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框架依賴與誤導決策的表達

 有智慧不如趁勢 2018-07-05

郝旭光

提要:實驗一再證明,面對收益,人們更愿意保守,面對損失的確定時,人們更愿意冒險。人對損失更敏感。情景描述不同,風險偏好發(fā)生變化。而微觀經(jīng)濟學假定風險偏好不變。不同的問題陳述方式,會誤導決策,根本改變決策方向。

   “屢戰(zhàn)屢敗”與“屢敗屢戰(zhàn)”為什么對別人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引出本文的話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1.決策框架、框架依賴與框架效應

根據(jù)行為學經(jīng)濟學的界定,決策者所擁有的有關行為、結果以及某一特定選擇可能引發(fā)的有關情況的一系列概念就是決策框架。而框架依賴(framing dependence)指的是人們在對不確定事件進行判斷時往往使用特定的參照系,即存在著對背景的依賴。因此,由事物的表面形式形成的框架會影響對事物本質(zhì)的認識。當人們用特定的框架來看問題時,他們的決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他所用的框架。

框架效應則是指由框架依賴導致認知與判斷的偏差(即陷阱),指判斷與決策依賴于所面臨的決策問題的形式,盡管問題的本質(zhì)相同但表達形式的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做不同的決策。表現(xiàn)在選擇和突出情景(問題)的某些方面,而忽視另外一些方面。關鍵是,當問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時,人們做出的選擇不一樣。

框架效應違反了主觀效用理論中的主導公理與不變公理。

主導公理(Dominance Axiom)可能是理性選擇中最明確的原則:如果選項A在某一狀態(tài)下比選項B好,而且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至少與B一樣好,那么決策者應該選擇選項A

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1981)提出了不變公理(invariance):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下進行選擇時,決策不應該因問題表達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框架效應,使得在不同的條件下,人們常常做出與這一公理不一致的選擇,即人們的決策結果常常因決策問題表達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2. 潛在的得與失:容易誤導決策的不同表達

做決策的第一步是如何表達問題,這也是最危險的步驟之一。

它也常常和其他心理陷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某種表達能夠建立起現(xiàn)狀或者引入一個錨。它也能突出沉沒成本,或者把你引向肯定性證據(jù)。決策(說服)的研究者已經(jīng)確定了兩種特別容易誤導決策(及對方)的表達。

1)正面與負面的表達會影響人們的決策。

阿莫斯·特夫斯基,丹尼爾·卡尼曼 (1981)做了一個經(jīng)典實驗:設想美國試圖防范亞洲地區(qū)可能發(fā)生的一種非同尋常的疾病傳播到美國。有關方面估計該疾病將可能在美國導致600人死亡。專家們提出了應付該疾病的4個不同方案。假定專家們對這4個方案的后果估計如下:1)如果采用方案A,100%地肯定200人的生命將會得到挽救;2)如果采用方案B,則有13的概率600人的生命會全部得到挽救,有23的概率是所有人全部死亡。你會選擇哪個方案?為什么?

3)如果采用方案C,100%地肯定400人將會死亡;4)如果采用方案D,有13的概率成功,若成功,所有人都不會死亡;有23的概率失敗,若失敗, 600人都會全部死亡。你會選擇哪個方案?為什么?

A/B兩個方案,卡尼曼調(diào)查了152名被試,72%A,28%B

筆者在中國問了934名被試(高管、博士、碩士、本科生等),60%A40%B。

C/D兩個方案,卡尼曼調(diào)查了152名被試,22%C,78%D。

筆者在中國問了934名被試(高管、博士、碩士、本科生等),15%C,85%D

2)盈虧表達會影響人們的決策。

Hammond, Keeney & Raiffa1998)做了一個關于保險公司與打撈沉船的實驗,你是一個海運財產(chǎn)的調(diào)停人,負責盡量減少三艘 投過保的駁船上的貨物的損失。這些駁船昨天在海上沉沒。每艘船上裝有價值200 000美元的貨物,如果不在72小時內(nèi)打撈的話,這些貨物將全部損失掉。當?shù)匾患液I洗驌乒镜睦习褰o你4個選擇,花費相同:

計劃A:打撈其中一艘船上的貨物,價值200 000美元。 計劃B:有1/3的概率打撈三艘船上的貨物,其價值600 000美元,但是也有2/3的概率一無所獲。

A/B兩個方案,Hammond, Keeney & Raiffa 的結果是71%的被試選 A,29%的被試選B。

筆者在中國問了936名被試(高管、博士、碩士、本科生等),結果與Hammond等教授的結果完全一致。

計劃C:打撈其中一艘船上的貨物,該計劃將導致兩艘船上的貨物損失,價值400 000美元。

計劃D:打撈三艘船上的貨物,該計劃有2/3的概率導致所有貨物的損失,價值600 000美元,但也有1/3的概率一點損失也沒有。

C/D兩個方案,Hammond等教授的結果是,20%的被試選 C80% 的被試選D。

筆者在中國問了898名被試(高管、博士、碩士、本科生等),33%的被試選C67%的被試選D。

仔細分析,上面兩個實驗,AC的問題是一樣的,BD的問題是一樣的。相同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3.損失厭惡:框架效應起作用的原因

為什么人們?nèi)菀资艿娇蚣苄挠绊??為什么相同問題的不同表達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從上面的兩個實驗可以看出,對A/B兩個方案, A描述的是收益,面對收益,人們更愿意保守。C/D兩個方案,C描述的是損失,面對損失確定時,人們更愿意冒險。

