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微之 圖:網絡 主播:晴雨 各位書友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建議大家閱讀原書的第118頁——第192頁。 “自由到底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獲得自由?真正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 苦苦思索兩周后,青年根本無法找出合適的答案,并且越想越覺得自己缺少自由。于是,他再次拜訪哲人。 哲人告訴他:“愿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讓干涉你的生活見鬼去,這樣你就獲得自由啦!” 那么,到底是什么干涉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又該怎樣獲得自由呢? 不再尋求認可 青年說起他的一個女性朋友,是學習特別好、各方面都很優(yōu)異的那種人。而他之所以如此事事都爭優(yōu),只是想要取得父母的認可。 父母重男輕女,并不把她放在眼里。而她認為要想讓父母注意到自己,就必須比別人更優(yōu)秀,于是她只能加倍地努力。 其實,這種行為在生活中特別常見。而心理學也說:“人天生有一種為了取悅別人,而努力的意識。”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別人的期待里,總愿意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可而付出多倍的努力。 但我們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我們都是一個自由體,沒必要事事為了取悅別人而脫離自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他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這種生活方式,既不能長久地取悅別人,也沒辦法讓自己獲得滿足感,因為這些或許都違背了自己的本心。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過完一生呢?比起一時取悅別人,一生取悅自己不是更有誘惑力嗎? 所以,不再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可而“撒謊”,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放下別人對自己的約束 相信大家對“羈絆”這個詞都不陌生,它是繁瑣、逃不開的復雜關系網。 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不同的“羈絆”里,都掙扎在各種各樣的“羈絆”中: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上司的嘴臉;不得不遵守繁瑣的工作守則。 哲人試探地問青年:“請你想一下,如果能從繁瑣的人際關系里解放出來的話,人生該有多輕松?” “這根本就不用想,完全不可能!”青年及時地否定了這種說法。 這種事任何人都做不到吧,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逃不開人際關系的這張堅固的網。 可是束縛我們的真的是人際關系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際關系確實會束縛我們的自由,可是真正束縛我們的是“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和約束。” 假設你的父母想要你繼承家業(yè),你從小聽慣了父母的訓誡,便會放棄自己所喜愛的職業(yè),轉而繼承家業(yè);這便是來自父母的約束。 假設你的上司希望你無償加班一小時,而你害怕失去工作,便不情愿地同意了??墒牵词鼓阕詈蠊ぷ骱艹錾?,得到了上司的夸獎,你依舊不會開心,因為你的私人時間受到了上司的約束。 其實,你本可以勇敢地向父母提出要求,這樣你就可以擁有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權力;你也可以和上司好好地談一下,畢竟除了上班時間,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不幸的是,你什么都沒有做,只是無條件的順從,接受別人的約束,這樣自由便慢慢地消失了。 所以,你需要的是掙脫別人的束縛。 當你勇敢地掙脫別人的約束時,你會發(fā)現是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而你的心卻是自由的了。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其實,無論是“不再尋求別人的認可”,還是“放下別人的約束”,都是需要勇氣的,而這種勇氣叫做“被討厭的勇氣”。 青年有些疑惑:“我們一直在說被討厭的勇氣,可是這種勇氣究竟是什么呢?” 哲人開心地笑了,慢悠悠地說:“你敢于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別人討厭而自己認為對的事!”這便是“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從小就知道:怎樣做別人才會喜歡,可是我們卻忽略了怎樣做自己才會喜歡。 越來越知道該如何取悅別人、越來越在意別人的約束,可是我們越是想要討好別人,越是想要別人滿意,就越不能得到世界的肯定,而且還會讓我們慢慢地失去自我。 別人不喜歡又如何?被討厭又如何? 為什么非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明明也有你的一席之地啊! 所以,不要再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要努力地討好別人,要敢于為自己守一方“土地”,敢于釋放被討厭的勇氣。 只有這樣,才有獲得自由的前提。 一生這么短,希望你我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讓那些干涉我們自由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見鬼去吧!希望你我都能為取悅自己而活,這樣才不罔顧此生! 好了,今天的共讀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大家讀完這部分內容后,勇敢地挖掘被討厭的勇氣,然后好好愛自己,做一個自由的人,一生只為取悅自己。 明天我們將一起共讀這本書的最后一部分,關于“活在當下”的問題,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微之,天生宅女,偏愛遠方,一個愛聽故事的意中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