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皇帝漫談之宋端宗趙昰宋端宗趙昰,是宋度宗趙禥長子,母親楊氏。度宗死后,大臣們認(rèn)為時逢亂世,應(yīng)該打破常規(guī),立年長者為帝,但把持朝政的賈似道卻以趙昰并非嫡出為由,執(zhí)意立度宗次子趙?為帝。趙?即位后,封其兄趙昰為益王,出判福州;封其弟趙昺為廣王,調(diào)往泉州。也正是因為趙昰身在異地,才沒有淪為蒙軍的俘虜,這是其幸運。然而,趙昰的不幸在于,在他還只是一個幼童的時候,就得肩負(fù)起光復(fù)江山社稷的重任,四處逃亡,顛沛流離。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蒙軍逼近臨安。謝太后為了給宋皇室留下一點血脈,于是命人護衛(wèi)著趙昰、趙昺兩位皇子,逃離臨安,前往福州。二月,蒙軍進占臨安。統(tǒng)帥伯顏聞知仍有兩位皇子在外,遂遣部將范文虎領(lǐng)兵追擊。形勢一度非常危急,待衛(wèi)們背負(fù)著趙昰、趙昺兩位皇子在深山里躲了七天,這才脫離危險,后來幾經(jīng)碾轉(zhuǎn),逃到了溫州。在這個時候,南宋朝廷一些不甘做亡國奴的文武大臣,聞知益王、廣王到了溫州,紛紛趕來投奔。陸秀夫、張世杰、以及陳宜中等大臣就是在這個時候聚集于二王麾下的。這年閏三月,眾人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建都元帥府,同時發(fā)布檄文,號召天下忠勇之士前來勤王,光復(fù)宋朝。隨后,為了遠(yuǎn)離元軍的威脅,眾人又遷往福州。 五月,眾人得知南宋皇室被擄北上,乃在福州擁立年僅8歲的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冊封其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妃,與趙昰一起聽政,同時進封趙昺為衛(wèi)王。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三人各被委以重職,組成流亡小朝廷的權(quán)力中樞。不久之后,被元兵俘虜?shù)奈奶煜橐蔡恿顺鰜?投奔福州,被任命為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以作福州北部屏障。 忽必烈 流亡政權(quán)建立后,南宋的抗元形勢一度好轉(zhuǎn),然而朝廷大臣于此時卻不能同心同德。時任左丞相的陳宜中為爭權(quán)奪利,極力排斥異己,既彈劾陸秀夫等文官,又掣肘張世杰等武將,致使流亡小朝廷非但不能御敵于外,反而禍起蕭墻,終歸于覆亡的命運。 景炎元年(1276年)十月,元軍攻占汀州(今福建長汀),隨后乘勝攻下南劍州,使得行都福州屏障頓失。陳宜中、張世杰等人驚惶失措,急忙護送小皇帝趙昰、衛(wèi)王趙昺以及楊太妃登舟入海,躲避元軍,從此成為了海上的流亡政權(quán)。 次年初,元朝內(nèi)亂,元世祖放緩了對南方用兵的步伐。宋朝乘機收復(fù)了一些失地。文天祥更揮師贛南,收復(fù)了大片土地。然而,時過不久,忽必烈平定內(nèi)亂,隨即命令大軍南下,水路并進,攻滅流亡政府。在蒙古大軍的勇猛攻擊之下,文天樣大軍失利,文臣武將或犧牲,或被捕,其妻子幕僚也落到了元軍手里。文天祥仍舊沒有灰心,帶著殘部轉(zhuǎn)戰(zhàn)到潮州、惠州一帶繼續(xù)堅持抗元,后終被俘獲,不屈而死。 文天祥 元軍步步緊逼,張世杰等人護衛(wèi)著小皇帝東西躲避,不停地輾轉(zhuǎn)于泉州、潮州、惠州等地。一些朝臣對時局失望,先后離開皇帝一行。左丞相陳宜中更是找了個借口,攜帶家眷逃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內(nèi))。后來,趙昰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擊,逃到廣州灣,結(jié)果遇到了颶風(fēng),掀翻了坐船。幸好眾人搶救及時,才沒有淹死,但卻受到了驚嚇,從此一病不起。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小皇帝趙昰病逝于岡州(廣東新會縣),年僅11歲,葬于永福陵。 宋端宗趙昰小檔案生卒年:1268~1278年 父母;父,度宗趙禥;母,楊氏 后妃:無 年號:景炎 在位時間:1276~1278年 謚號:愍孝皇帝 廟號:端宗 性格:怯弱,無知 華夏皇帝漫談之宋末帝趙昺宋末帝趙昺是宋度宗趙禥第三子,母親俞氏,也是南宋最后一個皇帝。