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翻手拳法概述——八翻手之特長凡各種拳術,均各有其特長,如太極拳之長于柔化,形意拳之長于勇速,八卦掌之步,潭腿之腿,長拳之敏捷縱跳等,皆各有其獨到之處。八翻手之特長有: 1·專為搏擊敵人之要害。 2·毀傷敵人之四肢,其用于制勝者為掌與拳;其著主要為捆與拿。蓋必制敵于死命,不容其有絲毫抵抗之閑,而我可策萬全,其剛而有應變之能,或上制敵手,或下制敵步,每路動作以捋手當先,尤為獨到。其他著法,則千變?nèi)f化,可隨心所欲耳。 八翻手拳法概述——八翻手之鍛煉要領八翻手各路中特有的幾種手型、步型、步法和腿法。至于手法的講解,因在各路中對著法的應用,手法的要領均要詳細解說,此處就不多贅述。關于名稱雖與其他拳種叫法殊異,然名雖異而其式實相同也。 基本手型、步型、步法、腿法、身法: 1·拳的形式 四指緊卷,以大拇指堵壓拳眼。但大母指不得突出食指之中關節(jié)以外,腕與拳均須平直,不要仰腕與彎拳,發(fā)拳時拳眼向上。 2·掌的形式 1)撲面掌:五指徽屈,自然并攏,掌心微凹向外,指尖斜向左側成橫掌,手、腕、臂稍彎曲成弧形(以右掌為例)。 2)披面掌:五指微屈,自然并攏,與撲面掌要求相同,惟掌心向里,指尖傾斜向上,屈肘仰臂(小臂微仰向上與掌成坡狀)。 3)橫攔掌:四指自然伸展,大拇指尖微屈貼于食指側,掌心斜仰向上。橫攔掌另一形式,此式意在以小臂攔擊敵之腹脅,以誘敵之手來格也。因用法不同,其形式亦異,左(右)臂微屈橫向前伸,掌成半握拳,拳心向上,左(右)肘尖貼于右(左)拳背上,為防敵之物我肘臂與手指也。 4)摜耳掌:五指微屈并攏,指端向前,掌心向里,小指與掌根微斜向上。因用時以掌根兜擊敵之耳門,故須突出掌根之勁, 3·步型:靜止時下肢的姿勢 1)乘騎步: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向里扣,屈腿下蹲,如騎馬時兩膝內(nèi)扣夾馬相似,收腹提肛,臀不外翻重心在兩腿之間。 2)丁八馬步:兩腿前后分開,屈膝半蹲,小腿垂直,大腿與地面平行,前腳尖向前微向里扣,后腳尖橫向外展,上身正直,不前栽后仰、左偏右倚。 3)虛步:兩腳前后相距約一腳或稍大點,兩腿彎曲半蹲,重心在后腿上,兩腳跟前后相對,前腿膝部稍彎屈。腳尖點地,并略向里扣,后腳外展約45度。 4)歇步(亦叫剪子股):兩腿交叉相疊,后膝吻合于前腿彎處(即委中穴處),屈膝下蹲,前腳全腳著地,腳尖橫向側前,后腳跟離地豎起,后腳尖里扣斜向前。此步型在八翻手第一路中有高低兩種,高的即剪子股步,低的即為長拳中的歇步。 5)《字步:兩腿稍屈,前后兩腳約距一腳半,或稍遠些,重心偏于后腿,其形如符號中的: “《”字,故名之日《字步。前進時,用此步型,會發(fā)出后蹬、前踩、上拱、前摧之勁。本拳第五路中的推山掌式即為此步型。 6)拗步:異側手腳在前即為拗步,前腿微屈,膝不前頂,后腿膝稍挺,但勿過直,前腳尖稍向內(nèi)扣,后腳跟略向側擺。 4·步法——下肢在運動中的方法 1)勾腿盤旋法:此步法系本拳法中的基本步法,別的拳種也用。其法,前腳繞內(nèi)圓弧外擺前踏,后腳隨即繞外圓孤向前進步,腳尖里扣,以備扣住敵人之腳向后勾撤。 2)進步:前腳前進半步,接著后腳向前跟進,依次前進稱為進步。 3)上步:前腳進半步,接著后腳前進一步,后腳落在前腳前,謂之上步。 4)跟步:前腳進半步,后腳隨之跟進半步,后腳落于前腳后邊約距一腳或一腳半,謂之跟步。 5)撤步:后腳向后退步后,前腳隨之后撤半步接近后腳,變?yōu)樘摬剑_尖著地,后腿半蹲,收腹提肛,蓄力待發(fā)。 6)卸步:前腳向后撤回半步,腳尖點地,斂勢薔力以備進著。 7)并步:后腳向前足靠攏并步,兩腳平行向前或前腳直前,后腳外展約45度,兩腳跟靠近。前腳橫立,后腳向前腳橫并,兩腳尖平行,均稱之為橫并步。 8)擺步:前腳弧形前進,落腳時腳尖外擺,謂之擺步。 9)扣步:前腳弧形擺步前進,后腳向前上步,落腳時腳尖里扣,謂之扣步。 10)蓋步:后腳提起向前橫腳邁進,落于前腳之前,腳尖外展約45度,勢子高低隨動作需要而定。 11)墊步:后腳向前邁進,在靠近前腳跟時,用力踏地震腳,以助拳勢之勁力,然后前腳再進。 5·腿法——下肢進行攻擊的方法節(jié) 1)戮腳:左腿支撐,用力著地勿使動搖,右腳抬起,腳尖外展向前橫端,高在膝上,低在脛骨,勁力著意在腳跟、腳心之間,用以點、截、挫之法。 2)踢腳:右腳在前,左腳向前成蓋步,左腿作支撐,右腳高抬前踢,腳掌著力,高在敵腹,低在敵檔。 6·身法 手、眼、身法、步在武術中,不論什么拳種,都要求很嚴格,因為它可以正確姿勢、順達勁力,所以身法在武術中特別重要,尤其技擊,就更需要有一個眼到手到、身靈步活的好身法,方能達到進退攻防,變化神奇,隨心所欲的境地。 