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是為了答疑,解惑,大到解決我們對生命的、對宇宙的疑惑,小到知道我們怎么燒水煮飯,怎么走路說話,假設(shè)看書真的是能做到這些的,那應(yīng)該怎么樣讀書才能“有用”呢?我就說說我的一些讀書方法吧,也結(jié)合神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里的一些理論,這本書4年多來看了不下5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獲,這也是我的理論之一“讀書要讀舊書”。
1、知VS行 照《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說法,書分為實用性和理論性的兩類作品,也就是我所說的,是指導(dǎo)“知”的,還是指導(dǎo)“行”的書。 指導(dǎo)“知”的,是比較理論性的書,開拓你的眼界,就像你久居魔都,突然跑到了海南,看到麥兜所說的“藍(lán)天白云,椰林樹影”,不免驚奇加驚嘆,感受的生命的豐富。指導(dǎo)“行”的,則是實用技巧類的書籍,就像你第一次做雞蛋炒飯,看了書,就知道不能把生米放進(jìn)鍋里。 可是在讀書人中,卻總有這兩派的對峙。重“知”的人,對每天閱讀一本書的人說,有本事你每天讀一本類似《純粹理性批判》《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樣的書試試,這擺明了就是對實用主義的不屑。但重“行”的讀書人,則會覺得另一方“空談?wù)`國”。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是更重“行”的,但只行而不知,舍本逐末,一葉障目。就像現(xiàn)在這么多流行的關(guān)于時間管理類的書籍,強調(diào)要高效利用時間。重“行”的人日夜研讀技巧,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管理時間呢?單位時間做的事情真的越多越好嗎?人生目標(biāo)在哪里?如果方向錯誤了,豈不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努力跑步嗎”? 而只知不行,真的是空談?wù)`國。除非是專業(yè)學(xué)者,否則一個從來只能在沙漠生活的人,拼命看熱帶雨林樹木種類的書有什么意義嗎?為了炫耀還差不多,但是真能在生活上解決什么疑惑,就只有天曉得了。
2、怎么把書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書,永遠(yuǎn)都是只看第一遍的,我想大概不在少數(shù)。尤其是從學(xué)校出來之后,扔掉教科書之后。我不知道多少人看書,是從來不做筆記的,我想大概也不在少數(shù)。 最后一點是,我不知道多少人看書看到什么特別有道理或“有用”的地方,是有過實踐的。我想大概更不在少數(shù)。 從我自己來說,除掉打發(fā)時間的休閑書(好吧,確實不在少數(shù)),對于我認(rèn)真要看看的書,我都是做筆記的。就那《如何閱讀一本書》來說,大概看過5遍,做過3次筆記。 我的筆記是在紙上做的(電腦上做也無不可),類似思維導(dǎo)圖的結(jié)構(gòu),黑筆是摘抄,重點的用一支艷紫色的比劃出來,最重要的是,我會用大紅色的筆,寫一點結(jié)合我當(dāng)時感受的點,或者是我以后會用的地方。 例如,有一本書叫《口渴之前先挖井》是講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和維護的,我用黑色筆寫的當(dāng)中有一條“為你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建檔”,然后在紅筆寫了我的行動計劃“建檔啦!本周先初步建檔,每年為朋友的禮物留預(yù)算”。根據(jù)這個行動計劃,我現(xiàn)在有一個電子版的通訊錄,記錄了各種信息,偶爾,我會在他女兒或老婆的生日時候送個小禮物。 (文/水湄物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