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寒,有毒;味苦辛;歸肺,腎,大、小腸經(jīng)。 功效瀉水,下氣,殺蟲。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 禁忌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 牽牛花,有個比較比較熟悉的名稱就是喇叭花,喇叭花顏色漂亮,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野喇叭花籽的中藥名為牽牛子。依據(jù)花的顏色不同,叫“黑丑”“白丑”,藥性也是寒涼的。 牽牛子,又名黑丑,為旋花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歸肺、胃經(jīng),具瀉水消腫、祛痰逐飲、殺蟲攻積的功效,在中藥里屬峻下逐水類藥物。 牽牛子圖片
牽牛子是什么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牽?;蛎珷颗5鹊姆N子。 【采制】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末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功 效】瀉水消腫,瀉下通便,殺蟲攻積。 【主 治】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 【性狀】種子似橘瓣狀,長4—8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接線的近端處有1點狀種臍,微凹。質(zhì)硬,浸水中作龜裂狀脹破,內(nèi)有淡黃色子葉兩片,緊密重疊而皺曲。味辛、苦,有麻感。 【化學成份】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牽牛子酸C、D(pharbitic acid C,D)、順芷酸(tiglic acid)、尼里酸(nilic acid)等。 李時珍為何最愛牽牛子 牽牛子是一味中藥,為瀉下類藥,性苦寒而峻烈,有瀉下、逐水、去積、殺蟲等功效??v觀祖國醫(yī)藥史,對牽牛子頗有研究并善用者,首推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下面說說李時珍用牽牛子治病的故事。 有一60歲的病人找到李時珍,自訴患“腸結(jié)病”數(shù)十年,大便數(shù)日一行,且行之艱難,甚于婦人生產(chǎn)。服養(yǎng)血潤燥藥,則胸脘痞悶不適;服硝、黃之類通利藥,也毫無感覺,如此30余年,深為痛苦。 李時珍為其診治時,見病人體胖,每日吐痰碗許,李時珍認為該病人屬三焦之氣壅滯,以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飲,不能滋潤腸腑而致,并非血燥,用濡潤之藥則留滯;用硝黃之類,走血分,無益痰阻,故均無效果。于是李時珍以牽牛子末,用皂莢膏為丸與服,一服即大便通利,且不妨食,繼而神爽。李時珍對此解釋說:“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p> 由此可見,李時珍不僅諳熟藥性,且深知醫(yī)理。通過臨床實踐,他創(chuàng)立的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達命門,走精隧”之說,以及治療“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的論述,豐富了牽牛子的藥性理論。 可見,牽牛子是一味很好的瀉下類藥。 民間故事 從前,在黑丑山下住著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兩口人,男的叫王安,兩人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歸來,覺得自己兩腿發(fā)沉,第二天竟然臥床不起,妻子望著丈夫滿身水腫,腹部腫脹,心中痛苦無比。雖四處求醫(yī),也沒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個牽牛娃從王家門前經(jīng)過,見一向辛勤勞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問:“伯母,大伯怎么躺下了?”王氏回答說:“你大伯患了水腫,腹脹病,不能下地了。”牽牛娃說:“這好辦,我去采些藥來試試!”說著,牽牛娃一溜煙兒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顆粒的花籽來,遞給王安:“大伯,你用這花籽熬藥喝看看效果咋樣?”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過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兩碗湯藥喝兩次。喝了不到一個月,滿身水腫消退,腹脹消失,兩腿也活動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過了幾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驚奇,又采集了幾大包這種花籽,服用了一段時間后,各種癥狀全部消失,病人痊愈了。后來,王安找到牽牛娃問:“你給我采的那種花籽叫什么名字?“牽牛娃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蓖醢矤恐淼交▍簿瞎硎局x意,牽牛娃在旁邊見了,便說:“這種花就起名叫牽?;ò?,我采的花籽就叫牽牛子得了”于是牽牛子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 歌曰:牽??嗪?,利水消腫,盅脹痃癖,散滯除壅。
牽牛子的功效與作用 (一)牽牛子的功效 【功能主治】 瀉水,下氣,殺蟲。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
(二)牽牛子的藥理作用
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zhì)與瀉下素 (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nèi)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據(jù)動物試驗,黑丑,白丑瀉下作用并無區(qū)別。
利尿原理與增強腎臟活動有關,使尿量增加,大量服用對腎臟有刺激性,使腎臟充血,發(fā)生血尿。
大量服用可引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尤以舌下神經(jīng)易受損害,故舌之運動麻痹而致語言障礙,重者可致昏迷。
體外試驗對蛔蟲和絳蟲有一定殺滅效果。
【傳統(tǒng)應用】
牽牛子苦寒,其性降泄,既能瀉下,又能利尿, 使水濕從二便排除,適用于水腫、腹水等證。其逐水力雖比甘遂、大戟等緩和,但究屬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濕停滯,正氣未衰者為宜。可單用,或入復方。單用如《千金要方》治水腫,單用牽牛子末服以小便利為度。復方常與木香、厚樸等行氣藥配伍,以提高療效。如《普濟本事方》治四肢腫滿,配以厚樸;《鄭氏小兒方》治小兒水腫,配青皮或木香;《儒門事親》禹功散,治停飲腫滿配以小茴香,或加木香。
