950年代,蘭德幾乎激怒了整個成人世界。但在上世紀70-80年代,她則成為新自由主義的指導者,同時深刻影響了白宮經(jīng)濟政策的制定。無可置疑的是,對大多數(shù)美國人來說,讀蘭德的小說是一件令人愉快的顛覆過程,她拒絕把個人主義看成罪惡、提倡自我犧牲的道德原則,對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一種激進的挑戰(zhàn)、一種觀看世界的新途徑。
千字君曰:在西方持續(xù)火熱60余年之后,安·蘭德最近幾年終于開始在部分國人中引起反響,一些小規(guī)模的學術探討此起彼伏。但即使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面,對安·蘭德的爭執(zhí)也相當激烈。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先讀讀安·蘭德的作品,相信您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判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