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國這片土地上,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中國音樂作品。” ◆ ◆ ◆ ◆ ◆ 2018年5月15日,“我愛這土地——廖昌永獨唱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與大家見面。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教授再次帶傷上陣,演唱了十多首中國藝術歌曲。 曲目單
小套曲:橋,家,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最后一個夢 望鄉(xiāng)詞 祖國,慈祥的母親 我愛這土地
槐花幾時開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太陽出來喜洋洋 想親娘 清平樂·會昌
天下黃河十八彎 嘎達梅林 浪淘沙·北戴河 由于場地所限,很多愛樂者未能到現(xiàn)場聆聽這場音樂會,紛紛在后臺留言,希望小音能夠發(fā)布音樂會實況視頻?,F(xiàn)在,福利來了~ 讓我們跟隨廖昌永的歌聲 領略“海上樂派”的藝術歌曲魅力↓↓↓ 廖昌永 初衷:一如既往,推廣中國藝術歌曲 其實辦這場音樂會的初衷與賀綠汀老院長辦學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這場音樂會屬于我們現(xiàn)在在做“中國藝術歌曲百年”這個項目。在立項之初,我就感覺這個項目只有上海音樂學院可以做。 因為無論是從學堂樂歌、到蕭友梅先生、黃自先生等人成體系的創(chuàng)作,上海音樂學院顯然已經成為了中國藝術歌曲發(fā)展的重要主體之一。而上海音樂學院的民族音樂情結、中國音樂情結也是非常強的,從蕭友梅先生、黃自先生到賀綠汀先生、周小燕先生都一直對中國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推廣非常重視。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到國外去比賽、演出,非常少見到有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家,我一直覺得這是個非常大的遺憾。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藝術歌曲。 去年的音樂會是演唱20、30年代的藝術歌曲,今年則聚焦當代藝術歌曲。 廖昌永 曲目:領略“海上樂派”的創(chuàng)作風采 這場音樂會在曲目選擇上有一定的考量,基本是選擇“海上樂派”作曲家的作品。比如“音樂詩人”陸在易先生的作品,他對歌詞極其挑剔,這次選的都是他非常經典的藝術歌曲。而丁善德先生的作品,選的都是他根據(jù)中國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比如《槐花幾時開》。對桑桐先生作品的選擇亦是如此。
其實在挑選作品時,我們團隊會去有意識選擇作曲家向古人學習、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之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處理之后,既有民族音樂的內核,也有西方音樂元素在其中。而這場音樂會之所以會取名為“我愛這土地”,包含這樣的意義: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國這片土地上,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中國音樂作品。 廖昌永 形式:同樣的“配方”等著你 去年是和穎迪的第一次合作,是一個開始,但是沒想到這樣的合作方式贏得了許多好評。
他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鋼琴家,當然他首先是一位獨奏鋼琴家,所以與聲樂一起合作的方式并不多。
基于去年非常愉快的合作,今年的音樂會我們會延續(xù)這樣的合作方式,而我們在不斷的合作、磨合中也碰撞出了許多火花。我也認為好的音樂家應該經常一起合作,交流,學習。 視頻:教育信息技術中心 編輯:陳冬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