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食物 沒吃早餐出門,妞拿片面包我拿塊餅干先墊墊肚子。但是剛一出門她的面包就掉地上了。 因為生理上的弱小,寶寶常常感到無力,她拿不到柜子頂上的東西,不會像媽媽一樣炒菜,打不開爸爸電腦……所以孩子很渴望擁有掌控感,以此來克服這些無力感。 因此,她要的不是平均,而是要由自己來平均。那我們就大方出讓點權(quán)力,讓小鬼當(dāng)家。 02 追媽媽出門 「我也要去!」 是女兒三歲以后的口頭禪。每次我出門她就會問媽媽你去哪,但無論我回答什么,她都會緊跟一句:「我也要去!」 一般能帶我都帶著她,有時真不方便,但一籮筐的話之后她還是不松手。有一次忽然間我就變成了她: 說完這幾句,我們倆竟然不約而同哈哈大笑在一起! 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無力感,通過角色互換她變成媽媽,擁有了掌控感; 另一方面,這個假裝游戲玩起來很搞笑,平日里無所不能的媽媽竟然哭了,這讓她頓時放松下來----原來不止我會哭,媽媽也會。 以及,她還像照鏡子一樣看到了自己的樣子,體驗了媽媽的難處。 幾方面一結(jié)合,她決定放手。 這個游戲我們玩了很多很多次,以致于有時候她習(xí)慣性說出「我也要去」四個字之后,自己就笑了。 03 媽媽被嫌棄 有幾次吵著要爸爸陪睡不要媽媽,按理說這是媽媽求之不得的放松機(jī)會,但奈何爸爸在工作電話上走不開,媽媽被嫌棄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 ![]() 你陪我,我陪你,有區(qū)別嗎? 區(qū)別就在于掌控感。 我陪你,主動權(quán)在我,你陪我,主動權(quán)在你。 04 見啥要啥 每次進(jìn)超市,小盆友總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好吃好玩。真是哪里有雷踩哪里。 有次發(fā)現(xiàn)毛絨熊,樂滋滋跟我說:「我要!」 老媽心里發(fā)愁:家里毛絨玩具一箱一柜的,可不能再買了! ![]() ![]() ![]() 誰說「要」就等于「買」呢? 很多時候我們誤解了孩子的需求,抱幾分鐘、和毛絨玩具合影,都可能滿足。 05 不肯 game over 從兒童樂園離開、關(guān)掉電視、和好朋友分手……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如何結(jié)束,常常是個難題。 一句「我們該走了」孩子們就像沒聽見一樣,有時家長被惹毛,甩下一句「你再不走我走啦」,既不管用還特尷尬,她不走,你真的會走嗎? ![]() ![]() ![]() ![]() 成人覺得時間很長,因為他們在無聊等待;孩子覺得時間很短,因為他們樂在其中。 如果此時引入客觀的計時工具,則能避免很多矛盾。既解決問題,還培養(yǎng)孩子時間觀念,何樂而不為。 有人說,這方法不管用。我曾經(jīng)見過有媽媽約好一分鐘后,既不看表,也不設(shè)鬧鐘,只是自己想走了就隨口一說:「喂,一分鐘到啦!」如此投機(jī)取巧的辦法剛開始能糊弄,孩子稍大一點就失效。 這里有一個重要細(xì)節(jié):對話中的「幾分鐘’務(wù)必讓孩子來決定,而不是由大人拍腦袋。原因?前面講過的掌控感。 女兒現(xiàn)在七歲,這辦法用了四年依然有效,靠的就是由她來決定幾分鐘。 06 害怕打針 打針、吃藥、見醫(yī)生,幾乎每個孩子都害怕。 故作清淡地說一句「不用怕,不疼的」,寶貝不信呀,因為試過一次就知道了,根本就不是「蚊子咬一樣」! ![]() ![]() ![]() ![]() 做好這些心理彩排,我抱著她去了,她也信守承諾,自己伸出手給醫(yī)生,雖然一邊忍不住流眼淚。 對于孩子們陌生害怕但又必須經(jīng)歷的事情,與其去粉飾,不如讓她了解真實,說出她的感受,提前做心理彩排。 從那次以后,打針抽血基本都是這樣,我抱著她,她自己把手伸出去給醫(yī)生。 嗯,讓她自己完成這個關(guān)鍵動作,依然是考慮她的掌控感。 07 進(jìn)廚房「搗亂」 父母不可能時時圍著孩子轉(zhuǎn),比如媽媽做飯的時候,既要看鍋,還要看孩子,怎么辦? 后來想,干脆每天給你安排點廚房的活兒,反正你也喜歡,這樣呆在身邊我安心。 ![]() ![]() ![]() 對小屁孩而言,爸爸媽媽就像個磁場。所以,當(dāng)我們要忙自己的事時,與其把小跟屁蟲往外推,不如讓她靠近我們參與其中。 什么時候她心甘情愿離開了,心也安靜下來了。做飯時給把菜,工作時給些紙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