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說中醫(yī)經(jīng)典名方

 鑒益堂 2018-07-25

一.桃仁承氣湯~膀胱蓄血。

A.方藥:

桃仁(去皮尖)、大黃(后下)各9g,桂枝、炙甘草各3g,芒硝(后下)9g。

B.功效:

治療少腹脹急,小便通利,大便黑色,發(fā)熱煩躁,譫語如狂的蓄血證。

C.歌訣:

桃仁承氣五般奇,

桂枝硝黃甘草亦;

蓄血如狂少腹?jié)M,

大便色黑小便利。

二.旋復(fù)代赭湯~痞硬噫氣。

A.方組:

旋復(fù)花9g(包),代赭石9g(打,先煎),人參9g,炙甘草6g,法半夏9g,生姜9g,大棗3枚。

B.功效:

治療胃虛氣弱、痰濁內(nèi)阻而見到心下痞硬-、時時噫氣等癥。

C..歌訣:

旋復(fù)代赭用人參,

半夏草姜大棗臨;

翻胃痰濁心痞甚,

便秘噫氣得安穩(wěn)。

干姜人參半夏丸,

溫補(bǔ)惡阻能得診。

痰多可加茯苓陳;

脘滿吞酸合左金(丸);

火旺:麥冬和黃芩;

胃熱:竹茹黃連君;

胃寒:姜易丁蒂云;

食滯:三仙雞內(nèi)金。

三.竹葉石膏湯~肺胃虛熱。

A.方藥:

竹葉15g,石膏18g,制半夏9g,麥冬9g,人參6g(黨參9g),炙甘草6g,粳米15g。

B..功效:

治療口渴氣少,氣逆而嘔,及暑邪傷人,煩熱口渴而脈虛的病證。本方是從白虎加人參湯變化而成,有清熱生津,益氣止嘔的作用。

C..歌訣:

竹葉石膏用麥冬,

人參半夏米甘共,

清熱和胃益津氣,

熱傷氣逆可推崇。

四.麻黃湯~傷寒營無汗。

A.方藥:

麻黃(去節(jié))9g,桂枝6g,杏仁(去皮尖)9g,炙甘草3g。

B.功效:

適用于"太陽傷寒證":外感寒邪,邪氣在表。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痛,無汗而喘,舌苔白,脈浮緊,服后"復(fù)取微似汗"。

C.歌訣:

麻黃湯中杏桂甘,

發(fā)汗定喘表實(shí)安。

麻黃去桂~三拗湯,

宣肺化痰咳喘良。

華盍(散)~加蘇苓陳桑,

痰阻氣滯服之康。

風(fēng)寒風(fēng)熱致耳聾,

三拗(湯)升清又回聰(~耳聾治肺)。

五.吳茱萸湯~吐利寒厥。

A.方藥:

吳茱萸3g(湯洗七遍),人參3g(或黨參9g),大棗十二枚,生姜15g。

B.功效:

凡是胃中有寒、食入即嘔吐的;或少陰傷寒而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難以忍受的;以及厥陰有寒邪上沖而干嘔、口吐涎沫、頭痛等癥,皆有良效。

C.歌訣:

吳茱萸湯人參棗,

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皆能保。

嘔吐甚:陳砂夏;

酸頻:烏賊瓦愣加;

頭痛甚:歸芎佳。

六.芍藥甘草湯~和營散逆,舒攣止痛。

A.方藥:

白芍9g,炙甘草6g。

B.功效:

治療胃氣不和,腹中攣痛和發(fā)汗不當(dāng)而腳攣急不能伸等證。

C.歌訣:

芍藥甘草二味用,

散逆止痛能和營。

黃芩(湯)大棗四味并,

太少二陽下利病,

故為熱利祖方稱;

再加生姜與半夏,

前癥兼嘔此能平。

七.半夏瀉心湯~痞滿嘔逆。

A.方藥:

洗半夏9g,黃連3g,黃芩、干姜、炙甘草、人參各6g,大棗4枚。

B.功效:

治療半表半里,中焦氣化失常,出現(xiàn)胸中痞滿,發(fā)熱而嘔,飲食不下等癥。

C.歌訣:

半夏瀉心湯芩連,

干姜草棗人參全,

辛開苦降和腸胃,

痞滿嘔逆自安然。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黃連湯治胸?zé)釤?/p>

若加生姜散水氣,

腸嗚泄瀉嘔臭酸;

加重炙草補(bǔ)中氣,

腸嗚泄瀉脘悶滿;

體壯參草易枳實(shí),

痞嘔急慢性胃炎。

八.真武湯~壯腎陽。

A.方藥:

茯苓12g,芍藥、生姜各9g,白術(shù)9g,炮附子4.5g。

B.功效:

凡是腎陽虛,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以及由于辛溫發(fā)汗太過而致汗多亡陽的頭眩心下悸、肉瞤筋惕等癥。

C.歌訣:

真武湯壯腎中陽,

芍藥茯苓術(shù)附姜,

少陰腹痛水寒氣,

悸眩潤腸保安康。

溫補(bǔ)祛寒~附子湯:

真武加參去生姜,

骨節(jié)疼痛手足涼,

陽虛寒濕內(nèi)盛匡。

補(bǔ)氣回陽~參附湯;

表虛自汗芪附強(qiáng);

再加熟地茯神艾,

阿膠便成產(chǎn)科方。

參附龍牡能回陽,

斂汗救脫手足涼;

術(shù)附健脾燥濕強(qiáng),

身痛脾腎虛屬陽。

九.豬苓湯~滋陰利水.

A.方藥:

豬苓.茯苓各12g,澤瀉.阿膠(另烊).滑石各9g.

B.功效:

治療濕熱互相糾結(jié)的黃疸,小便色紅而難出,口渴,飲水便嘔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煩不得睡眠,咳嗽嘔渴等癥.

C.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腑,

術(shù)桂澤瀉茯苓豬(化氣利水).

豬苓湯除桂與術(shù),

加入阿膠滑石煮,

滋陰利水功效著.

十.小承氣湯~胃腑實(shí)滿.

A.方藥:

大黃9g,厚樸.枳實(shí)各2g.

B.功效:

胸腹痞滿而硬,大便不通,無燥堅(jiān)現(xiàn)象.

C.歌訣:

大承枳樸大黃硝,

峻下陽明胃頗饒;

小承去硝枳樸減;

調(diào)胃硝黃加甘草;

通用承氣枳樸好,

歸芍知地配伍妙.

十一.甘草瀉心湯~補(bǔ)中氣.除痞滿.

A.方藥:

法半夏.黃芩.黨參各9g,干姜.甘草各6g,黃連3g,大棗3枚.

B.功效:

治胃氣虛弱,氣結(jié)成痞,脘腹?jié)M悶,納谷不化.干嘔心煩,腸鳴泄瀉(可用于慢性胃腸炎).

C.歌訣:

半夏瀉心湯芩連,

干姜草棗人參全,

辛開苦降和腸胃,

痞滿嘔利自安然,

若加生姜散水氣,

腸嗚泄瀉嘔臭酸;(~生姜瀉心湯)

加重炙草補(bǔ)中氣,

腸嗚泄瀉脘悶滿;(~甘草瀉心湯)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黃連湯治胸?zé)釤?(十二.黃連湯~平調(diào)寒熱,和胃降逆.)

體壯參草易枳實(shí),

痞嘔急慢性胃炎.

十三.當(dāng)歸四逆湯~益血復(fù)脈.

A.方藥:

當(dāng)歸.桂枝.芍藥各9g,細(xì)辛3g,炙甘草.木通各6g,大棗6枚.

