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田家》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此詩一作《詠田家》唐末廣大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遭受的剝削更加慘重,至于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這樣嚴酷的背景下,產(chǎn)生了可與李紳《憫農(nóng)》二首前后輝映的聶夷中《傷田家》。有人甚至將此詩與柳宗元《捕蛇者說》相提并論,以為“言簡意足,可匹柳文”(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來頭兩句是說,二月里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地賣掉了一年的新絲。五月里秧苗還在地里,又早早地賣掉了一年的新谷。
開篇就揭露封建社會一種典型的“怪”事:二月蠶種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絲賣?哪有谷糶(出賣糧食?)這是“賣青”——將尚未產(chǎn)出的農(nóng)產(chǎn)品預先賤價抵押。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苯又鴥删涫钦f,只顧醫(yī)治眼下的毒瘡,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這兩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瘡”比喻眼前急難,“心頭肉”比喻絲谷等農(nóng)家命根,但這比喻所取得的驚人效果絕非“顧得眼前,顧不了將來”的概念化表述能及萬一?!巴谌庋a瘡”,這是何等慘痛的形象!能入骨三分的揭示血淋淋的現(xiàn)實,叫人一讀就銘刻在心,永志不忘。挖肉補瘡,自古未聞,但如此寫來最能盡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蔽?、六句是說,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
這里寄希望于君主開明固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諷刺與譎諫,并委婉的指出,當時君王之心還不是“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蹦﹥删涫钦f,不要再去照亮那穿著綾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而只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末兩句客觀地反映其一向只代表富豪的利益而不體恤生民,不滿之意見于言外,妙在運用反筆揭示皇帝的昏庸,世道的不公?!熬_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的對比,反映出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xiàn)實,增強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農(nóng)家賣青破產(chǎn)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點出其結果的必然。其中充滿作者對田家的同情,可謂“言簡意足”。
《傷田家》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詩,展示了唐末農(nóng)民所遭受的嚴重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廣大農(nóng)民的深切關懷和同情。整首詩語言樸素凝練,取材造景典型。
附錄《傷田家》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譯文】 二月里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的賣掉了一年的新絲, 五月里秧苗還在地里,又早早的賣去了一年的新谷。 只顧醫(yī)治眼下的毒瘡,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 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 不要再去照亮那穿著綾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 而只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名家點評 《資治通鑒》:上(后唐明宗)又問(馮)道:"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道曰:"農(nóng)家歲兇則死于流殍,歲豐則傷于谷賤;豐兇皆病者,唯農(nóng)家為然。臣記進士聶夷中詩云:'二月賣新絲……'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農(nóng)于四人之中最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悅,命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 《詩史》:(夷中)有詩曰:"二月賣新絲……"孫光憲謂有《三百篇》之旨,此亦為詩史。 《唐詩鏡》:唐人入古,便少雅趣,所以為難。惟韓昌黎"青青水中蒲"最絕。 《五朝詩善鳴集》:爛熟不可刪去。 《唐詩別裁集》:沈德潛:言簡意足,可匹柳文(指柳宗元《捕蛇者說》)。 《柳亭詩話》:聶夷中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或謂:"二月蠶尚未生,新絲烏有?"何燕泉曰:"蓋謂貧民預指絲谷作借貸之資耳。至絲谷出時,俱是他人之物,故謂'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也。"……陸宣公奏議曰:"蠶事方畢,已輸縑稅;農(nóng)功未艾,遽斂谷租。有者急賣而耗其半直,無者求假而費其倍酬。"夷中蓋用其意。 《網(wǎng)師園唐詩箋》:《國風》乎?《小雅》乎?悱惻乃爾(末四句下)。 作者簡介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nóng)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fā)鄴北經(jīng)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