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中郎墳》溫庭筠
古墳零落野花春,聞?wù)f中郎有后身。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
溫庭筠的七律《過陳琳墓》,是寄慨遙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這首《蔡中郎墳》則不大為人注意。其實,這兩首詩雖然內(nèi)容相近,藝術(shù)上卻各有千秋。
蔡中郎,即東漢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將,死后葬在毗陵尚宜鄉(xiāng)互村(毗陵即今常州)。這首詩就是寫詩人過蔡中郎墳時引起的一段感慨。
“古墳零落野花春,聞?wù)f中郎有后身。”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古墳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聽說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首句正面寫蔡中郎墳。蔡邕卒于漢獻(xiàn)帝初平三年(192),到溫庭筠寫這首詩時,已歷六七百年。歷史的風(fēng)雨,人世的變遷,使這座埋葬著一代名士的古墳已經(jīng)荒涼殘破不堪,只有那星星點點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在它的周圍。野花春的“春”字,形象的顯示出逢春而發(fā)的野花開得熱鬧繁盛,一片生機(jī)。由于這野花的襯托更顯出古墳的零落荒涼。這里隱隱透露出一種今昔滄桑的感慨。
第二句暗含著一則故實。南朝梁殷蕓《小說》記載:張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親剛好懷孕。張、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們都說蔡邕是張衡的后身。這原是人們對先后輝映的才人文士傳統(tǒng)繼承關(guān)系的一種迷信傳說。詩人卻巧妙的運用這個傳說進(jìn)行推想:既然張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會有后身了。這里用“聞?wù)f”這種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傳聞的推測。現(xiàn)在這樣寫,既緊扣題內(nèi)“墳”字,又巧妙的將詩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詩中,這一句是前后承接過渡的的樞紐。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這首小詩的后兩句是說,如今愛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的拋擲才華作詩人。
這兩句緊承“中郎有后身”抒發(fā)感慨,是全篇的主旨。蔡邕生當(dāng)東漢末年政治腐朽黑暗的時代,曾因上書議論朝政缺失,遭到誣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視,亡命江湖;董卓專權(quán),被迫任御史,卓被誅后,蔡邕也死獄中。一生遭遇,其實還是相當(dāng)悲慘的,但他畢竟還參與過校寫熹平石經(jīng)這樣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為官,也還是因為欣賞他的文才。而今天的文士,則連蔡邕當(dāng)年那樣的際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戶牖,與時俱沒。因此詩人十分感慨:對不愛惜人才的當(dāng)局來說,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天,即使用力盡心寫作,又有誰來欣賞和提拔呢?還是根本不要去白白拋擲自己的才力吧。
這兩句好像寫得直率和刻露,但并不妨礙它內(nèi)涵的豐富與深刻。熟悉蔡邕所處的時代和他具體遭遇的人,都不難體味出“今日愛才非昔日”這句詩中所飽含深刻的悲哀。如果算蔡邕那樣的時代都算愛才,那么“今日”之糟踐人才便可想而知了。正因為這樣,末句充滿憤激的說“莫拋心力作詞人”。詩中講到“中郎有后身”,看來詩人是隱然以此自命的,但又不明說。這兩句詩是對那個糟踐人才的時代所作的概括,也是當(dāng)時廣大文士憤激不平心聲的集中表露。
附錄《蔡中郎墳》溫庭筠
古墳零落野花春,聞?wù)f中郎有后身。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
【注釋】
?、挪讨欣蓧灒翰讨欣杉礀|漢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將,后人稱他為“蔡中郎”。據(jù)《吳地志》載,蔡邕墳在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尚宜鄉(xiāng)互村。?、屏懵洌核ヮj敗落。 ?、恰奥?wù)f”句:聞?wù)f,猶聽說。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說,謂人死后轉(zhuǎn)世之身為“后身”?!短接[》載,張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親剛好懷孕。張、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們都說蔡邕是張衡的后身。這里詩人在傳說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張衡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也應(yīng)該有后身。 ⑷昔日:往日;從前。 ⑸“莫拋”句:蔡邕曾賞識王粲,欲以藏書贈之,詩人感傷今日無愛才如蔡邕者,所以這樣說。心力,指精神與體力。詞人:擅長文辭的人,指詩人。 【翻譯】 古墳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聽說蔡中郎也有了后身。如今愛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拋擲才華作詩人。 名家點評
陸次云《五朝詩善鳴集》:借古人發(fā)泄,立意遂遠(yuǎn)。 劉永濟(jì)《唐人絕句精華》:此感己不為人知而作。以蔡邕曾識王粲,欲以藏書贈之,傷今日無愛才如蔡者,故有"莫拋心力"之句。 虞世南《唐詩鑒賞辭典》:溫庭筠的七律《過陳琳墓》,是寄慨遙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這首《蔡中郎墳》則不大為人注意。其實,這兩首詩雖然內(nèi)容相近,藝術(shù)上卻各有千秋,不妨參讀并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