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藥神》里,最讓人淚目的一幕是老奶奶走到周一圍扮演的警察面前,顫巍巍地說道: 領(lǐng)導(dǎo),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嗎?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嗎?
我病了3年,4萬塊1瓶的正版藥,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誰家能遇不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都說人老了,就會更加畏懼死亡,想要好好活著,想要盡力地多活上幾天。 但對很多老年人來講,一旦得病,活著就成了一種奢望。 且不說白血病這種可以拖垮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惡性病,在很多地方的農(nóng)村,一旦得了需要住院的病,基本就處在等死的境況里了。
我外婆家鄰居,是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得肺炎很多年,幾乎一年到頭都在咳。 老奶奶雖然有三個兒子,但家庭條件都很一般,最小的兒子還有些癡傻,一直跟著老母親住。
春天去外婆家,已經(jīng)不見了那個常在門口坐的老奶奶。 外婆說,老奶奶去年冬天咳嗽厲害,呼吸都困難了。到醫(yī)院查出了肺積水,醫(yī)生建議住院治療,兩個兒媳爭吵不休。
拿了藥回家的當(dāng)晚,老奶奶就自己服農(nóng)藥自殺了。 無人贍養(yǎng)、沒錢、生病,輕易地就能壓垮這些老人,而對農(nóng)村家庭的子女來說,也許他們并沒有足夠的主觀惡意要害死老人。
我們不能輕易地拿孝順與否來評判這些子女,人均2000-3000的打工收入,平均5萬不到的家庭年收入,面對上學(xué)的孩子、生病的老人,他們也無力承擔(dān)這么多的重負。
而他們也會把更多地金錢放在子女的投資上,不讓年輕的孩子重復(fù)自己貧窮的老路,是他們能想到的擺脫這種處境的唯一方式。 窮,讓他們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只能二選一;窮,讓他們無法孝順。窮,讓人性的丑惡圖窮匕見。
很多老人,也為了不給兒女留負擔(dān),為了不拖欠兒女,要么拿命硬抗,吃點廉價藥續(xù)命,要么選擇自殺,讓家人和自己都得到解脫。
貧窮到一定程度的人,死亡,反而成了一種解脫。 也有貧窮的老年人,不想死,想活著,于是生出了去做搶劫犯,“入獄養(yǎng)老”的念頭,因為在監(jiān)獄里至少有吃有喝有人管。
2008年,70歲的付達信,因為身體不好、家里太窮又無人贍養(yǎng)(付達信未婚)、身體太弱不能做體力活,蹭火車來到北京西站,實施搶劫。
他當(dāng)然知道這樣做是違法的,但他的初衷就是“搶劫——被判刑——多吃幾年牢飯”。
年邁體衰、已經(jīng)沒有適合他的工作;沒有直系子女,遠門孫侄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已經(jīng)足夠困難。監(jiān)獄,成了他給自己找的最后一個養(yǎng)老的場所。
第一次搶劫,他把目標(biāo)放在了一個手拿兩百塊錢,準(zhǔn)備買票的女人身上。 抽走她手里的一百塊以后,付達信站在原地,等待女人報警,但女人以為他是個年老的神經(jīng)病,并沒有理他,繼續(xù)排隊買票。
第二次,付達信吸取了經(jīng)驗,揣著一把水果刀開始二次搶劫。他鎖定的目標(biāo)是個女大學(xué)生,還拿出水果刀在女生面前晃了幾下。
被嚇到的女生,趕緊報警,付達信這次終于被警察局抓了去。 他被判刑兩年,如愿進了監(jiān)獄,被判刑的時候,他跟法官說了好幾次要重判?!胺ü伲俸煤脤弻彴?,判得太輕了。” 他擔(dān)心判太輕,過兩年出去還是不能養(yǎng)活自己。對他來講,監(jiān)獄的生活頓頓有饅頭,有肉吃,還不用上工,是在家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過了一年半,付達信經(jīng)過減刑出獄了,出獄后的他被送到了鎮(zhèn)上的養(yǎng)老院,而養(yǎng)老院的條件相比監(jiān)獄差的太多。
在養(yǎng)老院待了一年多,老人又生出搶劫入獄的念頭,被家人帶著上了一檔調(diào)解節(jié)目,希望能勸服老人。
至于上次搶劫入獄的事情,他一直不后悔。 老人的選擇,現(xiàn)場的主持人都不能理解。甚至神色、言辭里都帶了幾分鄙夷,覺得他是老無賴,鉆法律空子。
站著去評判一個人很容易,可有些人,除了卑微地活著,別無選擇。站在陽光下的人,永遠不會懂他的處境和遭受的苦難、承受的的煎熬。
對他來講,什么尊嚴、什么自由,都不如能吃飽、吃好更有用,更痛快。 蘇格拉底曾經(jīng)問克法洛斯:“在你看來,擁有很多很多的錢給你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克法洛斯說:“這個最大的好處,說出來未必有人相信。那就是,金錢可以讓一個人更良善?!?/strong> 沒有人愿意做不孝順的子女、做70歲的犯人,但在活著和尊嚴之間,他們只能選擇活著。 這世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在這些老年人的生活里,一個窮字足以摧垮他們的自尊,命都要沒了,要尊嚴有什么用?
對那些每個月只有幾百塊錢補助的老人來說,微薄的補助只夠日常糊口所用,一旦得了點兒病,就只能苦撐;
而他們正當(dāng)壯年的孩子,大多數(shù)也在辛苦地討生活,養(yǎng)活自己就已經(jīng)拼盡全力,實在難留多余的良善給自己年邁的父母。
苦難一直存在,只是在他們的生活里苦難更加直白,無奈又沉重。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在陽光下生活了太久的我們,很難理解這些窮苦老人的處境,不懂他們承受的苦難。
我們不能理解吃不飽飯是什么感覺,不能懂得為了省下藥費,只在痛得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才吃下一片3毛錢的止痛藥是什么感覺。
但至少,我們可以保持一份溫柔給予這些貧困的老人,對他們給予尊重,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加以評價、嗤之以鼻。 畢竟對很多人來說,單單是為了活著,就已經(jīng)耗盡所有。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尊重和沉默,是給他們最大的善意。 作者:夭夭,心理咨詢師,專欄作者。微博:@夭夭seven |
|
|
來自: songhuiju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