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生回答(5)
姚隆華
主治醫(yī)師
武漢市中心醫(yī)院
擅長:全科
提問
刮痧,是傳統(tǒng)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y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癥百余種。近代著名中醫(y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diào)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現(xiàn)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于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jīng)常刮痧,可起到調(diào)整經(jīng)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jīng)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fā)揮營衛(wèi)之氣的作用,使經(jīng)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jīng)絡,舒筋理氣,驅(qū)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來歷與道理:“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癥”。這種療法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y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于痧癥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癥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郁積的越厲害,那么它就越劇烈,象發(fā)急如燎原之勢,對于這種情況,就必須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jīng)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fā)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據(jù)中醫(yī)十二經(jīng)脈及奇經(jīng)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jīng)絡,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會出現(xiàn)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癥:感冒、發(fā)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癥。
刮痧禁忌證: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臟病出現(xiàn)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刮痧手法詳述: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jīng)發(fā)展到專業(yè)工具:刮痧板。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nèi)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shù)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fā)癢,這些反應屬正?,F(xiàn)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jīng)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于疏通經(jīng)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diào)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及處理: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xiàn)暈刮。
(1)暈刮出現(xiàn)的癥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fā)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2)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jīng)緊張?zhí)貏e怕痛的患者輕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臥;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輕刮)、內(nèi)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在刮痧的過程中和刮痧后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nèi)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nèi)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4.刮痧出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
“出痧”會損害皮膚嗎?紅紅的皮膚何時能恢復正常?
“出痧”的皮膚紅紅的,看上去有點兒可怕。其實,不管怎么紅,都不必擔心,因為這對皮膚是沒有損害的。紅斑顏色的深淺通常是病癥輕重的反映。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顏色也深,如果病情較輕,“痧”出得少些,顏色也較淺。 一般情況下,皮膚上的“瘀血”會在3-5天內(nèi)逐漸消退,遲一些也不會超過1周就會恢復正常,不僅不會損害皮膚,而且由于這種方法活血化瘀,加強了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會使皮膚變得比原來還要健康、美麗。