B.功效:

平素陽氣虛弱,又受寒邪,于是陽氣不能溫暖四肢而致手由肢到肘.足由趾到膝都冷.同時還見到陽虛血弱的脈細(xì)欲絕.

C.歌訣:

當(dāng)歸四逆芍桂枝,

細(xì)辛甘棗木通之,

溫經(jīng)散寒通血脈,

凍瘡手足厥寒施.

吳萸生姜重寒象,(~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胃寒痛經(jīng)久寒匡.

十四.附子湯~助陽祛寒.補(bǔ)脾化濕.

A.方藥:

制附子.茯苓.人參.白術(shù).白芍各9g.

B.功效:

治陽虛寒濕內(nèi)侵,骨節(jié)疼痛,背部怕冷,手足不溫,苔白滑,脈沉微.

C.歌訣:

溫補(bǔ)祛寒附子湯,

真武加參去生姜,

骨節(jié)疼痛手足涼,

陽虛寒濕內(nèi)盛匡.

十五.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溫經(jīng),除痹。

A.方藥:

黃芪15g,桂枝、白芍、生姜各9g,大棗5枚。

B.功效:

治肢體麻痹,肌肉關(guān)節(jié)酸痛;中風(fēng)后遺半身不遂。

可用于體質(zhì)虛弱或婦女產(chǎn)后的風(fēng)濕肌肉關(guān)節(jié)痠痛,肩臂麻木等癥。

C.歌訣:

黃芪桂枝五物湯,

白芍紅棗和生姜,

益氣溫經(jīng)除血痹,

肢體麻痹是效方。

加當(dāng)歸治血虛;

腰疼加寄斷脊;

下肢疼加瓜膝。

十六.半夏厚樸湯~行氣降逆,解郁化痰。

A.方藥:

法半夏9g,厚樸6g,茯苓9g,生姜9g,蘇葉6g。

B.功效:

治氣郁痰結(jié)的"梅核氣",咽中似有物梗阻,咯吐不出,咽吞不下,胸膈滿悶,或脅肋攻痛,或氣急咳嗽,或嘔惡等。

C.歌訣:

半夏厚樸氣方祖,

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治同名四七,

痰涎嘔吐盡能舒。

脅疼香手;悶郁殼;

氣咳旋復(fù);砂嘔惡。

十七.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jié),豁痰下氣。

A.方藥:

瓜蔞15g,薤白、制半夏各9g,白酒50g,同煎。

B.功效;

治胸痹,喘息短氣,咳吐痰沫,胸中痞滿,心痛徹背,不得臥。

C.歌訣:

瓜蔞薤白白酒湯,

豁痰散結(jié)又通陽;

胸痛喘息短氣咳,

痰濁盛者半夏湯;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

厚樸除寒痞滿強(qiáng)。

十八.苓桂術(shù)甘湯~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A.方藥:

茯苓12g,桂枝9g,白術(shù)6g,甘草3g。

B.功效:

主治脾陽衰弱,水飲留伏中焦,證見短氣咳嗽,胸脅脹滿,目眩心悸,便溏納少,舌潤,脈弦滑。

C.歌訣:

脾虛苓桂術(shù)甘湯,

氣短胸滿眩悸匡。

甘姜苓術(shù)腎著湯,

腰痛冷重食如常,

加入寄生增效強(qiáng)。

痰多姜夏辛味良,

亦可合入二陳湯;

水腫澤瀉豬苓芪;

黨參黃芪醫(yī)脾虛。

十九.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通陽化飲,除痞散滿。

A.方藥:

瓜蔞15g,薤白9g,(即瓜蔞薤白半夏湯去半夏白酒,)加枳實(shí)、厚樸、桂枝。

B.功效:

治胸滿氣塞,氣從脅下上沖心胸者。

C.歌訣: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

厚樸除寒痞滿強(qiáng)。

二十.大建中湯~溫中補(bǔ)虛,散寒止痛。

A.方藥:

川椒4.5g,干姜5g,黨參15g,飴糖50g(另烊)。

B.功效:

治中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脘腹劇痛,不可手觸,腹?jié)M嘔逆,不能飲食,或腹中漉漉有聲,或腹皮動如波浪。

C.歌訣:

大建中湯溫中陽,

蜀椒干姜參怡糖,

脘腹上下攻撐痛,

陰寒內(nèi)盛用則當(dāng)。

廿一.橘皮竹茹湯~理氣降逆,補(bǔ)虛清熱。

A.方藥:

橘皮、竹茹各9g,黨參6g,生姜12g,甘草3g,大棗4枚。

B.功效:

治久病或吐瀉之后,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逆不止。去黨參,可用于急、慢性胃炎,妊娠嘔吐,呃逆等。

C.歌訣:

橘皮竹茹治嘔穢,

人參甘草姜棗隨,

呃逆虛熱在于胃。

濟(jì)生同名加苓夏,

冬杷葉,逆嘔佳。

廿二.麥門冬湯~益胃生津,降逆下氣。

A.方藥:

麥冬15g,人參9g,法半夏4.5g,甘草6g,粳米15g,紅棗3枚。

B.功效:

治胃虛有熱,津液不足,氣火上逆所致的肺痿,證見咳唾稠粘涎沫,喘促短氣,咽喉干燥,舌干紅少苔,以及胃陰不足,氣失和降,呃逆干嘔,口燥咽干,或似饑而不欲食,大便干燥等癥。

C.歌訣:

麥門冬湯半夏參,

棗甘粳米益胃陰,

喘滿短氣咽燥甚,

肺痿脈數(shù)得安穩(wěn)。

去粳加芍藥丹桃,

婦女倒經(jīng)吐衄療。

廿三.甘麥苓術(shù)湯~溫脾勝濕。

A.方藥:

甘草3g,白術(shù)9g,干姜6g,茯苓12g。

B.功效:

治寒濕腰痛,證見腰部冷痛重著,身重,口不喝,小便自利。方名"腎著"是指腰部受有寒濕,著而不去之意。此濕留在肌肉腠理,尚未涉及內(nèi)腎,故以溫脾滲濕,寒去濕化,則諸癥緩解。

C.歌訣:

甘姜苓術(shù)腎著湯,

腰痛冷重食如常。

痰多姜夏辛味良,

亦可合入二陳湯;

水腫澤瀉豬苓芪;

黨參黃芪醫(yī)脾虛。

廿四.厚樸七物湯~發(fā)散表寒,疏泄里實(shí)。

A.方藥:

厚樸9g,大黃、枳實(shí)各6g,桂枝4.5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4枚。

B.功效:

冶外感表邪未解,兼有燥熱內(nèi)結(jié),發(fā)熱,脘悶,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舌苔厚膩。

C.歌訣:

厚樸七物是復(fù)方,

桂甘枳樸棗黃姜,

腹?jié)M發(fā)熱脈浮數(shù),

表里交攻此方良。

廿五.當(dāng)歸建中湯~溫中和胃,緩急止痛。

A.方藥:

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4枚,飴糖30g(另烊),加當(dāng)歸。

B.功效:

治婦女產(chǎn)后腹痛,呼吸少氣,或小腹拘緊,痛引腰背,不欲飲食。

C.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飴糖配合補(bǔ)中臟,

虛勞腹痛用無訛。

加上黃芪增補(bǔ)力,(黃芪建中湯)

胃痛虛寒見效多;

還有當(dāng)歸建中湯,

產(chǎn)后諸虛屬婦科。

廿六.溫脾湯~溫補(bǔ)脾陽,攻逐冷積。

A.方藥:

大黃、制附子各9g,干姜、甘草各6g,黨參12g。

B.功效:

