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煤精制品,經(jīng)鑒定竟然來源于撫順,那么它是怎么來到新樂遺址的呢? 有專家認為,煤精是從古渾河漂流而來,新樂人在河邊采集的。也有人認為7200年前部落間通過物物交換來到新樂遺址的。 新樂人在河邊撿的煤精? 昨日,新樂遺址博物館新基本陳列開館,展示文物以距今7200年的新樂下層文化出土的200余件文物為主。 展覽的內(nèi)容分為新樂人生活的時代、新樂下層文化與新樂人的生活、新樂文化之謎,每個單元穿插場景復原或影像。 在展廳,記者發(fā)現(xiàn)100多枚7200年前的煤精制品,有的樣子像玻璃球,有的似耳環(huán)。這些煤精制品經(jīng)過鑒定,為撫順煤田的露頭煤。那么它是怎么來到沈陽新樂遺址的呢? 新樂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陸海英介紹,這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有人認為,新樂人采用的煤精原料是從渾河上游,順著古河道漂流來的,新樂人直接在河邊采集得到。還有更大膽猜想,認為是撫順在當時也有原始人的部落,當時部落之間通過物物交換來到這里。 它的用途至今仍是考古學家感興趣的話題,有人認為煤精制品與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可能是預測“吉兇禍福”或“求神祭天”時所使用的一種占卜用具或祭祀用具;也有人推測是游戲工具和裝飾品。 “文獻記載,我國用煤的歷史始于漢代,新樂遺址出土的煤精制品距今7200年,把中國煤精工藝的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 ”陸海英說。 大陶甕里裝著嬰兒牙齒 新樂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并未發(fā)現(xiàn)墓葬,新樂人的喪葬形式至今仍是個謎。 在展廳,一件半米高的大型陶甕引起記者關注,一個成年人雙臂張開也未必能抱住陶甕。它的四邊都有把手。解說員說,這個陶甕出土時,里面發(fā)現(xiàn)了嬰兒的牙齒。 陸海英說,這個陶甕應該叫盛貯器,也可做葬具使用。甕棺葬是古代葬俗之一,以甕等陶器為葬具埋葬兒童,個別也做成人葬具使用。 陸海英說,新樂遺址所發(fā)掘范圍內(nèi)還未發(fā)現(xiàn)墓葬遺存,或是由于遺址屬酸性土壤,尸骨不易保存,因此新樂人的喪葬形式至今仍是個謎。 鋸齒狀箭頭是怎么做的 展廳中幾枚帶有鋸齒狀的石鏃也難倒了考古學者。石鏃就是石質(zhì)箭頭,是原始弓箭的重要組成部分。石鏃屬于細石器,是用堅硬的石質(zhì)做原料,采用壓制方法制成,一般長僅2至5厘米,寬1厘米左右。 這些石鏃有幾枚竟然磨成規(guī)則的鋸齒形狀,非常均勻。專家說,這種鋸齒石鏃不是用作箭頭,而是用于割斷樹皮、野獸皮。但是這樣的鋸齒在當時是如何打磨的呢,仍然是個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