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贏一生 Yun6848 19小時前 范蠡是春秋時代的奇人,他輔佐越王勾踐籌劃20余年,最終率領越國的軍隊滅亡強大的吳國,報了當年險被滅國之仇,并且稱霸一方。就在他被勾踐封為上將軍,統(tǒng)帥全國兵馬,成為越國的三號人物之時,他卻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到異國去經(jīng)商,他憑借出色的商業(yè)頭腦,迅速成為地方首富,之后散盡家財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后三次成為首富。他的后代沿用他的方法經(jīng)商,最終都富甲一方。晚年范蠡自號陶朱公,后世則把陶朱公作為商業(yè)的鼻祖進行供奉。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絕大部分只是在某幾件事上成功,像范蠡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卻不多見。 一是不爭的人生智慧 老子說: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執(zhí)故無失。范蠡是復興越國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爭功,更不爭權奪利,而是信奉“夫唯不爭,故無憂”理念。因為不爭名利,所以越王傷害不了他。 范蠡一生中很多事都體現(xiàn)出他的“不爭而善勝”,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智慧,從大的方面講,他不與社會爭——取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也許這正是范蠡被后人奉為文財神的原因之一。 二是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名成功隧身退,天之道,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滅,故道誡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刑剝,是其效也?!薄独献酉霠栕ⅰ?。 吳越戰(zhàn)爭勝利后,范蠡及時身退。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勸他及時離開,文種不聽,對越王勾踐存有幻想,仍貪戀著官位,爭競的名利。 范蠡拋棄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中卻遭殺身之禍。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三是體察細節(jié)的人生智慧 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償,便不想歸功于臣下。 從細節(jié)處,范蠡察覺到了殺身之禍,而主動逃避。 四是禍福相生相隨的人生智慧 “禍兮福所依”禍福相生相隨,范蠡深諳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頂端看到禍所伏,果斷離開。 范蠡到了齊國,在齊國海邊圍墾種田。齊國聘他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在智慧的帶領下,他立即離開了齊國,隱藏于陶地。 五是選擇的人生智慧 范蠡選擇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體現(xiàn),陶在古時處于各國之間,是一處與各國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個很有發(fā)展?jié)摿Φ牡胤剑迸R中原,南接吳楚,交通便利,正是個經(jīng)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這里生活的19年中三致千金。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釋滯》:“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執(zhí)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執(zhí)鞭,莊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于朝隱,蓋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盡廢生民之事,然后乃成戶?” 六是厚道的人生智慧 傳說魏國國王面臨一個案子,“群臣一半以為罪,一半以為不當罪”,魏王不能決斷,便請范蠡來幫忙。 范蠡先講了一個故事:“我家中有兩塊白璧,這兩塊璧的顏色、質(zhì)地、直徑都差不多。但價格不同,一塊值千金,一塊值五百金。” 王問:“直徑與色澤差不多,怎么價格差那么多呢?” 陶朱公說:“側過來看,一塊比另一塊厚一倍,所以值千金?!?/div> 老子主張:“不爭”,還主張厚道。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含德之厚著,比于赤子?!崩献铀f的“厚”與范蠡在這里所說的“厚”是一個意思,即忠厚、敦厚。 七是仗義疏財?shù)娜松腔?/div> 范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很多錢,但他不當守財,經(jīng)常仗義疏財,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取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 范蠡仗義疏財?shù)娜松腔?,來自于老子的財富觀念。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想想看,這話說的卻有道理,那么多富豪破產(chǎn),又有那么多守財奴,有哪一個能將財產(chǎn)流傳至今呢。 八是識人識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的人生智慧從他救他的小兒子可見一斑,表現(xiàn)于善于識人用人的人生智慧,也表現(xiàn)了他識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居陶,生少。少子長大后,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而死,該是如此,但身價千金的人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于是就讓少子去前往探視,并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范黎長子也請命想去,范蠡堅決不同意。長子說:“家有長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讓少弟去,是我不成器?!保f完欲自殺,夫人連忙說:“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長子,怎么可以這樣?” 范蠡不得已派長子去,命其去找莊生幫忙,并叮囑說:“到楚國后就進獻千金給莊生,聽任他從事,千萬別與他爭?!遍L子出發(fā)了,卻在路上私積數(shù)百金。 范蠡長子到楚國后,把信和重金交給莊生。臨別時,莊村告誡說:“你趕快離開,千萬別停留,等你弟弟出來后,別問是怎么回事?!?/div> 長子卻沒有聽從莊生的話而而私自留下,并把路上私積的數(shù)百金,分送給其他的自認為能幫上忙的楚國貴人。 莊生家很貧窮,但他以廉直聞名于國內(nèi),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作為信義之人,莊生對于范蠡進獻的黃金,并無意接受,而是打算在事情辦成后再還給他。而范蠡長子并不知其意。 莊生入見楚王,稟告說:“我觀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個位置,表明楚國會有災害?!背跗剿匦湃吻f生,向他了解解決之道。莊生回答說:“只有德行可以消除?!背鯖Q定赦免罪犯來消除災害。 楚國貴人得到消息后連忙給范蠡長子報信。范蠡長子想,既然弟弟可以獲得赦免,千金送莊生,不是白白浪費了嗎?于是就又重返莊生家。莊生驚訝地問:“你怎么還沒走?”范蠡長子回答說:“我聽說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來告知辭行的。” 莊生明白了他的想法,就說,你自己進房內(nèi)取金子吧。范蠡長子帶走了金子,獨自歡慶。 莊生因范蠡長子的行為感到羞辱,就入見楚王說:“您想以德行消除災難,可我聽見路人都說陶的富人范蠡之子因殺人囚禁在楚國,他家人用重金賄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體恤楚國而行赦免,是為了范蠡之子 。” 楚王大怒說:“寡人雖不德,怎么會因為是范蠡之子就特別照顧?”于是令殺掉范蠡之子后,明日再下特赦令。 范蠡長子呢,自然是帶著死訊回到家。母親和國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他弟弟會被殺,不是他不愛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從小與我在一起,見到我的困苦,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時,坐乘完備,并不知財富的來源,因而很容易棄財,不會吝嗇。我先前決定派少弟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家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喪訊傳來。” 范蠡派子救小兒的故事,也被稱為“三聚三散”的最后一“散”的故事。 范蠡每到一處都能成名于天下。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舍得,就在這先聚后散中,表現(xiàn)出人生的智慧,而給后人帶來的則是人生哲理的啟迪。
|
|
|
來自: 昵稱350809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