治冷積便秘,腹脹滿,臍下硬結(jié)隱痛,手足不溫,口不喝,苔白,脈沉弦,或久痢赤白,腹痛,大便不爽者。

C.歌訣:

溫脾附子與干姜,

甘草黨參及大黃,

冷積便秘或久痢,

溫補(bǔ)攻下法最良。

廿七.溫膽湯~清虛熱,化痰寧神。

A.方藥:

法半夏、茯苓各9g,陳皮6g,甘草3g,加竹茹、枳實(shí)。

B.功效:

治膽虛痰熱內(nèi)擾所致的失眠,驚悸,眩暈,胸悶嘔惡,口粘苔膩。可用于神經(jīng)官能癥、癲癇、眩暈而見痰熱證者。

C.歌訣:

二陳湯用夏和陳,

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氣調(diào)中兼去濕,

諸凡痰飲此方珍,

生姜烏梅作為引。

加入歸地金六君;

杏蘇二陳治咳嗽,(杏蘇二陳湯)

痰多氣喘胸舒順;

本方再加木香砂,(香砂二陳湯)

脘滿寒嘔能安穩(wěn);

導(dǎo)痰湯內(nèi)加星枳,(導(dǎo)痰湯)

頑痰膠固力能訓(xùn);

若加竹茹與枳實(shí),(溫膽湯)

名溫膽湯可寧神。

溫膽湯內(nèi)加黃連,(黃連溫膽湯)

口苦心煩痰熱泯;

導(dǎo)痰湯內(nèi)加蒼附,(蒼莎導(dǎo)痰湯)

女胖經(jīng)閉能受孕。

廿八.小續(xù)命湯~風(fēng)痙通劑。

A.方藥:

麻黃、桂枝、川芎、人參各3g,芍藥、杏仁各9g,黃芩、防己各6g,甘草、附子各3g,防風(fēng)6g,生姜9g,水煎分三次服。

B.功效:

治療正氣虛弱的人,被外風(fēng)侵襲,突然不知人事,筋脈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語言困難等癥。

C.歌訣:

小續(xù)命湯桂附芎,

麻黃參芍杏防風(fēng),

黃芩防己兼甘草,

六經(jīng)風(fēng)中此方通。

廿九.槐花散~止血清腸利氣。

A.方藥:

炒槐花、炒側(cè)柏葉各12g,枳殼6g,荊芥炭4.5g。(亦可各等分,清米飲調(diào)下6g,空心食前服)。

B.功效:

治風(fēng)熱濕毒壅遏胃腸血分,大便下血,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糞中夾血,血色鮮紅者。若便血日久,見有氣虛或陰虛癥者,本方不適宜。孕婦慎用。

C.歌訣:

槐花散治腸風(fēng)血,

芥穗枳殼側(cè)柏葉,

等分為末米湯下,

涼血疏風(fēng)又清熱。

卅.辛夷散~肺熱鼻瘜〈寄肉〉。

A.方藥:

辛夷、藁本、防風(fēng)、白芷、升麻、木通、川芎、細(xì)辛、甘草各等分研成細(xì)末,每次用茶清調(diào)9g

。

B.功效:

治療鼻中生瘜肉,氣息不得通,不聞香臭。因?yàn)楸静∈怯煞沃杏魺嵘险粲谀X而致。

C.歌訣:

辛夷散里藁防風(fēng),

白芷升麻與木通,

芎細(xì)甘草茶調(diào)服,

鼻生瘜肉此方攻。

卅一.當(dāng)歸飲子~養(yǎng)血祛風(fēng)。

A.方藥:

當(dāng)歸6g,生地、生首烏各12g,白芍、刺蒺藜各9g,防風(fēng)、黃芪各6g,荊芥4.5g,川芎、甘草各3g。

B.功效:

治血虛風(fēng)燥,皮膚瘡疹燥癢??捎糜诼允n麻疹及老人皮膚搔癢癥,以干燥作癢,夜癢加劇,或搔破出血,脫皮屑為主癥者。

C.歌訣:

皮燥夜癢當(dāng)歸飲,

刺蒺芪草荊屑甚,

四物生首烏風(fēng)疹,

常加珍珠母玄參。

卅二.實(shí)脾散~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A.方藥:

厚樸、白術(shù)、木瓜、木香、草豆蔻(草果)、大腹皮、制附子、炮干姜各6g,茯苓15g,炙甘草3g。

B.功效:

治虛寒水腫,證見胸腹脹滿,身重懶食,四肢不溫,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苔膩而潤,脈沉遲??捎糜诼阅I炎,心臟病水腫,肝硬化伴有輕度腹水屬于脾陽虛弱證者。如正氣虛而聲低氣微者,酌加黨參。

C.歌訣:

實(shí)脾苓術(shù)與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子和厚樸,

陰水腫脹效堪夸。

卅三.溫經(jīng)湯~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

A.方藥:

吳茱萸4.5g,當(dāng)歸9g,川芎4.5g,白芍、桂枝、阿膠(另烊)、丹皮、制半夏、生姜各6g,黨參、麥冬各9g,炙甘草4.5g。

B.功效:

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逾期不至,或經(jīng)來量多,淋漓不止,小腹冷痛,手掌心熱,唇口干燥,傍晚發(fā)熱,以及宮寒久不受孕等。若小腹冷痛較甚,可去丹皮、麥冬,加炒小茴、炒艾葉,桂枝改為肉桂;若漏下色淡不止,可去丹皮,加熟地、艾葉炭,生姜改用炮姜。

C.歌訣:

溫經(jīng)歸芍桂萸芎,

姜夏丹皮麥門冬,

參草扶脾阿益血,

調(diào)經(jīng)亦可治崩中,

傍晚手心熱煩停,

久不受孕有效能。

官茴艾小腹冷痛,

去桂枝丹皮麥冬;

去生姜丹漏不停,

加熟地艾炮姜中。

卅四.瀉白散~肺火。

A.方藥:

桑白皮、地骨皮各9g,甘草3g,粳米9g。

B.功效:

治療肺火蒸熱,喘嗽氣急,痰黃口渴,面紅咽干,皮膚蒸熱,午后較甚。

C.歌訣:

瀉白散醫(yī)肺火蒸,

桑白地骨降而清,

甘草粳米能和中,

咳喘晡熱有神功。

知芩肺熱重;

喘急杏仁葶;

痰粘貝蔞用;

梔芩咳痰血胸痛;

陰虛銀柴蒿甲中;

合二陳湯肺氣腫。

卅五.清心蓮子飲~心火淋渴。

A.方藥:

石蓮子、人參、赤茯苓、炙黃芪各22.5g,地骨皮、柴胡、炙甘草、麥冬、車前子各15g,研為粗末,每次水煎服9g。

B.功效:

治療憂思抑郁,發(fā)熱煩躁,或酒色過度,腎陰大虛,心火上炎,熏灼肺金,口苦咽干,漸成消渴,或遺精淋濁,或火熱擾動營血而致血崩等證。

C.歌訣:

清心蓮子石蓮參,

地骨柴胡赤苓跟,

芪草麥冬車前子,

躁煩消渴及崩淋。

水煎每次九克飲。

卅六.甘露飲~胃中濕熱。

A.方藥:

生地、熟地、茵陳、黃芩、炒枳殼、枇杷葉、石斛、炙甘草、天冬、麥冬各等分,共研粗末,每次用水煎服6g。

B.功效:

治胃中濕熱上蒸,口臭喉瘡,及吐衄出血等癥。

C.歌訣:

