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能及時發(fā)揮作用,且便于中醫(yī)在處方用藥時,能加減靈活使用,以照顧到每個病人或各種疾病的特殊性,所以現(xiàn)在醫(yī)院門診、病房在中醫(yī)處方中大部分是使用湯劑的,因此,重視煎藥方法,保證湯劑的質(zhì)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清代名醫(yī),徐靈胎在《醫(yī)學源流論》中說,:“煎藥之法,最意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可見,為了充分發(fā)揮藥效,必須重視中藥湯劑的煎法,下面,談一談,這方面的體會。 第一.煎藥容器 最好以瓦罐或砂鍋,因為瓦罐或砂鍋,受熱均勻,且其本身不會使藥中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也可用搪瓷陶瓷或鋼筋鍋。不要用鐵鍋或銅鍋,因為,銅鍋不僅與鞣質(zhì)起化合作用,且中草藥內(nèi)的各種有機酸對金屬器具均具有腐蝕性,并使藥物變色變味,影響療效,此外,中草藥煎液一般呈酸性或堿性,中性的很少。藥液往往與鐵反應置換出鐵離子,使藥液有強烈的鐵銹氣味,服之易嘔。 第二.煎藥用水 一般湯劑多用水煎, 水呈中性,與煎煮藥材不起化學變化,大多數(shù)中藥有效成分也易溶于水。應選用少含礦物質(zhì),不含其他雜質(zhì),無苦、澀、咸味的水,以免破壞藥效或發(fā)生有害的化學反應,在城市中,用自來水(含氯不能太濃),也可使用河水或井水。煎藥前,應將藥煎的藥加水浸泡一個小時,然后再煎,這樣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但要注意,不用熱水煎藥,因為某些含有淀粉、蛋白之類的藥物一遇熱水,表層立即凝固而結(jié)成包膜,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 煎藥的用水量,應根據(jù)藥物體積的大小、吸水的程度以及煎煮的時間長短而已,要鍋里加水以水面高出藥物1手指為宜,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為第一次的1/2--1/3。 第三.藥物的火候及時間 除發(fā)汗、清熱、瀉下藥宜中火快煎外,一般煎藥火力均不宜太大。因為中藥大部分是植物,如果煮時用火過猛過大,所含的蛋白質(zhì)就會立即凝固,致使藥物成分不易煎出。滋補藥物在水未沸時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慢熬(保持水沸),要避免將藥煮糊。不要讓藥液溢出而影響療效。煎藥時容器要注意蓋好,以防藥物揮發(fā)。每劑藥一般應煎2次,滋補藥可煎3次。解表藥頭煎在沸后再減15到25分鐘,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鐘。一般藥頭煎在沸后再煎20到30分鐘,二煎沸后再減15到25分鐘。滋補藥頭煎在沸后再煎30到40分鐘,二煎沸后再煎20到30分鐘。 第四.幾種不同的煎法 由于藥物性能及臨床治療要求的不同,藥物煎煮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以下幾種煎法: 1.先煎: 金石,甲殼,骨角類藥物,先煎服十分鐘后再入其他藥共煎。 此類藥物有自然銅,磁石,代赭石,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石決明,龍骨,牡蠣,龜板,鱉甲,虎骨,鹿角,灶心土,蛤殼,浮海石,瓦楞子,珍珠母等。 又如烏頭,附、南星等劇毒藥,若用炮制品,則先煎十分鐘,然后加入其它藥物再煎30到40分鐘即可,若為生品至少先煎1到2小時,才能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2.后下 含有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及氣清味淡之類的藥物宜后下。先將此類藥物提出,待其它藥物煎沸后再投入,煎一、二沸即可。 此類藥物有:荊芥,細辛,藿香,薄荷,蘇葉,佩蘭,香薷,菊花,丁香,大黃,廣木香,砂仁,鉤藤,沉香等。 3.包煎 凡帶有較多的絨毛及粉質(zhì)或顆粒細小而不易過濾的藥物,宜用布包好(紗布、白布均可),與其它藥物共同加熱煎煮。 此類藥物有:旋覆花,蒲黃,松花粉,蠶砂,葶藶子,車前子,百草霜,赤石脂,青黛,蛤粉,六一散等。 4.另煎 有些貴重藥物,宜另外濃煎,分次兌入其他藥液中混均服用。 此類藥物有:人參,燕窩,銀耳等。 5.沖服 有些藥物因其成分不溶于水,難以煎出,需用沖服。 此類藥物有:鹿茸,羚羊角,麝香,牛黃,犀角,猴棗,熊膽,蛇膽,珍珠,朱砂,田七粉,玄明粉及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等。 6.洋化(融化) 某些膠類藥物,為了不影響其原有作用,宜以熱氣蒸化,分次兌入藥液內(nèi)混均服用。 此類藥物有:龜膠、鹿角、阿膠等。 7.煎汁熬藥 體積比較大而體質(zhì)輕松吸水量大的藥物,宜先煎熬2次,濾取藥液后,用以煎熬其他藥物。 此類藥物有:絲瓜絡、燈心草、大腹皮、通草、灶心土等。 第五.服藥方法 服藥是否得當,對療效也要一定的影響。湯藥除特殊需要經(jīng)醫(yī)生規(guī)定冷服或熱服外,一般應溫服。不該冷服而冷服,易刺激腸胃,引起腹痛嘔吐。因不習慣服中藥,或久病胃弱,服藥即嘔的用生姜擦舌即可止嘔。 一般 1日服藥1劑,分為頭煎,二煎,如病情需要,也可1日服2劑,以增強藥效。 不知你看完這些,你煎對了中藥了嗎? 想了解更多的醫(yī)學知識,請點擊關注,也希望你轉(zhuǎn)發(fā)給你的朋友,讓更多的人了解,同時,歡迎在評論中留言討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