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后期 — 張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fēng)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日:獨體字,難點在橫折處。 第一筆豎稍稍細(xì)一些; 第二筆橫折起筆可以不封口也可以稍稍虛接,抗肩,折下來豎較左豎粗、長一點; 第三筆橫短可以與左豎虛接,向上斜;最后一筆橫注意要封口。 蜀道后期 — 張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fēng)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心:字形稍扁,點大鉤小,筆筆呼應(yīng)。
首點為左點,位置應(yīng)在中心稍偏下一點,形要飽滿,最后向右上出鋒以引出下一筆; 仰鉤不可寫長,注意彎度。 起筆位置與左點出鋒處平齊,露鋒入筆,向右下方運筆,先陡后平,筆力漸漸加重,到位后向左上方挑出,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鋒不可長; 第三筆為仰點,位置比左點高約一個點,在仰鉤的稍偏右部位,先以寫左點的筆法向右下方落筆,然后向右上方挑出,注意出鋒不要長; 最后右點位置與仰點平,左右方向要使三個點分布均勻,形要飽滿,要寫出三個角一個肚。 蜀道后期 — 張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fēng)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爭字 整體形長 ,布白均勻,橫畫較多,注意平行關(guān)系。 第一筆短撇,出鋒要平。 三點注意呼應(yīng)關(guān)系,點間布白均勻。 橫折處與三點相分離第二橫略抗肩,與橫折的折筆分離。 第三橫較長,收筆露鋒。 最后豎鉤與起筆短撇中部、第二點畫處正對。 蜀道后期 — 張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fēng)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撇不粗,抖直。
三橫取斜式,間距相等。 豎鉤直挺,整體垂直,豎外側(cè)呈內(nèi)弧,內(nèi)側(cè)較直; 豎鉤略長于撇 
上收下展,布局均勻,平穩(wěn)端正。 上部“一”勿重,抗肩。露鋒起筆,先向右下稍帶,然后抗肩上行,漸重,勿長,收筆勿重。 中豎半虛接起筆,在上面橫畫偏左的位置,稍重,豎身略左斜,向下漸輕,勁直有力; 右邊短橫在豎筆中間位置,勿重、勿長,抗肩與上面橫畫一致; 左豎斜切起筆,水平方向與短橫起筆基本平齊,上下方向其中心處在上面橫畫左端的下面,豎身略左斜,略帶撇意; 最后橫畫要長,左邊稍抗肩,過中豎后漸平,使橫畫略呈拱形,右部漸重,以平衡整字。 
獨體字,三橫和三豎之間距離要相等。 第一筆橫要長一些,略微抗一點肩,不能寫太粗,略呈拱形; 第二筆豎略微向右斜著寫下來; 第三筆右豎要向左邊略微斜著寫下來,比左豎高一些,并稍呈背勢; 第四筆短橫封住左右兩豎; 最后一筆豎折橫,豎不要高、不要長,折筆處橫要實著寫,快到收筆時往下拉一點寫,整個字要立住。 
王字整體方正,三橫平行; 兩短橫露鋒起筆,平行; 豎畫收筆略向左帶; 長橫收筆較平。 
上收下展。 上部“目”不要寫寬,整體抗肩。左豎斜切起筆,稍左斜,向下漸輕; 橫折實接起筆,橫畫抗肩稍大,稍呈拱形,到位后往上略抬筆鋒,向右下方稍重頓筆,然后內(nèi)擫向下,豎身稍重、稍長;里面兩小橫虛接起筆,勿重,抗肩;底橫起筆左探,與上面橫畫平行,向右漸輕。 注意“目”的兩豎略呈背勢,四橫的間距是上面略大,下面略小。 “兒”字起筆要稍左移,左收右展。 