甘露兩地與茵陳,

枳殼枇杷石斛芩,

甘草二冬平胃熱,

口臭喉瘡?fù)卖\。

桂苓犀角若加入,(肉桂,茯苓)

清熱解毒效更甚。

卅七.華盍散~風(fēng)寒致哮。

A.方藥:

麻黃6g,杏仁9g,炙甘草3g,加紫蘇子、茯苓、陳皮、桑白皮各6g,水煎二次分服;或共為細(xì)末,每服6g。

B.功效:

治療風(fēng)寒傷肺,發(fā)為哮喘,上氣喘促,喘咳痰多,不得睡臥,咯痰不利等。

C.歌訣:

麻黃(湯)去桂三拗湯,(三拗湯)

宣肺化痰哮喘良;

華盍加蘇苓陳桑,(華盍散)

痰阻氣滯服之康;

風(fēng)寒風(fēng)熱致耳聾,

三拗升清又回聰。

卅八.三痹湯~風(fēng)寒濕痹。

A.方藥:

獨(dú)活9g,〈桑寄生15g〉,秦艽、杜仲、黨參、熟地、當(dāng)歸、白芍、茯苓各9,防風(fēng)、牛膝各6g,細(xì)辛2.4g,川芎4.5g,甘草3g,肉桂1.5g,加黃芪、續(xù)斷。

B.功效:

治療風(fēng)寒濕痹,補(bǔ)氣實(shí)表力量較強(qiáng)。

C.歌訣:

獨(dú)活寄生艽防辛,

芎歸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fēng)頑痹屈能伸。

寒重附子川烏姜;

濕重薏仁防己蒼;

劇痛威尋乳沒香;

瓜筋枝藤筋攣康;

獨(dú)活去桑加芪續(xù),

增加實(shí)表與補(bǔ)氣,

此方名叫三痹兮。(三痹湯)

卅九.升陽益胃湯~升陽益胃。

A.方藥:

黃芪60g,人參、半夏、炙甘草各30g,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白芍各15g,陳皮12g,白術(shù)、茯苓、澤瀉、柴胡各9g,黃連6g,共為末,每次服9g,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

B.功效:

有升發(fā)陽氣,增強(qiáng)脾胃的消化功能。適用于平時脾胃虛弱,又見身體酸重,肢節(jié)疼痛,口苦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并且有惡寒等癥的病人。本方是一首發(fā)中有收,補(bǔ)中有散,扶正祛邪的良方。

C.歌訣:

升陽益胃參術(shù)芪,

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fēng)羌獨(dú)活,

柴胡白芍姜棗兮,

扶正祛邪是良劑。

去澤瀉是小便利;

口不渴把茯苓去。

四十.清胃散~清胃涼血。

A.方藥:

生石膏21g,黃連6g,黃芩、生地、丹皮各9g,升麻4.5g。

B.功效:

治胃火牙痛,口氣熱臭,齒齦紅腫甚則波及面頰,齒齦出血、溢膿等癥??捎糜谝话阈约皾冃匝例l炎等。

C.歌訣:

凊胃石膏和黃連,

黃芩升麻共入煎,

生地丹皮兼涼血,

齦腫牙疼齒衄痊。

便秘大黃用;

牙頭痛熱惡風(fēng),

加簿荷荊;

牙齦出血,

小薊柏葉。

四十一 .當(dāng)歸六黃湯~滋陰清熱,固表止汗。

A.方藥:

當(dāng)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各6g,黃連3g,黃芪15。

B.功效:

治陰虛內(nèi)熱,夜寐盜汗,心煩,口干舌紅。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療效更佳。但脾胃虛寒納少者禁用。

C.歌訣:

東恒當(dāng)歸六黃湯,

二地芩連芪柏當(dāng),

瀉火滋陰兼顧表,

陰虛陽亢盜汗嘗。

麻黃根麥增效強(qiáng);

增液養(yǎng)陰玄冬匡。 

四十二.烏藥湯~血海疼痛。

A.方藥:

當(dāng)歸、甘草、木香各15g,烏藥30g,香附子60g(炒)。

B.功效:

治婦人血海疼痛。

C.歌訣:

烏藥湯中草木香,

當(dāng)歸香附子二兩,

血海疼痛溫服康。

四十三.羌活勝濕湯~發(fā)汗祛濕。

A.方藥:

羌活、獨(dú)活各4.5g,藳本、防風(fēng)、川芎、炙甘草各3g,蔓荊子6g。

B.功效:

治濕在肌表,頭痛頭重,腰脊重痛,或全身骨楚,不能轉(zhuǎn)側(cè),惡寒微熱,苔白脈浮,并治風(fēng)濕肩背痛。亦可用于感冒,關(guān)節(jié)炎見有頭痛、腰背重痛者。

C.歌訣:

羌活勝濕獨(dú)川芎,

蔓荊藁本草防風(fēng),

頭背周身疼又重,

服后微汗見奇功。

風(fēng)寒感冒加姜荊;

加柴芩醫(yī)偏頭痛;

秦艽防己風(fēng)濕病。

四十四.當(dāng)歸補(bǔ)血湯~補(bǔ)氣生血。

A.方藥:

黃芪30g,當(dāng)歸6g。

B.功效:

治血虛發(fā)熱,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而不喜多飲,脈雖洪大而按之空虛者。適應(yīng)婦女經(jīng)行、產(chǎn)后、瘡瘍潰后出血過多以及氣虛不能生血,而呈血虛發(fā)熱表現(xiàn)者。

C.歌訣:

血虛身熱有奇方,

古有當(dāng)歸補(bǔ)血湯,

五倍黃芪歸一份,

真陰濡布生血良。

通乳湯醫(yī)氣血虛,

黃芪當(dāng)歸二比一,

冬通桔參雄豬蹄,(前)

乳少不行效頗奇。

四十五.厚樸溫中湯~虛寒脹滿。

A.方藥:

厚樸、陳皮、茯苓各9g,炙甘草3g,草蔻仁、廣木香各4.5g,干姜2g,生姜3片。

B.功效:

治脾胃虛寒的腹痛、胃脘痛,以及脘腹脹滿等證。

C.歌訣:

厚樸溫中陳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虛寒脹滿用皆靈。

四十六.地黃飲子~滋腎陰,補(bǔ)腎陽,安神開竅。

A.方藥:

熟地、山萸肉各12g,巴戟天、肉蓯蓉、石斛、麥冬各9g,五味子、肉桂各3g,炮附子6g,茯苓9g,石菖蒲、遠(yuǎn)志各4.5g,薄荷2g,生姜4.5g,大棗3個。

B.功效:

治瘖痱證,語聲不出,足廢不用,脈沉細(xì)弱??捎糜谥酗L(fēng)后遺癥的偏癱,以及慢性腎炎等,辨證屬于腎陰、腎陽兩虛者。(瘖是舌不能言,痱是足廢不能活動,而以治為主;若單見瘖證,及肝陽上亢者,本方不宜。)方中桂附不宜長期服用,可改用仙茅、仙靈脾替。

C.歌訣:

地黃飲子瘖痱足,

遠(yuǎn)志肉蓯蓉菖蒲,

五味冬地苓桂附,

茱萸巴戟肉石斛,

姜棗薄荷醫(yī)偏枯,

久服二仙代桂附。

四十七.大秦艽湯~搜風(fēng)活血降火。

A.方藥:

秦艽、石膏各90g,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川芎、白芷、黃芩、生地、熟地、當(dāng)歸、酒炒白芍、茯苓、炙甘草、土炒白術(shù)各30g,細(xì)辛15g,共研粗末,每次用30g煎服。

B.功效:

