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合成生物學界出了件事。 這事兒呢,說也大不大,也就是搞出了一種新的酵母。 這事兒,說小也不小,酵母的16條染色體,被他們弄成了1條。 并且,人家還活得好好的! 8月2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fā)表了一篇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chuàng)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中國科學家獨立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1 都是微生物,差別咋那么大? 自然界的生命體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兩種。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線型結構的多條染色體,比如人類、動植物、真菌、酵母菌;而原核生物通常只有一條環(huán)型的染色體,最典型的就是各種細菌。 酵母和細菌都是人類熟悉的微生物,為何差別卻這么大? 這讓覃重軍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他要試圖去打破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界限。 
 2 “壓縮”生命 有了這個大膽的設想之后,覃重軍與副研究員薛小莉用工程化精準設計的方法,定制了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的指導原則,以及理性分析、實驗設計、工程化推進的總體方案。并指導學生從2013年起,嘗試并發(fā)展高效的染色體操作方法。 研究人員歷經4年時間,通過15輪的染色體融合,最終成功創(chuàng)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釀酒酵母菌株。 經過代謝、生理、繁殖功能及染色體三維結構的鑒定,覃重軍等人發(fā)現,雖然人工酵母的單條線型染色體三維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這種酵母與天然酵母一樣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 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就看下面的圖吧: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對比圖,兩者形態(tài)差不多,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 小編有意中得知,覃重軍能成功把16條染色體合并成1條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因為他們把所有染色體末端的重復序列都剔除出去了。 這正是覃重軍最大膽的地方。在很多科學家眼中,生命的遺傳物質里盡管有許多重復信息,但既然大自然的進化把它們保留下來了,就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可是在合成生物學家的實驗室里,大量冗余信息的存在,卻常常讓他們陷入泥潭。 美國科學院院士Jef Boeke是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國際計劃的負責人,在聽聞覃重軍的成果后,他驚呼:“你的膽子太大了!我們都不敢把這些序列去掉?!?/span> 實際上,在這期《自然》雜志同期在線發(fā)表的論文中,Boeke團隊也報告了一項成果,他們把酵母的16條染色體,壓縮到了2條。 nature網站首頁對兩篇論文的報道截圖 
 3 有什么事,比100篇《nature》還重要? 覃重軍的酵母不但活了,還活得挺好。 因為既沒有引入外源基因,也沒有刪除必備的遺傳物質,覃重軍認為,這種人工合成的酵母是非常安全的,“既可以做研究又可以吃,基礎研究和應用的前景都很廣闊”。(看到這里小編好像有點餓了……) 覃重軍在觀察單染色體酵母的生長情況 楊正行攝 研究結果出來后,多名國際同行都向覃重軍發(fā)出了合作邀請,希望能盡快將這種酵母進行產業(yè)化。可覃重軍覺得,他身上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他想用這種酵母,開展人類疾病的研究。 位于染色體兩頭的端粒是他的下一個目標??茖W家已經知道,人類的衰老、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都與端粒的縮短密不可分,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關于端粒的研究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獎。 就是他們三個哦?? 釀酒酵母是研究染色體異常的重要模型,1/3基因與人類基因同源,但天然酵母具有32個端粒,研究起來困難重重。相比之下,人造單染色體酵母只有2個端粒,能夠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一個很好的模型。 4 一邊遛彎一邊發(fā)Nature 覃重軍說自己是個“懶人”,最近5年來,他平均每年的論文還不到1篇;他也不怎么去積極申請經費,每天要么在單位院子里散步,要么就是關在辦公室里,琢磨事兒。 他開玩笑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別的地方,估計早就被開除了。 但是,他所工作的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非但沒開除他,還讓他當了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非但沒冷落他,還讓他承擔了院先導專項的課題。 這都是因為他琢磨的事,從來沒有人做過。 
 覃重軍與他的兩千多頁實驗手稿 楊正行攝 
 覃重軍的實驗手稿及經常閱讀的書籍 楊正行攝 單染色體酵母的誕生,被認為是繼上世紀60年代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tRNA之后,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它也更像是一個新的范例。覃重軍和他的同事,將經典分子生物學的“假設驅動”與合成生物學的“工程化研究模式”相結合,為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注我們 | 
|  | 
來自: 育則維善余言 > 《科技網訊(牛頓-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