竇蘭蘭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擅長:全科
提問
刮痧常用于胸、背、頸項、腿窩、肘窩等處,有發(fā)散解表作用,一般多用于治療中暑、外感。刮時, 手法應由輕到重、自上而下,順肌肉紋理朝一個方向緩緩刮皮膚表皮,使其痧逐步充血,直到出現(xiàn)紅色斑點工斑塊,故稱刮痧或扯痧,同樣有泄熱、排毒、祛風的作用。
姚平龍
主治醫(yī)師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擅長:全科
提問
熱天,大家最常見的身體問題就是中暑。在高溫烈日下作業(yè)會中暑,在空調(diào)環(huán)境和高溫環(huán)境中交替活動或工作,一冷一熱,也會中暑。
以前,許多老寧波習慣用手指擰痧來為家人解暑。
我想,即使是現(xiàn)在醫(yī)學發(fā)達了,大家學一點老祖宗傳下來的祛暑方法,還是很有用的。
刮痧治療是按照中醫(yī)的經(jīng)絡腧穴理論,通過刺激體表的部位來達到治病的目的。穴位是五臟六腑和經(jīng)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一個點,而把同類作用的點串連起來運行氣血的通路,叫經(jīng)絡。在經(jīng)絡以外,按壓有疼痛感的穴位,叫“阿足穴”。專業(yè)的穴位定位比較難,但我們老百姓自學只要記住兩句話,就可以在家里自我保健了。
第一句是“寧失其穴,勿離其經(jīng)?!闭f的是,找穴位很難,個體差異很大,但我們只要掌握經(jīng)絡的走向位置,就可以達到效果了。另一句是“以痛為腧(穴)”,就是說,先找到大致位置,按的地方又痛又酸脹,這個點就是穴位。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大家都有了信心,接下來就動手開始學吧。
刮痧的工具很多,現(xiàn)多用水牛角制成的專門的刮痧板,藥店有售。一般家庭用光滑的瓷湯勺(調(diào)羹)也行,比起“擰痧”來,疼痛感減輕,易被怕疼的人接受。
先將準備刮痧的部位用熱毛巾擦凈,在皮膚上抹上護膚油或面霜、護手霜,起潤滑作用,溫鹽開水也可以。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上→下、內(nèi)→外。不要來回刮,力量要均勻合適,不要忽輕忽重。
如有痧癥,連刮十幾下,即出現(xiàn)暗紫色的條條痧痕。一般每處可刮10-20下。有的人很快就會出現(xiàn)紫紅的痧跡,這就是出痧了。這時就可以換另一部位。由于中暑的程度不一樣,出痧的程度也不一樣,有的淡,有的深,有的甚至有血泡。
刮痧的取穴位置,在背部較常見,大致有以下幾個部位:
沿著脊椎的頸、胸、腰部位,也就是督脈,以及頸胸腰椎兩旁的肌肉部位,即膀胱經(jīng),因為督脈主人體之陽氣,而膀胱經(jīng)上的背腧穴注輸了五臟六腑的經(jīng)氣,因此要重點刮;還有兩側肩膀,肩胛骨部位,和三角肌部位;如有惡心嘔吐癥狀,取胸部正中線,腹部正中線。另外,脖子兩旁、兩臂彎、兩腿彎、前胸肋骨間、后背肋骨間,也經(jīng)常取用。
刮痧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大家牢記。
第一,刮痧的時候應回避空調(diào)、風扇直接吹,不要用風油精、紅花油等藥物做潤滑劑。第二,刮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同時,30分鐘以內(nèi)忌洗涼水澡。第三,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趙麗吉
主治醫(yī)師
青島市海慈醫(yī)院
擅長:全科
提問
夏季多刮痧可防中暑 六類人不能刮痧。
方法/步驟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則會引起流產(chǎn)。 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chuàng)口的感染和擴散。 急性扭傷、創(chuàng)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加重傷口處的出血。 4 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因為刮痧會使人皮下充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這會增加心肺、肝腎的負擔,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5 接觸性皮膚病傳染者忌用刮痧,因為這會將疾病傳染給他人。 6 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積刮痧,否則會引起虛脫。
閔榮華
主治醫(yī)師
天津市中心婦產(chǎn)科醫(yī)院
擅長:全科
提問
中暑在中醫(yī)上亦稱“發(fā)痧”,認為是由于病人體質(zhì)虛弱,加之勞累過度,導致元氣虧虛,暑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輕則暑熱夾濕郁于肌表,重則暑熱燔灼,蒙蔽心包而發(fā)病,且發(fā)病驟急。除病人中暑癥狀外,可將右手中指彎曲,在病人胸部皮膚上劃一下,如有明顯的紫紅色隆起的劃痕,就說明有“痧”。通過刮痧能將暑濕之邪及時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寧心開竅之功效。此法無論在臨床還是在民間均有使用,且療效頗佳。
步驟/方法 刮痧場所應蔭涼而又非當風之處。 暴露待刮痧的皮膚,涂抹刮痧介質(zhì)(萬花油、活血劑等),刮板與皮膚成90度或45度角進行刮拭。 刮痧可選擇以下部位:頸部(頸部正中線,頸兩側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線,背部兩側)、胸部(胸部正中線,胸肋間隙)、上肢(肩、臂、肘窩)、下肢(腘窩處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內(nèi)往外刮。 中醫(yī)刮痧搶救夏日中暑病人 每個部位一般刮3~5分鐘,以出痧(紫紅色的痧痕)為度,最多不超過10分鐘,不可強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須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準。 中醫(yī)刮痧搶救夏日中暑病人 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同時30分鐘內(nèi)忌洗涼水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