治中風(fēng)手足不能運(yùn)動、舌強(qiáng)不能言語等癥。凡是外風(fēng)傷人而散見各經(jīng)的中風(fēng)輕證,可以通用本方治療。

C.歌訣:

大秦艽湯羌獨(dú)防,

芎芷辛芩二地黃,

石膏歸芍苓甘術(shù),

風(fēng)邪散見可通嘗,

每次三十克煎良。

四十八.三化湯~微利大便(類中風(fēng)內(nèi)有便溺阻格)。

A.方藥:

厚樸、大黃、枳實(shí)、羌活各等分。(由治胃腑實(shí)滿的小承氣湯加羌活而來),研為粗末,每次用15g煎服,以大便微利為度。

B.功效:

治療類中風(fēng)外無表證、內(nèi)有二便不通,身體壯實(shí)的病人。

C.歌訣:

三化湯治六經(jīng)風(fēng),

羌活加入小承(氣湯)中,

樸黃枳實(shí)羌活等(分),

十五克煎二便通。

四十九.金水六君煎~腎水成痰。

A.方藥:

法半夏、茯苓各60g,陳皮45g,甘草30g,熟地90g,當(dāng)歸60g,共研細(xì)末,姜棗煎湯送下,每服9g。

B.功效:

治療肺腎虛寒,水泛為痰的咳嗽、嘔吐、痰多喘急等癥。

C.歌訣:

二陳湯用夏和陳,

益以茯苓甘草臣,

加入歸地金六君,(金水六君煎)

姜棗烏梅作為引,

利氣調(diào)中兼去濕,

諸凡痰飲此方珍。

五十.暖肝煎~行氣散寒,溫補(bǔ)肝腎。

A.方藥:

當(dāng)歸、枸杞各9g,小茴香、茯苓、烏藥各6g,肉桂、沉香(或木香)各3g,生姜3片。

B.功效:

治肝腎虛寒的小腹疼痛、疝氣等。

C.歌訣:

暖肝歸杞苓小茴,

烏藥肉桂生姜沉,

行氣散寒補(bǔ)肝腎,

小腹疼痛疝氣診。

五十一.玉女煎~清胃滋陰。

A.方藥:

生石膏、熟地各15g,麥冬、知母、牛膝各6g。

B.功效:

治腎陰不足,胃火上盛,煩熱口渴,頭痛,牙痛齦腫,吐血,衄血,牙齦出血,舌干紅,苔黃或白而干等。

C.歌訣:

玉女清胃熟地黃,

石膏知麥牛膝匡,

陰虛胃火相兼病,

吐衄牙痛齦腫康。

五十二.濟(jì)川煎~溫潤通便。

A.方藥:

當(dāng)歸、牛膝各9g,肉蓯蓉15g,澤瀉4.5g,升麻、枳殼各3g。

B.功效:

治腎陽虧虛,或病后虛損的便秘,兼見小便清長,腰背痠冷者。

C.歌訣:

濟(jì)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便秘腰背痠又冷,

腎虛矢氣尿長清。

五十三.托里消毒散~補(bǔ)益氣血,托毒透膿。

A.方藥:

生黃芪、金銀花各12g,黨參、當(dāng)歸、白芍各9g,白術(shù)4.5g,茯苓6g,皂角刺9g,桔梗、甘草各3g,川芎2.1g。病在下肢加牛膝;潰破膿暢出后,減去皂角刺。

B.功效:

治癰瘍體虛邪實(shí),腫形平塌散漫,或化膿遲緩,或膿成不潰,初潰膿出不暢。

C.歌訣:

托里消毒用八珍,

皂刺桔梗生芪銀。

下肢膝;潰去皂針;

癰瘍體虛邪實(shí)診。

五十四.養(yǎng)胃湯~甘寒生津,清養(yǎng)肺胃。

A.方藥:

沙參9g,玉竹6g,甘草3g,桑葉、麥冬、扁豆各9g。(即沙參麥冬湯去天花粉)

B.功效:

治胃陰不足,口干舌燥,少苔或無苔??捎糜谛啬ぱ?、慢性咽炎以及急性傳染病恢復(fù)期,見肺胃津虧證者。

C.歌訣:

沙參麥冬(湯)玉竹桑,

花粉扁豆甘草襄,

燥熱傷肺津虧虛,

口渴咽燥干咳嘗;

去粉名叫養(yǎng)胃湯,(養(yǎng)胃湯)

胃陰不足口燥良。

五十五.清骨散~骨蒸勞熱。

A.方藥:

銀柴胡4.5g,胡黃連、秦艽、炙鱉甲、地骨皮、知母各3g,炙甘草1.5g。

B.功效:

治真陰虛竭,熱從肌骨間蒸蒸而發(fā)的證侯。

C.歌訣:

秦艽鱉甲治虛勞,(秦艽鱉甲散)

地骨銀柴胡青蒿,

當(dāng)歸知母烏梅合,

止嗽除蒸斂汗高。

清骨(散)歸梅柴易草,(清骨散)

結(jié)核午后夜熱潮;

汗多者加黃芪療;

咳重再加止咳藥。

五十六.保元湯~溫補(bǔ)氣虛。

A.方藥:

肉桂(春夏1g,秋冬2g),炙甘草3g,人參6g,炙黃芪9g。

B.功效:

治男女虛勞損怯,元?dú)獠蛔?,及小兒出痘,陽氣不足,痘難脹起,或漿汁清稀,皮薄發(fā)癢,難灌漿難收斂等證。(人身元?dú)?,藏在腎中,即是腎氣。胃氣由脾胃受水谷生化而出。肺司呼吸,受天地之氣,即是肺氣。此三氣是人身之本。人參補(bǔ)肺氣,甘草補(bǔ)胃氣,黃芪、肉桂溫補(bǔ)腎氣補(bǔ)命門,于是內(nèi)外上下之氣皆得到補(bǔ)益,自然能使因氣虛而致的諸證康復(fù)。

C.歌訣:

保元補(bǔ)益總偏溫,

參芪桂草四味存,

男女虛勞幼科痘,

持綱三氣妙言真。

五十七.達(dá)原飲~瘟疫初起。辟穢化濁。

A.方藥:

檳榔6g,厚樸、黃芩、知母、白芍各3g,草果仁、甘草各1.5g。

B.功效:

治溫疫,瘧疾,憎寒(寒戰(zhàn)而煩悶)壯熱(高熱,大于38度c),一日發(fā)作二、三次,或一日一發(fā),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煩躁,頭痛身痛,舌紅苔垢膩,脈弦數(shù),證屬濕熱穢濁內(nèi)阻〈如非典〉所致。瘟疫初起和瘧疾,都能侵犯膜原。膜原即上焦膈膜,通于少陽,故見癥多與少陽相似。

C.歌訣:

達(dá)原草果樸檳榔,

黃芩知母芍甘嘗,

溫疫非典憎寒熱,

開達(dá)膜原治法當(dāng)。

五十八.三甲復(fù)脈湯~滋液熄風(fēng)。

A.方藥:

龜版、牡蠣、鱉甲各12g,生地、麥冬、白芍各18g,阿膠(另烊)9g,麻仁6g,炙甘草12g。即大定風(fēng)珠減去雞子黃、五味子。

B.功效:

冶溫?zé)岵∪站脗?,心悸,手足微抽?/p>

C.歌訣:

大定風(fēng)珠熱久潛,

舌絳苔盡欲脫現(xiàn),

麥冬芍地量六足,(六錢:18g)

鱉龜甘牡均四錢,(12g)

膠三味子麻仁二,

雞子黃宜二個完;(大定風(fēng)珠)

