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之稱的由來 柴燾熊 由于沙洲的漲坍變遷,崇明島的建制和隸屬沿革十分復雜。它時而為鎮(zhèn),時而叫場,時而升州,時而降縣。 那么,究竟什么時候才有崇明這個名稱,究竟什么時候崇明才開始設鎮(zhèn),對此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 明代的《正德重修崇明縣志》和《萬歷新修崇明縣志》都認為崇明之名起于唐代。《正德重修崇明縣志》寫道:“唐武德年間海中涌出兩沙洲,即今之東西沙也”,然后又寫道,“后于西沙置崇明鎮(zhèn),屬通州海門縣?!薄度f歷新修崇明縣志》則稱:“崇蓋起于武德中也。其時海門之南,黑蜃成云之處,騰涌二沙洲,名曰東西兩沙,漸積漸阜,而利漁樵者土著焉。嗣是芟夷墾辟,刈而為田,居民稠密,乃立崇明鎮(zhèn)于西沙,以通有無,屬通州海門縣。崇明之名,自此始?!鼻宕摹犊滴踔尽?、《雍正志》、《乾隆志》也都沿襲了上述兩志的說法。然而,到了《光緒志》,則完全作了否定。,認為唐時揚州稱廣陵,下轄之地中沒有通州。通州乃后周時所設。而海門,則到宋時才置縣。怎么會有唐朝時的崇明鎮(zhèn)隸屬于后來才出現的通州海門縣的事呢? 到了民國年間,在由曹炳麟主纂的《崇明縣志》中,則明明白白地寫道,在公元705年到707年間的唐神龍年代,設置崇明鎮(zhèn)于西沙。曹志雖言之鑿鑿,但并未有史料佐證,仍不免使人疑竇叢生。 史志上各有說法,倒是民間的傳說,對崇明的名稱來歷說得有鼻子有眼。 有一種傳說這樣講:初時長江口沙洲剛露出水面,隨著潮汛忽隱忽明,像是出沒無常的鬼怪一樣,因此,住在江邊的人就把它叫作“祟明”。 星移斗轉,沙洲不斷升高,上面可以住人了,他們有的種田,有的打魚,有的曬鹽。到了唐末五代,一天上朝時,戶部尚書呈上奏折一道,說長江口的祟明島人口漸多,各業(yè)興旺,請朝廷設立祟明鎮(zhèn),派駐官吏,以利管轄。 皇帝年過花甲得了老年性白內障,把奏折上的“祟”字看成了“崇”字,降旨說:“準戶部奏請,設置崇明鎮(zhèn)?!睉舨可袝叢缴锨埃÷暭m正說:“萬歲呀,是祟明,不是崇明?!辈涣匣实垩劬σ坏桑骸八钭植患?,崇字含高峻之意。崇明,又高又明,再好不過?!鄙袝母疫`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萬歲說得對,稱‘崇明’為好?!?/span> 封建社會里,皇帝一言九鼎開金口,即使說錯了也要照辦,由于皇帝的誤讀,“祟明”成了“崇明”。 此外,還有傳說這樣講:有一年,島上的居民都染上了一種奇怪的眼病,流淚不止,且無法治療,往往十天半月就雙目失明,弄得一個個人心惶惶。后來,有只修行千年的神蚌知道了此事,變成郎中上島來免費治病救人,他一不搭脈,二不開方,用柔軟的舌尖在患者的眼皮上輕輕舔幾下,就能把病治好。每當夕陽西下時,郎中就走了,留也留不住,而且從來不要人送,獨自匆匆朝海灘走去。一天傍晚,有個放牛娃瞥見郎中來到海邊,雙腳一蹬躍入水中就不見了。他回家把看到的稀奇事講給父母聽,一傳十,十傳百,有個惡財主也聽說了,暗暗高興:這不是送上門來的搖錢樹么?第二天郎中又來給人看病時,財主叫管家把郎中拉來,說是在他家包吃包住,給人收銀子看病。郎中死活不應。惱羞成怒的財主便令惡奴用火燒烤郎中。郎中痛苦得倒在地上打滾,掙扎一陣后現出了原形,原來是一只巨蚌。周圍的村民聞訊后氣憤填胸,怒火中燒,手持扁擔鋤頭沖進去砸死了惡財主,救出了神蚌,將它抬到海邊。受傷的神蚌碰到海水,發(fā)出一聲巨響,蚌殼張開,一顆耀眼的明珠飛上天際,化作了五彩祥云,籠罩在整個島的上空。這時奇跡出現了,所有患眼病的人一變明亮,歡欣雀躍奔走相告:“重明了,重明了,重見光明了!”島上的老百姓從心底里感謝神蚌的恩德,把世代居住的島稱作“重明島”。日子一長,人們又把重明叫做了“崇明”。 “崇明”作為地名,它還和成語“崇明師傅”有關。 現在的漢字,由于電視熒屏經常播出“漢字聽寫”、“漢字英雄”、“成語大會”、“成語英雄”之類的節(jié)目,因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許多生僻的漢字和冷門的成語都被挖掘了出來,其中有一個是“崇明師傅”。 也許有人以為,“崇明師傅”指的就是崇明地界上的泥水匠、木匠、竹匠、裁縫等工匠師傅。其實,成語“崇明師傅”的意思是尊重老師。它出自《后漢書·樊準傳》:“故雖大舜圣德孳孳為善; 成王賢主,崇明師傅?!逼渲械摹俺缑鳌保亲鸪缫嗉醋鹁春屯瞥绲囊馑?;“師傅”是老師的通稱?!妒酚洝ぬ饭孕颉分芯陀小?孔氏述文,弟子興業(yè),咸為師傅,崇仁厲義”之句,意思是孔子傳述文德,弟子振興其業(yè),都成為師傅,教導人們尊仁行義。因此“崇明師傅”的本義是尊重老師。 那么,歷史上又為什么把長江口的沙洲稱之為寓意尊重老師的“崇明”呢?民間流傳的故事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佐證。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門下,有七十二個賢人,有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子有,世稱有子,人們都說他的氣質形貌酷似孔子??鬃铀篮?,有子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受孔門弟子的敬重。