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今日共讀內(nèi)容丨 《心經(jīng)的智慧》 第16課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心經(jīng)的智慧》 第16課 昌樂法師·講述 - 我執(zhí)是生命的假象,無常才是真相 - 上一講是整個可以說是學佛這么多年來,我最大的一個體悟。佛陀對人生的看法,不能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一定要從佛陀覺悟的角度來理解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那個大家熟悉的案例,一杯清水,倒在碗里,沒有問題。碗沒有洗干凈,倒水進去,水就被污染。而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的佛法,其實并不是佛的法,而是被我們我執(zhí)污染了的佛法。這一點大家要仔細體會。 一、我執(zhí)產(chǎn)生的背景 今天再講另外一點,我執(zhí)產(chǎn)生的原理,就是我執(zhí)為什么會產(chǎn)生。狗雖然也有自我意識,但沒有那么強烈。畜生有自我意識,但沒有那么強烈,特別沒有那么大的貪欲。老虎吃飽了,給它再多食物,它也不會要,而人則不一樣,人會想到子子孫孫還要吃,所以人有無盡的貪婪。 我們還是從所謂的人類是怎么走過來的這個角度,來理解,這樣便于年輕的朋友能夠更多的理解佛法。人類這個物種在食物鏈的大循環(huán)當中,他不是最強的,恰恰來說是中偏下的弱者。那些雜食動物也都是中偏下的弱者,雖然它們能吃一點老鼠,打點兔子吃,但是大部分時候采果子吃,說明它沒有能力捕食獵物,沒有絕對的核心力,它不是肉食動物,是雜食動物。 人類自從有史以來發(fā)生三大變化,在我們這個世界,第一個是物種跟物種之間的競爭,比如說我們要吃豬肉,人能夠殺豬,有能力捕殺獵物。人類會種植莊稼,能夠把資源占為己有,或者有自己的掠奪性,這是能力。第一個如果是物種之間的競爭的話,那就是人類可以獵殺動物,特別是圍捕,團體合作。 據(jù)說有一個本書叫《大象的退卻》,我們在習慣用語當中,有你像我我像你這個“像”,說明在我們東亞這邊土地上原來有很多大象,但很多類似的大型動物都被人類吃光了,就剩下小小的了,這是一點。 另外一點,與動物之間的競爭獲勝之后,人類定居下來以后,是與自然的競爭,與自然的競爭就是種植莊稼,改良土壤,燒荒種地,修建水渠,這是與自然的競爭。當我們有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之后,人類不再與動物跟植物競爭,轉(zhuǎn)而一變,在固定的社會模型之下,我們與動物形成了完全不一樣的、具有非常特殊性的生活方式,就是社會生活,有具體的組織形態(tài)、分配原則的這樣的一個生活方式。也就是,我們不與動物競爭,不與植物競爭,而是人與人產(chǎn)生了競爭形態(tài)。 人與人產(chǎn)生競爭形態(tài)過程當中,就有了優(yōu)勝劣汰,有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食物,有智慧的人得到更多的領(lǐng)域。于是人類走上了這一條命運共同體的道路。所有的人,尤其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以后,所有的人都是共用一個大腦,這個大腦,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我們不去說它。 我的意思是,自從人類定居下來之后,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之后,我們大部分時間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這才一下子使我們從動物本性當中的蒙昧狀態(tài)脫離出來,使得我們產(chǎn)生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而競爭不斷地強化了我們的自我感,在自我感不斷壯大的成長的過程當中,到了現(xiàn)在,小孩子兩三歲,他就有強烈的自我感。甚至我們把是否有強烈的自我感,作為評價小孩子智力發(fā)育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這是在社會形態(tài)當中,我們能否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一個原因。因為我們依賴的雖然是食物,但是最重要的是依賴了人與他人的關(guān)系。而那個有能力的、有主宰性的人才能夠活得更好。 這也是為什么人類自我執(zhí)著根深蒂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我執(zhí)產(chǎn)生的一個大的社會背景。 二、虛幻的我執(zhí) 第二,每個人看上去有一個自我,打過坐的人就知道,我們睜著眼睛看世界,世界五彩斑斕,我們能確定自己往哪里走。如果你閉著眼睛在路上、在操場上走兩分鐘以上,你馬上方向感消失,你不知道走往哪里。方向感消失,其實不是東南西北消失,是自我感消失,沒辦法定位。 所以我們睜著眼睛看世界,找到自己,閉上眼睛,我們尋找自己,我們被一個黑洞所吞噬。自我感是通過外界的刺激、強烈刺激塑造起來的。當我們閉起眼睛的時候,其實是自我感立刻消失的過程。所以,我們要不斷維護自己的自我存在感的時候,在社會生活當中,我們就不斷地強化它。 尤其是個性不好的人,他常常會外強中干。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個性強,越是內(nèi)心比較厚重的人,他的脾氣越會溫和。為什么個性強?因為沒有自己,所以一定要有個強烈的偽裝才行。所以叫亂叫的狗膽小,不叫的狗會咬人。它為什么亂叫?因為害怕。人類其實也是一樣。 所以,通過不斷的自我強化出一個明確的自我之后,我們所有的我愛、我慢、我癡、我見,所有的財色名食睡,都放在自我這個倉庫當中。這在邏輯上似乎沒有錯,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唯獨釋迦牟尼佛他想:這樣有可行性嗎?這樣對嗎?我們能主宰這個世界嗎?我是這個世界的唯一嗎?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生命得到永恒嗎?所有這些問題,佛陀都沒有具體的、確切的答案。 終有一天,他證得了無常之后,所謂的覺悟,在佛陀看來就是對人生可行性的論證。怎么做不要緊,做的前提對不對很要緊。 所以佛陀他的覺悟,大家一定要充分理解到,自我是自己強烈塑造起來的一個假象。而在這個假象前提之下,我們追求的那一切,我們認為自我的訴求,最終都會煙消云散,這才是真正的無常。而只有覺悟了人生、人性的真相,了知到我們?nèi)绱说牧曅裕艜刈C到無我這個法義,才能夠了解,才能夠明了佛陀所說的空性的深刻含義。 空性不是說生命不存在,而是說我們附加在、額外累加在、疊加在生命之上的那些訴求、那些愿景、那些貪婪,最終或者當下都毫無意義,只會增加生命的沉重負擔,而不能使我們得到哪怕一絲的自在。佛法是講這個,如果能充分理解到這一點,或者從佛陀的角度充分理解到,這是佛陀對人生的觀察、對自我的觀察、對人性的觀察,他是最終徹證到了人生的真相,明了了人性的弱點,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出路。 原來,我是自我強化出來的自我感,而這個我們沾沾自喜的自我感,我們一切圍繞著它生存、活著、喜怒哀樂的自我感是生命表現(xiàn)出來的假象,這不是真相,而真相是無常。 無常,具體下來應該就是無我,就是生命想追求永恒性是錯誤的,想追求唯一性,無法達成,想追求主宰性,你想改變這個世界,或者你想改變你的生活,這種改變都是錯誤的。為什么?因為你基于的價值觀發(fā)生了顛倒,因為你所有的想改變都是想得到唯一性和永恒性,而唯一性和永恒性是不存在的。永恒性其實是無常的,而唯一性,因為眾生都是平等,沒有誰是唯一。 如果,仔細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么是空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