以正面方式(獲益)(獲益的方式: “職位保留” “挽救多少人的生命”“挽救的貨物” )提出,多數(shù)人通常厭惡風險(是風險回避者)。

以負面方式(損失)(損失的方式:“失業(yè)” “導致多少人死亡”“損失的貨物”)提出,多數(shù)人通常尋求風險(是風險愛好者)。

情景描述不同,風險偏好發(fā)生變化。而微觀經(jīng)濟學假定風險偏好不變。不同的問題陳述方式,對決策(對方)的影響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當同一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向人們表達時,尤其是當問題包含潛在的得與失時,他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Kahneman and Tversky,1984)。具體表現(xiàn)為:當同一問題以正面方式(獲益)提出,多數(shù)人通常厭惡風險(risk averse);以負面方式(損失)提出,多數(shù)人通常尋求風險(risk seeking)。

人們面對收益時傾向于保守,面對損失時傾向于冒險。與收益比較,人們對損失更敏感(Kahneman, Knetsch, and Thaler,1990)

4.框架效應的廣泛性和穩(wěn)定性

框架效應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們的決策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

筆者在課堂上曾經(jīng)向數(shù)千名各個層次的學生問過以下問題:請在以下兩個條件中任選其一:

A.給您100塊錢,作為您今天參加這個講座的鼓勵;

B.請您扔一個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給您200元作為您今天參加這個講座的鼓勵;如果硬幣背面朝上,就不給您任何錢。
結果是80%以上的學生選擇A。

筆者又向另外數(shù)千名學生問另外的問題:請在以下兩個條件中任選其一:

C.請您交100塊錢,作為您今天參加這個講座的聽課費;

D.請您扔一個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請您交200元作為您今天參加這個講座的聽課費;如果硬幣背面朝上,給您免費。

結果是80%以上的選擇D。而根據(jù)預期效用理論,

第一種情況:100 × 1.0 = 100200 × 0.5 + 0 × 0.5 = 100。預期效用都是100。

第二種情況:-100 × 1.0 = -100;-200 × 0.5 + 0 × 0.5 = -100。預期效用都是-100

既然預期效用相同,二者的選擇應該大致是一半對一半。但實驗的結果卻與此有這么大的差別,說明框架效應的廣泛性。

Levine,Higgins,& Choi2000)曾經(jīng)做了一個實驗,證明在群體決策過程中,也存在著類似情況,答案類型(即相同問題的不同表達、損失和收益)會影響決策。

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再回憶測驗的任務。每個群體有三名參加者(沒有實驗者的同謀)。實驗過程如下:首先向他們快速呈現(xiàn)一些無意義的單詞(字母的順序無法拼成一個真正的單詞);然后,快速呈現(xiàn)一些更多的無意義單詞。這些單詞中有些是之前看到過的,有些則是新的。參加者的任務是:大聲報告這些單詞是新詞還是之前他們曾經(jīng)看到過的。

研究者探討了(損失和收益)影響。 一半?yún)⒓诱弑桓嬷喝后w一開始就獲得3美元,并將每人平分。但是,如果他們?nèi)说拇鸢竿瑫r正確達到80%以上,將得到另外的3美元。也就是冒險策略條件。

一半?yún)⒓诱弑桓嬷喝后w一開始就獲得6美元,也將3人平分。但是,如果他們?nèi)说拇鸢竿瑫r不正確達到20%以上,將輸?shù)?span>3美元。也就是保守策略條件。

注意:這兩套指示語實際是一致的,每個群體最多能獲得6美元,而最少3美元,而且他們都有80% 答對才能獲得6美元。但是指示語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問題不同表達)。

這就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前者聽起來應該努力爭取,去冒險以贏得3美元;后者聽起來應該保守 ,以防止輸?shù)糇畛醯?span>3美元。

之后,各個群體開始進行記憶再測驗,該測驗也是難度較大且模糊不清。

群體的成員會做出怎樣的反應?結果會是怎樣的?

經(jīng)過幾次實驗,每個群體中的成員逐漸給出一致的答案。但答案的方向是什么,取決于他們最初的指示語。冒險策略的群體做出的判斷風險性更高,即 “是的,這個單詞看見過”的回答。保守策略的群體做出的判斷更趨謹慎,即“不,這個單詞沒見過”的回答。參加者并沒有討論過采取的策略或別的什么內(nèi)容。

這個實驗證明,在群體決策過程中也存在著框架效應的影響,人們僅關注于問題的表達而不是問題本身。

框架效應不僅廣泛,而且穩(wěn)定。為什么? 這不是計算錯誤,而是類似于知覺錯誤。

             (框架效應之一)

         (股票投資心理學之二十八)

(原文發(fā)表于2018424日《上海證券報》,題目:“框架依賴與誤導決策的表達”,鏈接

http://news./paper,2018-04-24,985637.htm。

補充完善后形成本文,首先發(fā)布于新浪財經(jīng)《郝好說監(jiān)管》獨家專欄,題目“框架依賴與誤導決策的表達”,鏈接

http://zhuanlan.sina.com.cn/author/haoxuguang/index.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zl/stock/2018-05-08/zl-ihacuuvu9268777.shtml

(本博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網(wǎng)絡轉(zhuǎn)載務必標明作者并給出原文鏈接,如需溝通可通過微博“郝旭光”發(fā)私信聯(lián)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