加入人參能醫(yī)喘;

參麥龍骨治自汗;

心悸參麥茯神添;

滋液熄風(fēng)服之玄。

三甲復(fù)脈雞味減,(三甲復(fù)脈湯)

心悸手足微抽痊。

三甲復(fù)脈去龜版,

手足蠕動內(nèi)風(fēng)現(xiàn),

二甲復(fù)脈湯名喊。(二甲復(fù)脈湯)

五十九.沙參麥冬湯~秋燥傷肺。

A.方藥:

沙參、麥冬各9g,玉竹6g,甘草3g,生扁豆、冬桑葉、天花粉各4.5g。

B.功效:

治秋令燥邪,耗傷肺胃陰液,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或有發(fā)熱,舌光絳而干者。若久熱久咳不解者,加地骨皮9g。

C.歌訣:

沙參麥冬湯豆桑,

玉竹甘粉共合方,

秋燥耗陰傷胃液,

苔光干咳骨皮嘗。

六十 .新加香薷飲~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A.方藥:

香薷6g,厚樸6g,鮮扁豆花9g,銀花9g,連翹6g。水煎2杯,先服1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三物香薷飲~藿香正氣水)

B.功效:

治夏天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nèi)傷于濕,證見發(fā)熱惡寒,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舌苔白膩等。若暑病不兼寒濕者,不宜此方。

C.歌訣:

新加香薷樸豆先,

銀翹暑溫不出汗,

得汗停服病即痊。

六十一.桑杏湯~清宣涼潤。(溫澡辛涼甘潤之劑)

A.方藥:

桑葉、杏仁、北沙參、浙貝母、香豆豉各9g,山梔皮6g,梨皮9g。

B.功效:

治外感溫燥,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鼻干咽燥,口渴,苔白舌紅,脈數(shù)大。

C.歌訣:

桑杏湯方象貝梔,

沙參香豉與梨皮,

干咳無痰右脈數(shù),

頭痛口渴身熱醫(yī)。

六十二.蠲痹湯~祛風(fēng)去濕,活血通絡(luò)。

A.方藥:

羌活、獨(dú)活各6g,秦艽、海風(fēng)藤、當(dāng)歸各9g,川芎3g,桑枝15g,桂枝、制乳香、木香、甘草各3g。

B.功效:

治風(fēng)寒濕痹,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若風(fēng)勝(關(guān)節(jié)疼痛,呈游走性)加防風(fēng);濕勝(痛處不移,有重著感)加薏米仁、防己;寒勝(疼痛劇烈如錐刺,得熱則痛減)加制附子、細(xì)辛。痛在腰以下,加牛膝。

C.歌訣:

蠲痹湯中秦艽羌,

獨(dú)活歸芎乳木香,

甘桂桑枝海風(fēng)藤,

風(fēng)寒濕痹用此方。

腰下痛膝;走痛風(fēng);

薏己痛定重濕勝;

附辛錐刺寒性痛。

六十三.二冬湯~益氣生津。

A.方藥:

天冬、麥冬各9g,天花粉15g,黃芩、知母各6g,甘草3g,人參6g。

B.功效:

治消渴氣陰兩傷(上消),渴飲,小便頻數(shù)。

C.歌訣:

治上消渴二冬湯,

粉芩知草人參當(dāng),

渴飲尿頻數(shù)煎嘗。

六十四.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祛痰熄風(fēng),運(yùn)脾化濕。

A.方藥:

制半夏6g,天麻6g,茯苓9g,橘紅4.5g,白術(shù)9g,甘草3g,生姜一片,大棗二枚。頭痛甚者加蔓荊子;氣虛者加黨參、黃芪。

B.功效:

治痰濁引起的眩暈,頭重,頭痛,胸悶,嘔惡,少食多寐。加澤瀉、刺蒺藜、鉤藤,可用于內(nèi)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綜合征)。嘔吐甚者加代赭石;口苦舌苔黃膩者,加竹茹、枳實(shí)、黃連。

C.歌訣:

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

橘紅苓甘大棗姜,

祛痰息風(fēng)醫(yī)暈眩,

頭痛胸悶嘔惡嘗。

頭痛甚加蔓荊;

氣虛參芪用。

澤蒺鉤治美尼爾;

嘔吐甚加代赭石;

口苦苔黃:竹連枳。

六十五.藿樸夏苓湯~芳香淡滲,宣化濕熱。

A.方藥:

藿香、姜半夏各6g,赤苓、杏仁各9g,蔻仁3g,生薏仁12g,豬苓9g,澤瀉6g,淡豆豉9g,厚樸3g。

B.功效:

治濕溫病,身熱倦怠,胸悶,口膩不渴,苔白膩,脈濡緩。(即三仁湯減去滑石、通草、竹葉,加入藿香、豆豉、赤苓、豬苓、澤瀉,二方同具宣化滲濕之功,以治濕重于熱的證侯。邪在氣分階段,多先投藿樸夏苓湯,次用三仁湯。)

C.歌訣:

三仁湯杏薏蔻仁,

樸半白通竹滑倫,

胸悶午熱頭痛重,

濕溫初起法堪遵。(三仁湯)

藿樸夏苓杏蔻仁,

豆豉薏澤豬苓群,

此方芳化力較大,

清熱略遜于三仁。(藿樸夏苓湯)

六十六.丁香柿蒂湯~降逆祛寒。

A.方藥:

公丁香3g,柿蒂12g,人參3g,生姜9g。

B.功效:

治中焦虛寒,嘔惡呃逆??捎糜陔跫’d攣,神經(jīng)性呃逆,以及慢性胃炎的嘔呃不止而偏于虛寒者。寒呃而正不虛者可去人參。

C.歌訣:

丁香柿蒂人參姜,

中焦虛寒久病傷,

呃逆虛熱脈遲樣,

溫補(bǔ)胃寒呃逆降。

柿錢散:去生姜,

氣虛寒呃服之當(dāng)。(柿錢散)

濟(jì)生去參僅三味,

胸滿呃逆不止嘗。(濟(jì)生方)

六十七.一貫煎~滋陰養(yǎng)血,疏肝。

A.方藥:

北沙參、麥冬、當(dāng)歸、枸杞各9g,生地18g,川楝子6g??诳嗉狱S連;便秘加瓜蔞仁;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舌紅而干加石斛;脅痛按之硬者加鱉甲;失眠加酸棗仁;腹痛加白芍、甘草;食后脘滿加生麥芽。 

B.功效:

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yùn),脘腹脅肋疼痛,泛酸吐苦,舌紅而干??捎糜诼?a target="_blank">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等,見有陰虛氣郁證者。

C.歌訣:

一貫煎沙麥地黃,

枸杞當(dāng)歸川楝良,

滋陰養(yǎng)血疏肝郁,

脅肋疼痛效非常。

便秘蔞仁;口苦連;

虛熱骨皮;斛舌干;

鱉甲脅痛;棗失眠;

芍草腹痛;芽脘滿。

六十八.四妙勇安湯~活血養(yǎng)陰,清熱解毒。

A.方藥:

當(dāng)歸30g,銀花45g,玄參45g,甘草15g。

B.功效:

治脫疽(血拴閉塞性脈管炎),患趾(指)紅腫灼熱,青紫潰爛,疼痛劇烈。

C.歌訣:

四妙勇安歸銀玄,

甘草脫疽趾痛爛。

蛇傷(解毒湯)蚤休半邊蓮(15.45),

(青)木香銀(花地)丁菊(花)龍膽(草.15.30.30.21.9)。

黃連梔子醫(yī)心煩;

咽腫痛金果欖射干;