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病逝。群臣大都心灰意冷,打算一走了之。面對朝廷即將分崩離析的局面,簽樞密院事陸秀夫振臂高揮:“古人有靠一旅一城而中興天下的,如今我們百官皆備,又有精兵數(shù)萬,況且皇子還在,為什么我們不能擁立衛(wèi)王恢復(fù)大宋的萬里江山呢?”大臣們聽了他的話,倍感振奮,于是共同擁立年僅8歲的衛(wèi)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是為宋末帝。 同年六月,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到達(dá)崖山之后,張世杰命人修建行宮、軍營,并整修器械,建造舟楫,企圖以此為據(jù)點抵抗元軍的進攻。次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將張弘范率領(lǐng)水陸精兵兩萬進攻崖山。此時,流亡朝廷尚有士卒20余萬人,占據(jù)著絕對的優(yōu)勢。然而,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張世杰卻在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覺得士卒連年征戰(zhàn)海上,早已疲乏,莫如孤注一擲,與元軍一決雌雄。于是,他下令焚盡島上行宮草屋,全部人馬棄岸登舟,并用鐵索將幾千艘的戰(zhàn)船連接起來,一字排開,皇帝的坐船居于中間,文武大臣各在兩側(cè),以此諭示上下一心,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范連攻數(shù)日,始終無法取勝,無奈只得增派戰(zhàn)船圍困崖山。宋軍漸漸補給不足,連續(xù)十余天都以干糧為食,以海水為飲,導(dǎo)致很多軍士因此病倒,戰(zhàn)斗力大為減弱。張弘范還對宋軍展開了心理攻勢。他讓張世杰的外甥給其寫信,曉以利害,勸其投降。張世杰不從,回信以歷朝的忠臣名土作為答復(fù)。張弘范又讓已經(jīng)被俘的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厲聲道:“我不能保護自己的父母,卻教人背叛自己的父母,這樣可以嗎?”張弘范以武力威脅,文天祥便寫了一首詩,作為答復(fù)。這就是著名的《過零丁洋》,詩云:“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了擊節(jié)嘆好,只得作罷。 二月六日,海風(fēng)呼骕,張弘范趁著潮漲之時,趁機對宋軍發(fā)起了總攻。雙方奮勇廝殺,傷亡慘重。及至中午,張弘范的指揮艦上忽然奏起鼓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在舉行宴會,便趁機進行體整。不料,這正是張弘范之計,鼓樂起時,全軍便要奮勇沖殺,一舉克敵。只見,元軍戰(zhàn)艦從南北兩面沖出,箭如雨下,射殺宋軍無數(shù)。宋軍猝然受到攻擊,防線大潰,元軍趁勢殺入宋軍船上。元軍本來不善水戰(zhàn),但由于宋軍將所有戰(zhàn)艦都串連在一起,因此登船如履平地,很快就將疲憊不堪的宋軍擊潰。 張世杰見大勢已去,連忙砍斷船纜,派遣輕舟前往中軍接應(yīng)趙昺,但局勢混亂,始終未能如愿。陸秀夫守護在幼帝身旁,久久等不到援軍,然決定與皇帝一起殉國。他先仗劍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女投海自盡,隨后將傳國玉璽縛在腰間,背負(fù)著幼帝趙昺縱身人海,自殺殉國。其他船艦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聞此噩耗,哭聲震天,數(shù)萬人紛紛投海殉國。張世杰久候不見迎接幼帝的輕舟歸來,便知兇多吉少,于是果斷地帶著楊太妃突出重圍。 幾天之后,張弘范命人打撈陸秀夫和小皇帝的尸體。元軍發(fā)現(xiàn)了一具幼童尸體,身穿黃衣,懷揣著詔書之寶,只是面目腐爛,已經(jīng)無法辯識。張弘范只好以宋廣王(趙昺以前的封號)溺斃上報元廷。楊太妃在得知幼帝身亡之后,凄然淚下,自覺對不起先王,于是投海而死。不久之后,張世杰心灰意冷之下,也投海自盡。南宋遂亡。 宋末帝趙昺小檔案生卒年:1271~1279年 父母:父,度宗趙禥;母,俞氏 后妃:無 年號:樣興 在位時間:1278~1279年 謚號:末帝 廟號:無 陵寢:宋少帝陵(今深圳赤灣) 性格:幼弱無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