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時期,地處東南沿海的吳國和越國相鄰,彼此爭戰(zhàn)不休。先是吳王闔閭主動進攻越國,卻在與越王勾踐的戰(zhàn)斗中受傷致死。接著繼任的吳王夫差勵精圖治,興兵復仇,差點滅亡越國,勾踐夫婦連同幾乎所有大臣入?yún)菫榕?,受盡凌辱。然后勾踐立志要報仇雪恨,經(jīng)過十年的積聚,最后打敗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羞愧自殺。 這個極具戲劇性的歷史故事給中國人留下了一句勵志成語“臥薪嘗膽”,和一段關于美女西施的傳說。但是,吳國和越國為什么非要殺個你死我活不可呢?為什么這兩個國家就不能和平共處呢?當然你可以說,國家強大了難免都有擴張的野心,碰到一起就開戰(zhàn)唄。不過在這個常見的理由之外,吳越之爭還與這兩個國家的歷史淵源有關。 越國是夏朝的后裔在歷史上,越國似乎除了“臥薪嘗膽”這一幕之外,沒給人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其實它的來頭可不小。 有歷史學家說,越國人是中國第一王朝夏朝的后代。 人們一般認為,夏王朝是中原土著民族創(chuàng)建的,而開創(chuàng)這個王朝的大禹也是在治理山西、河南的洪水泛濫中建立起至高權威的。但是很多考古結果表明,夏朝很可能起源于長江下游,大禹原來是生活在江浙一帶的古越族的領袖。 越族是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qū)的古老民族,是我國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素以巧于馭舟,富于航海經(jīng)驗而著稱于世。養(yǎng)蠶繅絲也是他們最早開始的。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就是古越族人創(chuàng)造的。 歷史文獻記載,大禹曾下令國人種植水稻,并以稻谷賑濟民眾,而不提中原地區(qū)常見的農作物黃米、高粱??梢娤娜耸且粋€擅長于種植水稻的民族。歷史文獻還記載,夏人習水性,善舟揖,具有海洋民族的習性。其首領在歷史上均以建筑水利工程、治理水患而著稱。夏人還擅長養(yǎng)蠶織絲,絲織業(yè)相當發(fā)達,夏朝最后一個王夏桀為了討美女妹喜高興,天天撕絲綢給她聽。后來商部落崛起,推翻夏朝統(tǒng)治,建立商朝,將夏桀放逐到長江邊上的安徽巢縣,也有趕他回老家的意思。 另外,夏王朝在其崛起初期舉行的國家大事或重大活動,如會盟、征伐、祭祀,婚娶、喪葬等,這一系列涉及政治、宗教、軍事、外交的國家大事,幾乎都是集中在長江下游一帶。大禹在蚌埠涂山娶妻,死后葬在紹興會稽。即便是今天,在長江以南地區(qū)仍然盛行著很多大禹活動遺跡的民間傳說。這些都證明夏人與越族有著密切的淵源。 那么這個東南沿海民族又是如何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的呢?自然史學家說,15000年前一6000年前,中國東部沿海經(jīng)歷過一次嚴重的海平面上升,長江下游平原全都變成一片汪洋。在這里生息千余年的越族人在大禹的領導下,一面治理水患,留下了治水的傳說,一面向中原遷徙,擊敗了舜領導的有虞部落,威震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成為眾多酋邦的盟主,建立夏朝。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朝第六個王少康的兒子,奉命回到故鄉(xiāng)會稽守護大禹的陵寢,責任重大。這說明越王屬于夏王室中相當重要的一支。夏朝滅亡之后,越國因為地處僻遠,一直生存了下來,歷經(jīng)商朝和周朝,傳到勾踐己經(jīng)是20多世了??梢姡絿耸窍奈幕拇?。越王勾踐是夏朝王室的后裔。 再來看吳國,吳國是周王室的親戚越國的敵人吳國也不是等閑之輩。按輩分說,吳國國君還是周天子的大伯呢。早在周人尚未推翻商朝,還生活在陜西周原的時候,他們的領袖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大哥、二哥發(fā)覺父親想要立三弟做繼承人,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便借為父采藥的機會一起躲避到太湖邊。三弟的兒子和孫子就是開創(chuàng)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而這兩個“讓賢”的哥哥則被土著居民奉為君主,在太湖平原建立了吳國。 孔子對這兩個哥哥評價相當高,稱贊是道德的巔峰,司馬遷對他們也禮敬有加,在《史記》中把《吳太伯世家》列為三十世家之首,贊為世家第一。不過這哥倆來到江南,除了“讓賢”之外,似乎也負有為周族開拓南疆長江流域,從南面包抄商朝的重任。立國之后,吳國逐漸侵并越人的地盤,慢慢強大起來。 盡管遠離中原,歷代吳王始終不忘自己與周朝王室的親緣關系,一直與中原諸國積極靠攏,禮敬周天子。為此,他們如饑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掙脫當?shù)赝林幕挠绊憽枪蛹驹驮軈峭跷蓛纱纬鍪过R、鄭、衛(wèi)、晉諸國、以了解學習這些國家的政治、文化等。在魯國觀賞中華禮樂時,這位公子對各地區(qū)及各種音樂舞蹈,作出了極為精湛的評論,顯示出他對中華文化有高度的修養(yǎng),以至中原諸國士大夫也贊嘆不止,自愧不如。 與此相反,自夏亡以后,越國長期以來與中央王朝保持著勉強應付的關系,敬而遠之。有時甚至長期不朝貢,引起了朝廷的討伐。對商代、周代制定的中原禮制,也不感興趣。原因很簡單,人家是中國第一王朝夏朝王室的后裔,出于自尊心也不能接受周朝的文化啊。 據(jù)記載,孔子曾經(jīng)帶著雅琴,率領70個弟子前去為勾踐演奏。勾踐很隆重地迎接,向孔子討教,可是一聽孔子說要向他陳述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宣揚中原文化,勾踐嘆口氣說道:“我們越人性格愚鈍脆弱,棲居在山水之間,以船為車,以揖為馬,要來就飄然如風,要走別人也追不上,喜歡打仗,不懼死亡。 您還能如何指教呢?”話說得很客氣,實際就是對孔子倡導的周朝禮制表示拒絕。 話說到這兒就比較清楚了,當吳國和越國碰到一起的時候,決不是兩個普通的諸侯國發(fā)生沖突,而是夏王朝與周王朝,夏文化與周文化的較量。吳國認為自己有資格有義務為周朝開拓南疆,越國則堅決維護大禹傳人的尊嚴,決不屈服。雙方經(jīng)過一番生死較量,越國笑到了最后。 到戰(zhàn)國中葉,越國逐漸衰弱,被楚國步步蠶食,終于滅亡。昊國人和越國人最終都融合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