秘(大)黃;防己利小便;

白芷畏寒發(fā)熱頭痛無汗;

嘔吐(吳)萸(半)夏;(關(guān))節(jié)(痠)痛(威)靈仙。

六十九.身痛逐瘀湯~痹癥周身疼痛。

A.方藥:

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紅花9g,甘草6g,羌活3g,沒藥6g,當(dāng)歸9g,炒五靈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龍6g。

B.功效:

治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之痹癥。

C.歌訣:

身痛逐瘀艽桃芎,

羌活紅花草歸靈,

香附?jīng)]膝和地龍。

熱加蒼柏;虛芪用;

鎮(zhèn)痛引經(jīng)再加藤,

能醫(yī)周身痹痛癥。

七十.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

A.方藥:

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紫背天葵(天葵子。亦可用連翹代)9g。紅腫甚者加黃芩9g;腫硬者加赤芍9g;便秘者加大黃9g。

B.功效:

為治療疔瘡要方,廣泛用于具有紅腫、灼熱、疼痛的一切化膿性感染。未化膿時用以消散,潰后紅腫未退者用以清解余毒。

C.歌訣:

疔瘡五味消毒飲,

銀花菊花蒲公英,

紫背天葵與地丁,

癰瘡腫痛血毒清。

連翹可代天葵用;

秘黃;硬芍;芩紅腫;

走黃刺血.牛黃靈。

七十一.桃紅四物湯~活血行瘀。

A.方藥:

當(dāng)歸、赤芍、生地各9g,川芎4.5g,桃仁9g,紅花6g。

B.功效:

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痛經(jīng)屬于血瘀者。

C.歌訣:

桃紅四物血瘀型:(桃紅四物湯)

經(jīng)血不調(diào)及痛經(jīng)。

四制香附(丸)月經(jīng)病,

理氣脅痛少腹痛,

每次九克水服用。(四制香附丸)

七十二.清燥救肺湯~清燥潤肺。

A.方藥:

桑葉9g,石膏15g,沙參9g,甘草4.5g,胡麻仁、麥冬、阿膠、杏仁、枇杷葉各9g。

B.功效:

治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或少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邊尖紅赤者。

C.歌訣:

救肺湯方參草麻,

石膏膠杏麥枇杷,

胸滿心煩喘咳發(fā),

身熱口渴用無差。

七十三.易黃湯~補(bǔ)任脈,清腎火。

A.方藥:

炒山藥30g,炒芡實(shí)30g,鹽水炒黃柏6g,酒炒車前子3g,白果10枚。

B.功效:

治婦人黃帶。

C.歌訣:

易黃湯中山藥芡,

白果黃柏炒車前,

補(bǔ)任清腎黃帶痊。

七十四.宣郁通經(jīng)湯~瀉肝火,解肝郁。

A.酒炒白芍15g,酒冼當(dāng)歸15g,丹皮15g,炒梔子9g,白芥子(炒,研)6g,柴胡3g,酒炒香附3g,醋炒川郁金3g,酒炒黃芩3g,生甘草3g。

B.功效:

治婦人經(jīng)前腹痛,經(jīng)來紫黑塊。

C.歌訣:

宣郁通經(jīng)歸芍丹,

柴胡梔子白芥研,

香附郁金芩草全,

經(jīng)紫黑塊腹痛先。

七十五.完帶湯~白帶。

A.方藥:

土炒白術(shù)30g,炒山藥30g,人參6g,酒炒白芍15g,酒炒車前子9g,制蒼術(shù)9g,甘草3g,陳皮1.5g,黑芥穗1.5g,柴胡1.8g。

B.功效:

健脾消濕氣,治白帶。

C.歌訣:

完帶二術(shù)參山藥,

陳草柴芥車白芍,

健脾去濕白帶疴。

七十六.清經(jīng)散~先期經(jīng)多。

A.方藥:

丹皮9g,地骨皮15g,酒炒白芍9g,熟地9g,青蒿6g,白茯苓3g,黃柏(鹽水浸炒)1.5g。

B.功效:

治腎中水火太旺,婦人先期經(jīng)來,其經(jīng)甚多。

C.歌訣:

清經(jīng)散先期經(jīng)多,

丹皮骨皮炒白芍,

熟地青蒿苓黃柏。

七十七.清肝止淋湯~赤帶淋瀝。

A.方藥:

醋炒白芍30g,酒洗當(dāng)歸30g,酒炒生地15g,白面炒阿膠9g,粉丹皮9g,黃柏6g,牛膝6g,酒炒香附3g,紅棗十個,小黑豆30g。

B.功效:

清肝火扶脾氣,治淋瀝赤帶。

C.歌訣:

清肝止淋赤帶多,

歸地芍膠丹皮柏,

牛膝香附棗豆卓,

扶脾氣又清肝火。

七十八.兩地湯~補(bǔ)水而消火之既濟(jì)方。

A.方藥:

酒炒大生地30g,元參30g,酒炒白芍15g,麥冬肉15g,地骨皮9g,阿膠9g。

B.功效:

治腎火致經(jīng)先期來之一、二滴,而因陰水虧,補(bǔ)水使既足而火自消~補(bǔ)水腎火自消矣。

C.歌訣:

兩地湯元參生地,

白芍麥冬地骨皮,

先期經(jīng)來一二滴,

補(bǔ)水腎火自消矣。                             

七十九.除濕胃苓湯~蛇串瘡。

A.方藥:

豬苓、赤茯苓、炒蒼術(shù)、土炒白術(shù)、澤瀉、滑石、防風(fēng)、生山梔、木通各3g,肉桂、甘草各1g。

B.功效:

治由脾、肺二經(jīng)濕熱而引起之蛇串瘡,濕者色黃白之水泡大小不等,作爛流水。

C.歌訣:

除濕胃苓蛇串瘡,

二苓二術(shù)澤瀉防,

山梔木通桂草嘗,

脾肺濕熱能除光。

八十.枇杷清肺飲~肺熱鼻疙瘩。

A.方藥:

人參1g,枇杷葉6g(刷去毛,蜜炙),生甘草1g,黃連3g,桑白皮(鮮者佳)6g,黃柏3g。

B.功效:

治因肺經(jīng)熱引發(fā)的面鼻部起色赤腫痛之碎疙瘩,破出白粉汁,日久成白屑。

C.歌訣:

枇杷清肺面鼻疹,

連柏桑白草人參,

肺熱粉刺白屑甚。

八十一.黃連膏~外治肺經(jīng)壅熱致鼻內(nèi)外熱痛瘡。

A.方藥:

黃連9g,歸尾15g,生地30g,黃柏9g,姜黃9g。

香油360g,將前藥煠枯,撈去渣;下黃蠟120g溶化盡,用夏布將油濾凈,傾入磁碗內(nèi),以柳枝不時攪之凝為度。

B.功效:

由肺經(jīng)壅熱上攻鼻竅,聚而不散,內(nèi)生粟粒狀,初覺干燥疼痛,甚則鼻外色紅微腫,痛似火炙之瘡。內(nèi)以黃芩湯清之,外用油紙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內(nèi)。若干燥者,黃連膏抹之立效。

C.歌訣:

鼻內(nèi)外瘡黃連膏,

連柏歸地姜黃熬,

香油黃蠟柳枝攪,

干燥熱痛抹立效。

八十二.散偏湯~偏頭痛。

A.方藥:

白芍15g,川芎30g,柴胡3g,郁李仁3g,白芥子9g,香附6g,甘草3g,白芷1.5g。

B.功效:

