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有價而玉無價”,這是業(yè)內最流行的一句話。從情感上來說,玉石文化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難以用價錢去衡量的。但是從商品的角度看,玉石也是有價的, 只不過這個價格是有一定彈性的。一些投機取巧的商家便利用這一點,對客人設下一些陷阱。 1.夸大“黃金有價玉無價” 玉無價說的是翡翠的特殊性,并不能像黃金一樣有統(tǒng)一的克價,買賣主要看眼緣。為此,一些銷售員就取“無價”二字,把翡翠價格吹得天花亂墜,耳根子較軟的玉友難免就真的以為眼前的“翡翠”是無價之寶,買了就是得了大便宜! 2.統(tǒng)稱商品,模糊材質 商家說話越含糊越有問題。通常表現為把所出售的玉器用一個大類目來統(tǒng)稱,一些銷售人員將翡翠、黃晶、橄欖石等統(tǒng)為“玉”或“玉石”,卻不標明產品的實際材質,故意忽略玉的價值也是有天差地別的事實,如果遇到以玉統(tǒng)稱的商家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3.滿口行話搞大忽悠 行話一般是針對業(yè)內人士交流使用的,如果遇到商家動不動就說大家聽不懂的行話,那么請注意:他這樣做很可能是在摸底。如果消費者對于行話一頭霧水,那么商家就可能以半清楚半模糊的方式忽悠消費者,此時要特別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不要被其動聽的話語所欺騙。 4.有意缺漏,說好不說壞 有意缺漏就是在描述翡翠的時候,特別強調好的地方,而故意不去描述存在問題的地方。如果不太懂行的客戶沒有留意到沒有描述的問題,可能就會被坑。 5.用權威證書當幌子 一些商家會利用消費者對于權威證書的迷信這一心理,在消費者對某件玉器商品心動的時候,看準時機向消費者出具權威機構的認證證書,以保證自己所賣的東西物超所值,讓消費者失去一定的判斷能力。其實權威證書,更多時候只是為了確認是不是翡翠A貨,而不能衡量一件翡翠的具體價值。同時,也要警惕有些不良商家會制造假證書騙消費者的情況。  溫馨提示 有心購買翡翠,但自己又不懂行的話,最好不要心血來潮在超市、路邊、旅游景點推銷攤位等地方購買??梢栽诙械娜伺惆橄?,到正規(guī)玉器市場、店鋪購買。就比如全國四大玉器市場之首——平洲玉器街,這里玉器商戶三千家,品質有保障,各種翡翠產品應有盡有,任君選擇。   資料來源:網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