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州過戈氏“二侯祠” 二侯祠,位于山東省萊州市城東大基山(古稱東萊山)道士谷的南端,史載,二侯祠建于夏代少康年間(前1972-前1912),夏、商和西周初期,此處不斷有祭祀活動,祠貌一直保持完好。秦始皇三十五年、南宋紹興初年有過兩次重修。2003年春,經(jīng)山東省相關(guān)部門批準(zhǔn),在考古人員的指導(dǎo)下,萊州市清理二侯祠廢墟,在2至5米的地下發(fā)掘出長9.3米、寬4.2米的房基。房基中間靠北墻處,有兩道間隔1.7米、南北1米余長的石墻,兩墻南端皆向里拐,中間約1米無石,挖深半米余見灰土及幾塊火烤過的板石。根據(jù)邑地志書和《東萊山銘》中關(guān)于夏相時過、戈氏族人“兩造護(hù)靈、百神衛(wèi)士”記載,考古人員認(rèn)定此房基及中間的小石屋墻都是夏時遺址。萊州市根據(jù)舊有資料的記載,在其遺址上重修了二侯祠,并以舊制重修了過、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編印的《過、戈氏太古宗支譜》中載有宋前的《萊丘銘》拓片和“萊丘古墓圖”等記載,《萊丘銘》又名《東萊山銘》,相傳為東萊山過、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銘文,因年代久遠(yuǎn),該石刻已不復(fù)存在,傳說是南宋任伯雨攜兒孫拜謁祖陵時拓在紙上,保存在《過、戈氏宗譜》之內(nèi)。 《東萊山銘》記述的故事,查閱《中國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可得以證實(shí)。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左右,夏帝大禹親封同姓族人姒邰之子旻灌、旻鄩分別為過國、戈國君王,守疆防貊。灌在今萊州城北三十里處建都立國,鄩在戈邑建立戈國。夏王朝傳到太康(禹之孫)時,荒于治國,夏政權(quán)被寒浞奪取,后來寒浞令長子澆(nao)和次子豷(yi)分別攻打過、戈二諸侯國。戈國先被攻破,旻鄩引敗軍逃到過國。澆和豷合力攻破過國都城,旻灌和旻鄩逃到城外。寒浞沒有抓到旻灌和旻鄩,怒氣難平,遂下令屠城,美麗的都城成了一片焦土。旻灌和旻鄩出城后,率領(lǐng)族人逃入離過國都城五十余里的東萊山(今大基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殺了。旻灌的兒子過睪和旻鄩的兒子戈巋與同族人一起埋葬了二位君主,筑一石屋立了二位君主的靈位,以記住墓穴的位置。為了避開寒浞的追殺,讓大家改換姓氏各自逃生,約好復(fù)國后再重修墳?zāi)?。過睪和戈巋投奔到同受禹王分封的飂國(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叔安君處,叔安君讓太子豢龍將過睪和戈巋秘密帶到一任姓好友家中,暫時歸附任姓,等待時機(jī)起事。四十年后,夏帝相(太康之子)的遺腹子姒少康在過睪和戈巋及夏朝眾遺臣幫助下,滅了寒浞,恢復(fù)夏政。過睪和戈巋約族人回到東萊山,重修了過灌、戈鄩的墳?zāi)?,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銘?/SPAN>在石崖上刻下“過灌戈鄩、二侯遺燼”八個字,還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來記住這段歷史。當(dāng)時族人改換的姓氏有十六個(除有過、戈、任三姓外,有人改為國姓夏、姒,還有的改為柯、殷、龍、郭、國、葛、施、相、倪、尼、劉等),族人依舊制將改換的姓氏記于祖譜,尊東萊山為十六姓氏發(fā)祥地,共尊姒邰為祖。 《東萊野語》記載,夏商周歷代均有到東萊山祭祀活動的記載?!哆^、戈氏太古宗支譜》書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節(jié),在山陽令過歧提議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長秋柯及率領(lǐng),過、戈氏后裔中的過、戈、柯、任等姓人來東萊山祭祖,重修了二侯祠廟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筑,在墓左摩崖上刻了“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過戈氏后裔共鐫共祭”十九個字,還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廟。古人崇敬神仙,過、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東萊山,把自己的祖先奉為神,造出諸多黃帝游山與神聚會的事,以致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也受到誘惑,來東萊山祭山拜神,這些事都被司馬遷在《史記》中記下來,東萊山由此也被奉為“中國第五名山”。 南宋任伯雨攜兒孫來東萊山尋根祭祖,在萊州族人幫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繕。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間萊州府同知李鑾撰文記錄此事,也刻碑立于祠前。2003年,萊州市重修遺址后,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蘇、臺灣等地一些過、戈氏后裔來此尋根祭祖,在二侯祠前立起祭祖碑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