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天,“拼多多假貨”的字眼突然在各大網(wǎng)絡傳播開來,再加上創(chuàng)維的維權,更加堅定了人們對于拼多多假貨的信心,而輿論中心的拼多多也多次作出回應。 在最新的回應中,CEO黃錚表示,要堅持本分,即使是惡意的攻擊,也要善意的解讀。美團的王興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聲,一堆人質疑拼多多卻不質疑淘寶(是如何起家的),這已經(jīng)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是多么健忘。
為什么人們都在指責拼多多假貨橫行? 在筆者看來,很多人指責拼多多假貨橫行基于兩點,一個是低廉的價格,另一個是冒名用一些名牌商標宣傳。至于網(wǎng)傳的偽劣產(chǎn)品,筆者在拼多多上沒有遇到過,所以不在此進行討論。 1元的紙巾,7.7元10條的內(nèi)褲,8.8元的加絨打底褲,44元的冬季羽絨服……這樣的超低價使得很多對拼團敏感的人參與進來。這樣低廉的價格,不由讓人就想到了假貨。但是筆者認為,如果僅憑價格就判斷商品的好壞實在有些武斷。 我們都知道,拼多多走的不是淘寶和京東那樣直接購買的路線,而是拼團的模式。也就是說 ,你必須通過與其他人拼單,人數(shù)達到商家的要求了,才能夠順利購買,否則是沒辦法購買。 實際上,這種拼團砍價的模式其實就是批發(fā)和微分銷的概念。人數(shù)的要求其實就是對于商品數(shù)量的要求。想一想,我們?nèi)ヅl(fā)市場,是不是也是得買夠一定數(shù)量才能便宜,才能夠打折?其實拼多多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說,價格高低,不一定是決定商品真?zhèn)蔚慕^對因素。
在筆者看來,冒名用名牌的商標宣傳確實有些假貨的味道。比如在拼多多上的一雙涼皮鞋,明明商家的名字叫做鱷魚恤,可是宣傳照中卻出現(xiàn)了著名品牌卡帝樂的LOGO標識,的確很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筆者想來,這應該是商家為了增強宣傳效果進行的后期制作,而且在拼多多中應該不是偶發(fā)現(xiàn)象,很多人指的假貨恐怕也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商家詳情一欄畢竟已經(jīng)有詳細說明,一般在消費者購買的時候應該能夠看得到,并且可以甄別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不過,這樣的行為,確實不應該被容忍,畢竟已經(jīng)使用了他人的商標,如果沒有得到授權恐怕還要負法律責任,而拼多多作為平臺管理者,也有責任和義務制止這樣的行為。 因為假貨就“一棒子打死”拼多多,實在有失公平 在筆者看來,拼多多的確是存在一些冒用著名商標開展宣傳的商家,而近期創(chuàng)維和某些作家所謂的維權可能也有所依據(jù),但是如果因為假貨,就徹底否定拼多多,實在不公平。 實際上,從淘寶成立算起,電商界就沒有逃離過假貨,有過假貨風波的也不只是拼多多一家。多年以來,即使淘寶一直在探索相應的打假機制,強化相應的打假措施,“假貨泛濫”的現(xiàn)實仍然存在。淘寶自不必說,天貓、京東、網(wǎng)易、唯品會,哪家沒有經(jīng)歷過假貨的傳聞和風波?假貨問題 究其原因,首先是電子商務本身的特點所導致的。由于大多面對的是個體,這些個人因為沒有相關的經(jīng)營資質,商品的質量,抄襲山寨的情況難以杜絕。
另外,筆者也認為,之所以開設網(wǎng)店就容易假貨泛濫,實際也是由于目前對于網(wǎng)店的監(jiān)管機制還不夠健全,而且由于產(chǎn)供銷鏈條拉的非常長,一旦出現(xiàn)事情追責比較難。就比如前段時間京東的假茅臺風波,不但要追溯京東平臺,還要對商家、生產(chǎn)商、運輸單位進行全面的盤查,經(jīng)過一系列的查驗才確定是中途遭到了掉包。 在筆者看來,拼多多對于平臺的商家出售的商品肯定是有監(jiān)督管理的職責的,而且作為一家上市企業(yè),也負有社會責任。通過假貨的問題,的確應該加大整治的力度,而對于假貨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也應該一力承擔,或道歉,或賠償,這是毋庸置疑的,筆者也舉雙手贊成。因為企業(yè)就是要誠信經(jīng)營。 但同時,筆者也認為,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看,如果拼多多日后真的遏制了假貨的蔓延,讓消費者幾元錢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真正得到實惠,對于整個社會不也是一件好事嗎?何必非要一棒子打死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