治肝膽郁氣引起之偏頭痛(多偏在左),時輕時重,順境輕,逆境重,遇拂抑則更重,痛久眼必縮小,十年后必至壞目。(郁氣由先傷肝而后傷膽,以治膽,先舒肝而膽亦舒也。)

C.歌訣:

散偏湯芷柴芍芎,

郁李白芥附草并,

醫(yī)肝膽郁偏頭痛。

八十三.涼血地黃湯~痔瘡腫痛出血。

A.方藥:

歸尾4.5g,生地6g,赤芍3g,黃連(炒)6g,黃芩(炒黑)3g,荊芥(炒黑)3g,天花粉2.4g,枳殼3g,地榆(炒黑)6g,升麻1.5g,甘草1.5g,槐角(炒黑)9g。  側(cè)柏葉6g,空心服。

B.功效:

內(nèi)服(加外熏洗)治痔瘡腫痛出血。

C.歌訣:

涼血地黃歸側(cè)芍,

連芩荊芥粉枳殼,

地榆升麻草槐角,

痔瘡空服熏洗卓。

八十四.升陷湯~胸中氣陷。

A.方藥:

生黃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

B.功效:

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

C.歌訣:

升陷湯生芪知母,

桔梗升麻和柴胡,

胸中氣陷短氣乎。

八十五.石決明散~風(fēng)毒氣攻頭目。

A.方藥:

石決明、羌活(去蘆頭)、草決明、菊花各30g,炙甘草15g。為散,每服6g,煎和滓食后臨臥溫服。

B.功效:

治風(fēng)毒氣攻人頭目,眼昏暗,頭目不利。

C.歌訣:

石決明散羌草菊,

草決明目昏頭不利,

六克粉煎食后宜。

八十六.清肺湯~一切咳嗽。

A.方藥:

黃芩4.5g,桔梗(去蘆)、茯苓(去皮)、陳皮(去白)、貝母(去心)、桑白皮各3g,當(dāng)歸、天門冬(去心)、山梔、杏仁(去皮尖)、麥門冬(去心)各2.1g,五味子七粒,甘草1g。 姜棗引,食后服。

B.功效: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C.歌訣:

清肺湯歸味桔陳,

杏貝草桑二冬芩,

梔苓姜棗咳嗽飲。

八十七.清上蠲痛湯~一切頭痛。

A.方藥:

當(dāng)歸(酒洗)3g,小川芎3g,白芷3g,細(xì)辛1g,羌活3g,獨(dú)活3g,防風(fēng)3g,菊花1.5g,蔓荊子1.5g,蒼術(shù)(米泔浸)3g,片芩(酒炒)4.5g,麥冬3g,生甘草1g。 生姜引。

B.功效:

一切頭痛主方,不論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C.歌訣:

清上蠲痛湯歸芎,

辛芷羌獨(dú)菊防風(fēng),

蒼芩冬草姜蔓荊,

能治一切頭痛病。

八十八.固陰煎~專治肝腎陰虛。

A.人參隨宜,熟地9~15g,山藥(炒)6g,山茱萸4.5g,遠(yuǎn)志(炒)2.1g,炙甘草3~6g,五味子十四粒,菟絲子(炒香)6~9g。  食遠(yuǎn)服。

B.功效:

治陰虛滑泄,帶濁淋遺,及經(jīng)水因虛不固等。

C.歌訣:

固陰煎地藥茱萸,

遠(yuǎn)志炙草菟絲味,

人參隨宜肝腎虛,

陰虛滑泄帶濁遺。

八十九.化肝煎~傷肝動氣,煩熱脅痛滿。

A.方藥:

青皮、陳皮各6g,芍藥6g,丹皮、梔子(炒)、澤瀉各4.5g,土貝母6~9g。  食遠(yuǎn)服。

B.功效:

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

C.歌訣:

化肝煎怒氣傷肝,

青陳芍梔澤貝丹,

氣逆動火脅痛滿。

九十.保陰煎~陰虛內(nèi)熱動血。

A.方藥:

生地、熟地、芍藥各6g,山藥、川斷、黃芩、黃柏各4.5g,生甘草3g。

B.功效:

治男婦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jīng)期太早,凡一切陰虛內(nèi)熱動血等證。

C.歌訣:

陰虛內(nèi)熱保陰煎,

生地熟地芍藥山,

生草芩柏和川斷,

男婦帶濁動血痊。

九十一.桑白皮湯~肺火痰盛喘。

A.方藥:

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2.4g,姜三片。

B.功效:

治肺氣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C.歌訣:

桑白皮湯肺火痰,

杏貝夏蘇梔芩連,

溫服加生姜先煎。

九十二.清金化痰湯~咽喉干痛,痰嗽難出。

A.方藥:

黃芩、山梔各4.5g,桔梗6g,麥冬(去心)、桑白皮、貝母、知母、瓜萎仁(炒)、橘紅、茯苓各3g,甘草1.2g。

B.功效:

治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色黃且濃,或帶血絲,或出腥臭。

C.歌訣:

清金化痰喉干痛,

梔芩瓜蔞仁桔梗,

桑白知貝草橘紅,

茯苓痰嗽難味腥。

九十三.圣愈湯~諸惡瘡。

A.方藥:

生地、熟地、川芎、人參各1g,當(dāng)歸身、黃芪各1.5g。  碎如麻豆大煎,稍熱無時服。

B.功效:

治諸惡瘡,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

C.歌訣:

圣愈湯治諸惡瘡,

兩地芎參歸芪嘗,

心煩出血頻服康。

九十四.竹茹湯~胃熱嘔吐。

A.方藥:

干葛90g,炙甘草1g,姜半夏1g,竹茹一彈大,生姜三片,大棗一個。  為粗末,每次15g煎溫服。

B.功效:

治胃熱嘔吐。

C.歌訣:

胃熱嘔吐竹茹湯,

干葛草夏棗生姜,

為末十五克煎嘗。

九十五.開心散~主好忘方。

A.方藥:

遠(yuǎn)志、人參各1.2g,茯苓60g,菖蒲30g。 為細(xì)末,方寸匕/次飲,3次/天。

B.功效:

治好忘(益智)。

C.歌訣:

開心散志參苓菖,

為末日三治好忘。

九十六.厚樸麻黃湯~咳而脈浮。

A.方藥:

厚樸150g,麻黃120g,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60g,細(xì)辛60g,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烊プ遥瑑?nèi)諸藥,煮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次。

B.功效:

治咳而脈浮者。

C.歌訣:

咳脈浮厚樸麻黃(湯),

膏辛杏夏味干姜,

煎藥小麥先煮湯,

溫服日三咳嗽康。

九十七.百合地黃湯~百合病。

A.方藥: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浸漬一宿,當(dāng)白沫洗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陸黃汁,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中病,勿再服,大便當(dāng)如漆。

B.功效: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C.歌訣:

百合病百合地黃(湯),

浸煮中病勿再嘗。

九十八.澤瀉湯~心下支飲。

A.方藥:

澤瀉150g,白術(shù)60g。

B.功效:

治心下支飲,其人苦冒眩。

C.歌訣:

澤瀉湯心下支飲,

白術(shù)苦冒眩人診。

九十九.桂枝芍藥知母湯~諸肢節(jié)疼痛。

A.方藥:

桂枝120g,芍藥90g,甘草60g,麻黃60g,生姜150g,白術(shù)150g,知母120g,防風(fēng)120g,炮附子60g。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B.功效:

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C.歌訣:

桂枝芍藥知母湯,

術(shù)草附子麻黃防,

溫服日三(次)七合量,

諸肢節(jié)痛服乃康。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blog.sina.com.cn/luoyanghongrenta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