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章 有生于無
【道德經(jīng)說】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朝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事物的柔弱之處正是道發(fā)揮作用的地方。天下萬物生于有形的天地,天地生于空無的道。)
【丁小川說】
⊙ 事物永遠在變化發(fā)展,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以道既是變,也是任何事物。事物最終又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由陰變成陽,或者由陽變成陰,這就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 處于柔弱卑下地位的一方,其實往往擁有最強大的力量、最有生長力。與之相反,一切剛強的東西實際上都蘊涵著衰敗死亡的契機,
⊙ 守強則弱,守弱則強,所以,解決問題的訣竅就在于從事物的反面動手達到正面,從柔弱達到剛強。弱者,也指那些缺吃少穿,沒有權利和自由的勞苦大眾。
⊙ 天地萬物都是從沒有跡象開始的。人的生命,就是從出生到成長到死亡,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又由有到無的過程,生命的起點即是終點。
⊙ 從本體論而言是「有生于無」,從修身論而言則是「無了才有」。能無掉名利權勢,不攀緣、不投靠的人,生命人格才可能獨立自主,而一生不改本色初衷。
⊙ 事物都是從無到有,沒有無我的大胸懷,很難鑄就大格局、大神奇。沒有經(jīng)驗也不是壞事,沒經(jīng)驗正充滿了許多可能性。
⊙ 無表示沒有,無也可以表示容納有的可能,無更可以表示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和諧快樂的形態(tài)是無,誰說一定是要看得見的物質才是好。
⊙ 人對世界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有」的層面,以有觀有,形成以「有」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治國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為的帝王身上,治身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質身上,從而忽視了無形的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
⊙ 浩瀚的宇宙之所以豐富多彩、生生不息、和諧有序,在于有無形的「道」在左右著宇宙,而決不是哪一個星球在統(tǒng)治整個宇宙。所以,人類社會要想長期繁榮穩(wěn)定,就必須執(zhí)行合乎道的社會法則。否則,不管社會多么富有,最終結果是一無所有,包括人類自身。
⊙ 人類在宇宙中就像是塵埃一樣微小的存在,但是,人執(zhí)念于世間的事情而天天忙碌。人生于無,死后又將歸于無,屬于自我的東西一無所有。如果能悟到這一點,拋棄無聊的榮譽和貪念,人生就會變得更快樂。
⊙ 知道了有生于無,把腦子放空,反而更容易有好想法;知道了有歸于無,向死而生,就可以放下很多事情。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最終都會放下。當我們歸于無的時候,財富、名譽、愛人、地位都會放下,帶不走任何東西。
本章關鍵詞: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方云禪畫」由云禪畫團隊提供,誠摯感謝! |
|
|
來自: qzuserapvq8znx > 《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