本品能瀉肺氣,逐痰飲,用治肺氣壅滯,痰飲咳喘,面目浮腫者,如《保嬰集》牛黃奪命散,治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痰涎潮塞,用黑丑、白丑與大黃、檳榔為末服。
本品有瀉下、通便、去積作用。用治腸胃濕熱積滯,便秘腹脹。如《本草衍義》治大腸風秘壅熱結(jié)澀,以牽牛子配桃仁為丸服。
本品能去積殺蟲,并可借其瀉下作用排出蟲體。治蛔蟲、絳蟲及蟲積腹痛者可與檳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強去積殺蟲之功。 (三)牽牛子的性味歸經(jīng)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別錄》:'苦,寒,有毒。' ②《藥性淪》:'味甘,有小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薟。' 【歸經(jīng)】 入肺,腎,大、小腸經(jīng)。 ①《綱目》:'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小腸二經(jīng)。' ③《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腸。' ④《本草新編》:'入脾與大、小腸,兼通膀胱。' 牽牛子的藥用價值 【牽牛子的炮制】 炮制牽牛子: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泥土,曬干。 炒牽牛子:取牽牛子,置炒藥鍋內(nèi),用微火加熱翻炒至微鼓起、透香氣、顯火色時,取出,攤涼。成品偶見焦黃色。炒后,可緩和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配伍應用】
【方劑制劑】
【附方】
(21)治小兒心腹氣脹,喘粗,不下食:牽牛子(微炒)、木香、馬兜鈴各一份。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圣惠方》) (22)治小兒疳證:木香二錢半,黑牽牛半兩(生用),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三十丸,用米飯湯送下,不拘時服。(《奇效良方)分氣丸) (23)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疒頹)腫脹,大小便不利:白牽牛(略炒)二兩,白術(shù)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上為末。沖服二錢,姜湯調(diào)下,空腹進。初進一服,未覺再進。(《三因方》三白散) (24)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牽牛黑、白者各一合。用布包槌碎,好酒一碗,煎至八分,露一夜。溫熱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度。(《魯府禁方》黑白散) (25)治咽喉諸疾腫痛生瘡:黑牽牛(炒)、甘草(炒)各四兩,防風一兩,牛蒡子(炒)八兩。上件各慢火炒令熟,與防風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一大盞,點藥澄清,服不拘時候。(《御藥院方》利膈散) 【臨床應用】 牽牛子治小兒夜啼真絕 以牽牛子治療小兒夜啼癥的方法十分簡單,取7粒搗碎,用溫水調(diào)成糊狀,臨睡前敷在小兒肚臍上,再用膠布固定。一般敷后當夜就能止哭。這種方法適用于白天飲食、嬉玩如常,黑夜入睡后則開始哭鬧,天明即止,而經(jīng)醫(yī)院檢查無其他異常的小兒。外用牽牛子能治療這種小兒夜啼的原因,雖然現(xiàn)在還未找到解切的闡釋,但其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牽牛子副作用
毒副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對人有一定毒性,但不大。大量牽牛子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可引起嘔吐、腹瀉、腹痛及黏液性血便,繼而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并能刺激腎臟,引起腰酸、血尿。嚴重者可損害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現(xiàn)語言障礙、突然高熱、甚者有昏迷、四肢厥冷、口唇發(fā)紺、全身皮膚青紫、呼吸急促淺短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1—3分;煎湯,1.5—3錢。 用藥禁忌:
識別真?zhèn)螤颗W?/strong> 牽牛子正品水浸后自腹面棱線處龜裂,并有明顯粘性;偽品則無此特性。 牽牛子又名草金鈴,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每年7—10月間果實成熟時,將藤割下,打出種子,除去果殼雜質(zhì),曬干即可入藥,黑色者稱為“黑丑”,米黃色者稱為“白丑”,性寒,味苦辛,有毒,入肺、腎、大小腸經(jīng),含有牽牛子苷、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生物堿麥角醇、裸麥角醇和野麥堿等成分,具有瀉水、下氣、殺蟲的功效,用于治療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等癥。市場上有同科植物打碗花干燥的種子冒充牽牛子,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牽牛子 外觀呈卵形而具三棱,兩側(cè)面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有類圓形淺色的種臍。種子長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寬3—8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種皮堅硬,橫切面可見極為皺縮而重疊的二片子葉,呈黃色或淡黃色。種子水浸潤后,種皮作龜裂狀,并自腹面棱線處破裂,有顯著的黏液性;聞之無味,口嘗味微辛辣,有麻辣感,并有豆樣味。 偽品打碗花的種子 外觀呈卵形,長3—5毫米,寬2—3毫米,整體個兒比真品小,表面灰黑色,具眾多小突起,種臍明顯,呈缺刻狀;種子亦質(zhì)地堅硬,橫切面也見皺縮折疊的子葉,但水浸無真品現(xiàn)象;聞之亦氣微,但口嘗味淡,無真品之辛辣味道。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牽牛子所含的牽牛子苷化學性質(zhì)與瀉根素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在腸內(nèi)遇膽汁及腸液后,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強蠕動,導致瀉下,并能加速菊糖在腎臟中之排出,具利尿作用,而偽品打碗花雖與牽牛子為同科植物,但其種子不具有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牽牛子使用。 |
|
|
來自: 中子ni70sejbnc > 《物產(chǎn)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