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這首詩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將離長安到吳興(即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閑愛天上孤云安靜愛山僧。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xué),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做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處境,他當然是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xiàn)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年間,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quán),中央和藩鎮(zhèn)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都有戰(zhàn)爭,何嘗算得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達出來。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毙≡姷暮髢删涫钦f,我愿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游原上再望望風(fēng)雨昭陵。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曰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嵕山。古人離京城,每每多所眷戀,但這首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唯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得的可悲可嘆了。詩句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 附錄《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譯文 
注釋 名家點評 《石林詩話》:此蓋不滿于當時,故末有“望昭陵”之句?!ㄋ稳私o之被貶)謝表有云:“清時有味,白首無能。”蔡持正為侍御史,引杜牧詩為證,以為怨望,遂復(fù)罷。 《懶真子》:“清時有味是無能……”右杜牧之自尚書郎出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蓋樂游原者,漢宣帝之寢廟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蓋自傷不遇宣帝、太宗之時,而遠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為意,亦自不凡,況感寓之深乎?此所以不可及也。 《唐詩絕句類選》:前二句乏逸俊。 《唐音戊簽》:舊史云:牧自負才略,兄驚隆盛于時,而牧居下位,心不樂?!巴蚜辍闭撸坏弥居跁r而思明君之世,蓋怨也。首云“清時”,反辭也。 《唐詩快》:遂成名言(首二句下)。此豈得意人語耶(末句下)? 《唐賢清雅集》:昭陵為唐創(chuàng)業(yè)守成英主,后世子孫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國時登高寄慨,詞意渾含,得風(fēng)人遺意。 《詩境淺說續(xù)編》:司勛將遠宦吳興,登樂游原而遙望昭陵,追懷貞觀,有江湖魏闕之思。前二句詩意尤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