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第七十一回: “內種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 大紅緞子緙絲‘滿床笏’, 一面是泥金‘百壽圖’, 是頭等的?!?/span> 緙絲, 因其織造時如同被刀雕刻過的絲綢, 因而又稱為“刻絲”, 是中國傳統(tǒng)絲綢藝術史上的巔峰技藝。 其織造過程極其精細, 據說當時為皇帝制作一件緙絲龍袍, 就要花上390個日夜, “一寸緙絲一寸金” 其奢侈程度堪比“絲織界的愛馬仕”。
《中堂 金地百花壽》 然而緙絲發(fā)展到今日, 只剩為數不多的人依舊在堅守, 其中現年79歲的王金山, 是緙絲業(yè)唯一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 緙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人物, 在緙絲業(yè)已經60多年了。
1939年, 王金山出生在姑蘇一個普通家庭, 家里兄弟姐妹六個, 他排名第四, 從小受周邊區(qū)玉雕、劇裝戲具、 桃花塢木刻年畫等民間藝術的影響, 8 歲那年就愛上了作畫、 寫字,夢想長大后成為一名藝術家。 《中堂 金地牡丹群蝶》
17歲時,因家庭貧困, 父親把他送到蘇州刺繡研究所當學徒, 師從沈金水, “當時還沒有非物質文化傳人這一說, 選擇緙絲時, 自己還根本不知道緙絲是什么, 只是聽人說緙絲是文化瑰寶, 學好了可以成名、成家。 于是就開始頭腦發(fā)熱”。 就是這樣一個“頭腦發(fā)熱”, 卻一干就是一輩子。 在真正了解緙絲工藝之后, 他深刻認識到緙絲的繁復冗雜、 磨人費力, 卻也深深地被緙絲的華美所驚艷, 從此一見傾心。 《飄帶觀音》 “如此精美的緙絲作品就是用這種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木機織出來的, 這種反差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 給了我以一種難言的躍躍欲試感?!?/span>
《海棠雙鳥》 但是緙絲易學難精, 自古有“婦人一衣,終歲方就”之說, 16道工藝流程, 一個熟練工一天只能織出一兩寸, 遇到復雜的圖案一天只能織幾厘米, 一般學徒學藝三年才能基本上手, 學藝十年才能織造出像樣的作品, 想要成名成家更需要自己的造化和悟性。 《韋陀菩薩》 過于繁瑣費時所以被人們冷落, 被時代束之高閣,任憑落灰。 而真正能被時間篩選后留下來的人, 都是專注,耐得住寂寞的人。 一年時間不到, 當初和王金山一起學徒的20多人, 走了一半。 后來又由于各種原因, 本來用于出口的緙絲無法出口, 看不到出路的同門師兄弟紛紛轉行, 到底是死守斷路還是棄之另覓出路, 王金山陷入了搖擺,糾結中。 某天當他路過緙絲生產室,看著年邁的師傅一個人對著二十幾臺老舊的緙絲機器的時候,他內心極為不舍和震動。 這是一個文化的繼承,一個手藝的延續(xù)。 如果沒有人堅守那么這個技藝就會斷層,必須有人來承擔起這個延續(xù)歷史的使命,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緙絲湮滅在歷史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就由我來做緙絲業(yè)的狀元吧, 哪怕整個行業(yè)就只有我一個人?!?/span>
整日操縱織機, 努力分清手下成千上萬的絲線, 因為眼睛長時間地看著經緯縱橫, 導致他看每個人的臉上都布滿絲線, 不分白晝地緙絲, 甚至讓他出現了幻聽幻視。
每次關掉緙絲室的門走下樓, 都會聽見樓上傳來吱嘎吱嘎的紡織聲響, 當他上樓開門又空無一人, 連做夢都夢見在緙絲。
那段時間, 王金山好似走火入魔, 但是天道酬勤, 正是這段時間的付出為他 奠定了之后成為大師的基礎。
他像孤膽英雄般一個人戰(zhàn)斗, 沒有人和他爭這個行業(yè)的狀元, 他卻一直在和自己較勁, 發(fā)誓要將緙絲傳承下去。
有一年, 一位日本朋友前來工廠參觀, 仔細端詳著王金山的緙絲作品《壽星圖》, 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連聲稱道:“緙絲王!緙絲王!” 王金山在日本緙絲業(yè)是公認的大師, 而這幅作品現藏于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
《壽星圖》創(chuàng)造了“移緯法” 改變了千年來緙絲兩面一樣的傳統(tǒng) 因為技藝突出, 王金山被任命為廠長, 他積極推廣緙絲, 緙絲廠在王金山的帶領下, 大宗商品“緙絲花腰帶” 的制作技藝也在不斷改良, 產品暢銷日本市場。
《宋 八仙圖》 他成為了一張中國名片, 多次被邀請去國外進行緙絲藝術表演, 在奧運、世博等國際活動中進行展示, 贏得海內外的高度贊譽, 國際友人翹起大拇指贊美說: “這才是中國的真功夫!”。
《宋元 竹子雙翁圖》 如今,他已經是大師級別, 有諸多稱號和榮譽, 但是他從來沒有消退過, 對緙絲一分一毫的熱情, 也沒有降低過對自己的要求。
他的一生見證了緙絲的起起落落, 有人稱他為: “一部活著的中國當代緙絲斷代史”, 便是對他最合適的比喻。 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 卻做到了極致,這就是大國工匠。 (本文作者:匠小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