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咖說:
健康鵝:消化道腫瘤有哪些?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如何?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張曉東:消化道腫瘤主要有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小腸腫瘤,但是平日我們說的胰腺癌、膽管癌、膽囊癌、肝癌等也都歸屬在消化腫瘤,因此嚴格的說應該稱消化系統腫瘤。 在消化系統腫瘤中,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均在前10位高發(fā)的腫瘤中,特別是胃癌、食管癌具有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目前是主要威脅國人健康的疾病。 以胃癌為例,2014年全國新確診胃癌病例數410,400例,約占全部癌癥發(fā)病的11%,發(fā)病率為30.00/10萬。男性胃癌發(fā)病率遠高于女性,是女性的2.4倍(多因素導致,男性煙酒多、不良生活習慣多,壞基因容易被遺傳等等)。2014年全國因胃癌死亡病例為293,800人,死亡率為21.48/10萬。無論胃癌的發(fā)病率還是死亡率,農村地區(qū)均高于城市。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盡管發(fā)病年齡高峰仍然在75歲,但50-75歲之間的胃癌人群明顯較以往增多。 不同消化系統腫瘤的高位因素是不同的,以胃癌為例,胃癌高危人群具備以下風險因素: 1)有直系親屬患胃癌的家族史; 2)有慢性胃炎病史和螺桿菌感染; 3)居住地或祖籍為胃癌高發(fā)區(qū); 4)有胃病手術史; 5)年齡>45歲。 以上高危因素具備的越多,風險越高。 健康鵝:有人說消化道腫瘤早期大多數沒有任何癥狀,出現癥狀后再檢查一般都是晚期,這是真的嗎?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發(fā)生? 張曉東:的確是,各種消化系統腫瘤早期均沒有特異性癥狀,往往慢性胃炎、腸炎等良性疾病的癥狀反而更重。在我們國家目前對于早癌篩查存在很多誤區(qū),最常見的誤區(qū)就是“沒有癥狀為什么要去醫(yī)院查體?”“我父親60多歲了,從來沒有去過醫(yī)院!“,顯然這些觀點都是極其錯誤的,就是因為國人普遍有這樣的觀點導致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一經發(fā)現80%均為晚期和進展期,因此治愈率極低。 日本也是胃癌高發(fā)民族,全世界的胃癌大約51%在日本,大約42%在中國,但日本很重視早癌的篩查,因此他們的胃癌5年生存率高達60%以上,而同樣胃癌高發(fā)國的我國,胃癌5年生存率僅僅不足15%。 目前關于消化道癌的早期篩查只能是胃腸鏡。早癌篩查只能覆蓋常見高發(fā)癌,例如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和肝癌,對于發(fā)病率不高的其他消化系腫瘤無法做到全民早期篩查。胃鏡是食管和胃早癌篩查的唯一方法,針對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胃鏡檢查是最好的早癌篩查手段。腸鏡是結直腸癌早癌篩查的唯一方法。具有家族結腸癌、多發(fā)息肉病史者要定期檢查腸鏡。 目前的“一滴血”、血液腫瘤細胞檢測、基因檢測、PET-CT等等均不能作為早癌篩查手段。相反,PET-CT發(fā)現的癌大多是進展期或晚期癌,粘膜內發(fā)生的早癌PET-CT是檢查不出來的,更不用說一滴血了。 健康鵝:對于上班族而言,預防消化道腫瘤,您有哪些建議? 張曉東:消化道腫瘤的確與生活習慣相關,例如生活不規(guī)律、熬夜、饑一頓飽一頓、吸煙嗜酒、刺激性食物和過燙食物長期刺激、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等。另外情緒因素與胃癌食管癌也有關聯性,長期焦慮、抑郁、急躁易怒等等也是腫瘤誘發(fā)因素之一?,F在的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應酬多、鍛煉少是現在上班族常見的不良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規(guī)律飲食、營養(yǎng)均衡、拒絕煙酒、鍛煉身體、定期查體是最好的防癌措施。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所有號稱能夠防癌的食品保健品都是不靠譜的,別花了冤枉錢,又耽誤了正常的檢查治療。 快問快答: 1、 您認為外界對醫(yī)生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答:過度醫(yī)療。在中國,大部分的過度醫(yī)療都是家屬和患者不放棄,特別是腫瘤患者和家屬。少部分是為了經濟效益醫(yī)院所為。 2、 您為什么選擇現在這個專業(yè)方向? 答:79年高考,女生沒有多少專業(yè)可選,本身父母是醫(yī)生就選擇了這個專業(yè),其實本人更喜歡服裝、室內設計之類。 3、 作為一名醫(yī)生,哪個時刻讓您覺得很開心/有成就感? 答:治愈患者!腫瘤患者被治愈或除外了惡性腫瘤的時刻很開心。 4、 在過去的行醫(yī)過程中,你遇到過哪些囧事/奇葩的事? 答:比較囧的事是,因臨床經驗豐富,可以比較準確的估計患者的死亡時間,被家屬稱“這個醫(yī)生很厲害,說幾點死就幾點死”。還有一些事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患者大出血馬上需要搶救,患者和家屬卻拒絕輸血,原因是怕患肝炎。 5、 您有哪些興趣愛好?工作之余,您喜歡通過什么方式調整狀態(tài)? 答:喜歡和幾個朋友旅游、聊天。最喜歡的休息方式是喝咖啡聽音樂或看書。
|
|
|
來自: 陽光燦爛u80b > 《中醫(yī)(健康)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