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些官吏很注重為官清廉,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從而獲得了與為官清廉有關(guān)的綽號。這些綽號,或反映為官者處身不染的清廉情操,或體現(xiàn)老百姓對為官清廉者的贊許,別有情趣。 懸魚太守 東漢時,羊續(xù)任南陽太守。一次,有個府丞聽說羊續(xù)愛吃鮮魚,便托人備了兩條大鯉魚,一清早給羊續(xù)送去。羊續(xù)婉言辭謝,不肯收受。府丞混跡官場多年,老于世故,笑著說:“區(qū)區(qū)二尾小魚,又不是金銀財寶,大人何必那樣認真?”說著,把魚往案上一擱,轉(zhuǎn)身就走。于是,羊續(xù)把那府丞送來的魚高懸于官衙中,以示拒賄。“懸魚太守”之稱便由此而來。 一錢太守 漢代會稽太守劉寵,在任時簡除苛政,關(guān)心民生,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后來朝廷調(diào)他進京任職,路過山陰,有幾位百姓攔住車駕,一定要送他百錢,以感謝他在會稽為民辦的好事。劉寵聽了很激動,再三推辭,最后只得選了一個錢做紀念。從此,“一錢太守”的綽號便在民間傳開。 懸絲尚書 西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吏部尚書山濤,身居宦海卻甘于清廉,潔身自好。一次,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偷偷地給山濤送去百余斤真絲,山濤得知后命家人將這些真絲懸于梁上,以警示人。后來,袁毅劣跡事敗,朝廷得知袁毅曾經(jīng)送真絲給山濤后,派人到山濤府中查詢,但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梁上,雖已經(jīng)為蟲蛀蝕,但“塵埃封印如故”,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人們便稱他為“懸絲尚書”。 菜知縣 明代胡壽安先后任信陽、新昌等縣知縣,一生清廉自持,不事奢侈,常自種蔬菜以供日用。他吃的是粗米飯,穿的是粗布衣,睡的是紙帳子,百姓稱其為“菜知縣”。他曾經(jīng)在紙帳上題詩一首以自警:紫絲布帳最奢華,臥地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 驢車尚書 清代戴敦元任刑部尚書時,不講享受,著粗衣,坐敝車,生活簡樸。一次,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他穿著雨衣,手里抱著文書,在路上徒步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輛驢車,才叫驢車送至刑部衙門。人們贊其清廉,就稱他為“驢車尚書”。 半鴨知縣 清代于成龍終生從政,清廉無私,崇尚節(jié)儉,甘于淡泊。據(jù)《于清端公政書》載,他在任廣西羅城知縣時,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只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兒子回老家路上的菜肴,因此得名“半鴨知縣”。后人有詩贊之:半鴨知縣古來殊,為政清廉舉世無。倘使官員皆若此,黎民安泰樂斯乎! 懸檄督撫 清代江蘇督撫張伯行,工于謀事,恥于謀私,做官清正廉潔。他任督撫時,常有親朋故友攜禮來見。但張伯行對來訪者的供奉,執(zhí)意不納分毫。為杜絕送禮者,便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高懸堂上,以明其志。其《禁止饋送檄》云: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此檄一懸出,果然使行賄送禮者望而卻步,悻悻離去。于是,當?shù)匕傩諔蚍Q他為“懸檄督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