代代相傳,他的后人同樣在學術方面很有成就。據說后來在唐朝武德年間,其中的一位后代子孫,參與了李淵幾個兒子間的皇位之爭。這位后人站在太子一邊,與秦王李世民作對。爭斗失敗后,為了逃避李世民的追殺,他從長安一路逃啊逃啊,來到了來到了長江口的沙洲。上島一看,四周一片荒蕪,只有一些漁民和砍斫蘆柴的樵夫。他心下不由一動:想想自己被一路追殺不停,來到這荒無人煙之地安身,這里地曠皇帝遠,誰也不知道,定能逃過一劫。說不定日后還可收留逃來的其他人士,干成一番大事,于是就在此搭起蘆葦草屋定居下來。多年后,他的一位弟子暗自打探到了消息,就瞞著家人和朋友,要去那里尋找自己的老師。當他來到長江口找船要搭乘上沙洲時,有人問他到那里干什么,他就回答自己的老師在那島上面,去那里是“為了崇明師傅”。就這樣,長江口那原本沒有名稱的沙洲就被人叫做了“崇明”。 島上從此也就有了“有”姓的后裔?!坝小毙盏暮蟠訉O后來還在現今的蟠龍鎮(zhèn)附近建造過“有子祠”,以紀念當年來島的先人。 關于崇明之稱的來歷,其它書籍上又是怎么講述的呢? 顧祖禹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史地學家。在他窮畢生精力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到過,是五代十國時吳國的楊溥把顧俊沙(西沙的別稱)改為崇明鎮(zhèn)。但是,據后人考查,記述五代十國的新舊五代史都沒有這一記載。 還是看看南宋寶慶年間(公元1271年)由王象之編著的《輿地記勝》上的說法吧。五代十國時的吳越王錢鏐,這位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要建造堰閘并建立水網圩區(qū)維修制度者,向來十分重視農業(yè)經濟。對于長江口這兩個青枝綠葉充滿生機的沙洲,自然鐘愛有加。他在西沙設立了崇明鎮(zhèn)。從此,長江口的沙洲才有了正式的崇明之名稱。從時間角度上來看,南宋時代的王象之要比明末清初的顧祖禹離五代十國要近得多,因此他所說的“崇明鎮(zhèn)”之稱始于吳越王錢鏐,其可信度應該高于顧祖禹之說。崇明二字或許就自那時開始。那么,錢鏐又為什么要把長江口的這兩個沙洲稱為崇明呢?據說當時有人見江口沙洲生機勃勃,認為將來上面必有卓越杰出的亦即高明的人物出現,因此將它命名為崇明。 這里,有必要再說一下“崇明鎮(zhèn)”的“鎮(zhèn)”。 史料告訴我們,唐朝及五代時期,各處節(jié)度使擁兵自大,不奉朝命。他們把職位都傳位于子孫或部下,人們稱他們?yōu)榉?zhèn)。這些人在自己所治的境內設“鎮(zhèn)”,置鎮(zhèn)使、鎮(zhèn)將,除鎮(zhèn)捍防守外,他們還向轄地人民征收器甲、糧餉,掌握地方實權。到了宋初,朝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下令罷免鎮(zhèn)使、鎮(zhèn)將,將他們的權力于一一收于知縣。除人口眾多、商業(yè)繁榮的“鎮(zhèn)”(如朱仙鎮(zhèn)、漢口鎮(zhèn)、佛山鎮(zhèn)、景德鎮(zhèn)等)外,其余都遭罷廢。由此可知,在宋代以前,崇明鎮(zhèn)并未隸屬過哪個州縣。 時間到了公元1222年。由于三沙等處的鹽場十分興旺發(fā)達,鹽民日多,朝廷為便于管理,就在三沙設置了天賜場,它隸屬于通州。元朝替代南宋后,天賜場的鹽業(yè)并未因朝代的更替而衰落,相反更趨繁榮。更由于天賜場地處長江口,海運業(yè)也十分發(fā)達。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世祖下令將天賜場升格為州,史稱崇明,屬揚州路。 世局多變,滄桑難料。時間不過100余年,明代朱家王朝又取代了元朝的蒙古統(tǒng)治者。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于崇明沙洲的東西沙、姚劉沙、三沙等漸漸坍沒,人口急劇減少,朱元璋就又將他當年親題“東海瀛洲”的崇明降州為縣。崇明縣正式建制后,因長江流水漸從東北趨向東南,崇明與揚州路間隔越來越遠,不便接受管理,明王朝又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將它劃歸蘇州府管轄。至公元1497年,太倉州建立,崇明又改屬太倉管轄,直至清代。民國以來,崇明又先后隸屬過滬海道、江蘇省第七區(qū)、江蘇省第四區(qū)、上海特別市、江蘇省南通專區(qū)、松江專區(qū)。 1949年建國以后,崇明先隸屬于江蘇南通專區(qū),1958年12月劃歸上海市。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同為長江沙洲的寶山長興島、橫沙島劃歸崇明管轄。至此,長江口三個最大的沙洲終成一體。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崇明島上北沿永隆沙的部分地區(qū),則分屬于江蘇省海門市和啟東市,被稱作為海永鄉(xiāng)、啟隆鄉(xiāng),于是,一個崇明島上就有了三個市管轄的奇特局面。
|
|
|
來自: 黃建新圖書館 > 《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