1)頭頂項豎,松肩垂肘 頭為全身之主,頭正則精氣貫頂,精神振作,動作敏捷,無遲重之虞,但必須松沉自然,勿使項挺僵硬,以致周身動轉(zhuǎn)呆滯不靈。 2)虛領頂勁,含胸拔背 由于頭部向上頂,腰部向下沉,使脊背有上下互撥之勁,加之兩肩松沉,肩窩后吸,胸部內(nèi)含,肘下垂,幾個部分的聯(lián)合動作,可使周身發(fā)出上拱、前摧之勁。并能使氣沉丹田,動作沉穩(wěn)扎實,下肢穩(wěn)固,渾身完整一致,但勿含胸過度,致使凹胸弓背。 3)收腹提肛,松腰塌胯 拳術中,不論動作的靈活敏捷,或是身法之順達中正,其主宰在腰,'如不得勢,腰腿求之'。同時前栽后仰,臀部外翻突出,這不僅是沒有收腹提肛,且腰也沒有松開,因之每一舉動,都要注意收腹提肛,松腰塌胯,使腰脊和尾閭中正,促進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全身貫通,時著發(fā)勁就自然運用自如了。但切勿過分收提而造成呼吸緊促,胸腔悶漲,下盤失根。 關于鍛煉步驟與教練方法八翻手式路短小精千,動作簡練樸實,易學易記,但勁力剛柔、身法、步穩(wěn)卻不易掌握,故在習練中,需分段掌握,按段教練。第一階段是基礎階段,第二階段是鞏固階段,第三階段是提高階段。 1、基礎階段。在初學階段,首先讓習練者掌握姿勢與基本動作的要領,尤其要求動作的舉止合度及勢法的中正,通過鍛煉以培養(yǎng)耐力、速度、柔韌等身體素質(zhì)。在基礎階段的教學方法,應以分解教學為主,一動、一勢要反復練習,這樣既可使習練者學會動作,掌握要領,正確姿勢,同時通過反復練習增強體質(zhì),堅實體魄精神。 2、鞏固階段。這個階段的教練,著重使基本動作連貫起來,使動作更加熟練正確,整個姿勢舒展自如,要有連綿不斷的氣勢,突出周身的完整性,提高反映能力和速度、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zhì)。 3、提高階段。這一階段是在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練提高,在姿勢上要求更加連貫順達,勢正著圓。在勁力上要求發(fā)于根,順于中,達于稍(即所謂勁順力達)。在動作上要身靈步活,快速敏捷。更主要的是,在一著一勢的鍛煉實踐中,悟出一著一勢的攻防含義和使用方法,逐漸達到意、氣、勁力融會貫通,達到心領神會,意到勁發(fā),勢換勁連,快慢自如,步穩(wěn)身靈,節(jié)奏協(xié)調(diào),剛柔相濟,勢法、勁力自然恰到好處。 總括言之,凡習武練功之人,必須先將基礎打好,動作由熟練到精練,逐步發(fā)展,逐步提高。因之在最初階段要苦下功夫,對每一階段里的要求、要領要傾心領會,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時掇時斷,所謂'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并非夸張也。漫道添功如添線,月到十五自然圓,習武練功者要立志成才,必信心百倍地、耐心刻苦地堅持下去,悉心鉆研,探索精微,完全可以登堂入室以至著法變化隨心所欲耳。 鍛煉中應注意事項1·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無論練習何種拳法,不能貪多求快不求甚解,姿勢動作長期得不到正確要領,這不僅費時誤功,同時身體機能也難以得到改善,武功技藝更難提高。 2·呼吸要順乎自然。八翻手拳法,動作迅速而剛健有力,因之鍛煉要符合動作要領,如著勢起落,步法進退,肢體伸束均須松胸實腹,呼吸自然,當呼則呼,應吸就吸,呼吸配合動作,呼吸舒暢自然,勢法就深沉有勁。 3·因人而異適當安排。八翻手這一拳種,雖動作迅速,剛健有力,從實踐證明,青壯老弱,婦女兒童均可參加鍛煉。但在鍛煉時則須因人而異分別對待,青壯年體質(zhì)健壯,精力充沛,在掌握了動作耍領后,可以按要求進行練習,發(fā)放明勁,力稍剛點;而年老體弱與兒童婦女和有慢性病者,動作則要緩和,進度要慢,不打剛勁,鍛煉時間短些,在正確的訓練指導下,循序漸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 體質(zhì)強壯后,再逐漸增加鍛煉內(nèi)容和加強運動密度與強度。 |
|
|
來自: 恰恰365 > 《運動視頻2.0(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