第一筆撇要短; 第二筆橫要短;第二橫也要短,離第一橫稍近; 第四筆寫成點; 第五筆即第三橫要長,離中間橫要稍遠(yuǎn); 注意三個橫畫的起筆和收筆位置;豎要懸針,歐陽詢一般寫大字是虛接,寫小字實接多,虛接較好看;后人多將一點寫成短豎。 
上部“”部稍扁,舒展大方,生動流利。 首筆撇筆要遒勁有力,側(cè)鋒起筆,在向左下方行筆時要略抬筆鋒,這樣可以寫出撇脖,接著漸給力寫出撇肚,這段撇身稍直,然后緩慢抬筆出鋒,這段撇身略彎; 第二筆橫畫要如千里陣云,露鋒入筆,筆鋒不可太銳,然后向右行筆,注意從撇脖處穿過,中間略細(xì),略呈拱形,稍抗肩,到位后,輕駐筆,稍頓,略回鋒,注意起、收筆的角度。 下部“月”旁不要寫寬,上收下展,其重心與上面撇的起筆直對。 “冂”框勿寬,上略窄下略寬,左輕右重。 
整體呈三角形 左收右放; 尖橫起筆,抗肩; 第二筆與第一筆平行,收筆略長于第一筆; 豎鉤起筆重,中間細(xì),出鉤??; 撇收筆處漸平; 捺為主筆,要寫揚展,整字精神所在。 
整體呈三角形。 三橫等距,抗肩較大; 點畫在第一筆的延長線上; 主筆戈鉤中間較細(xì),注意出鉤方向向上。 
第一筆豎鉤中間細(xì),出鉤較?。?/p> 第二筆橫抗肩較大,撇出后較平; 第三筆起筆高昂,落筆在橫撇的折處; 第四筆捺為主筆,應(yīng)舒展。

起筆為豎點,較重;
橫畫開始抗肩,過點后走平; 第三筆彎鉤注意角度,斜,略向內(nèi)彎,注意出鉤方向,鉤處與豎點在一條直線上; 末筆起筆在豎點下方,出鋒,注意角度。 
上展下收,平穩(wěn)端莊。 左上橫長撇短,取斜勢。應(yīng)先寫撇,起筆向右稍重,然后折鋒向左下方行筆,注意角度,由重漸輕; 橫畫在撇尖上方斜切入筆,然后抗肩上行,漸輕,從撇脖穿過,漸平,使橫畫稍呈拱形; “口”字扁寬 左豎與撇肚虛接起筆,略右斜,勿長,收筆勿重; 橫折起筆勿接,橫畫勿重,稍抗肩,到位后頓筆寫豎,上重下輕,稍左斜,勿長; 最后底橫實接起筆,略呈拱形,收筆托住右豎。 
橫畫等距,卸中取正。 左上部“”橫短撇長,斜勢。 首筆橫畫露鋒入筆,然后抗肩上行,漸重,輕頓收筆; 長撇高起,上部稍直,從橫畫中間稍偏左處穿過,力度由重漸輕,再由輕漸重寫出撇肚,接著緩慢抬筆出鋒,力達(dá)撇尖。 右下部“工”形扁寬,稍右移,端正平穩(wěn)。 短橫抗肩稍大,與上部橫畫的收筆上下平齊; 中豎虛接起筆,位置稍偏左,豎身厚重,稍左斜,不要長; 最后橫畫稍呈拱形,方起筆,略抗肩,過中豎后漸平,稍長,收筆稍下垂,以穩(wěn)住整字。 
橫畫等距,上窄下寬,整字勿大。 首筆橫畫露鋒起筆,抗肩稍大,厚重,勿長; 中間橫畫斜切起筆,與首橫上下對齊; 豎筆半虛接起筆,中鋒下行,略左斜,厚重; 底橫起筆左探,提筆大抗肩,過豎筆后即收; 最后點筆在兩個橫畫右側(cè)的下方起筆,并且在提筆的延長線上,要稍大,稍重,以平衡整字。 
橫折撇橫筆大抗肩,筆畫由粗到細(xì),頓筆后撇出不要寫長。第二筆高起,寫成撇狀,收筆與左邊平齊。第三筆起筆不要高,向左斜彎,拐彎處要細(xì),拐過來稍給力下壓,然后向右行筆,略呈弧形,到位后向上挑出,形狀為外方內(nèi)圓。
取斜勢,勿寬; 橫折鉤筆畫勿重,露鋒起筆,抗肩上行,略呈仰勢,勿寫長,到位后向右下方頓筆,然后略提筆鋒向左下方寫斜豎,要寫準(zhǔn)角度,平穩(wěn)有力,注意輕重變化,到位后“跪筆彈鋒”挑鉤,注意指向。 撇筆起筆在橫畫的左部,不要太高,行筆角度比斜豎稍平,注意長度,撇身稍重,遒勁有力。 
第一橫不能太長,稍微抗肩; 第二筆的起點在橫的中間略微偏右一點,虛接起筆; 第三筆豎是垂露豎,略微往左帶一點彎兒,注意和撇的交點處不要寫成一個疙瘩; 第四筆長點要注意與撇的角度關(guān)系。 
令”字上部的“人”的撇筆為中撇,中撇的起筆切角至關(guān)重要,宜平; 捺畫起筆實接于撇畫之中,入筆要靠上,這兩筆的開張角度約為45度,撇畫收筆宜低于捺畫駐筆; 點畫宜寫為橫點要靠左起筆; 橫撇鉤的寫法為: 露鋒起筆然后邊行邊提,至轉(zhuǎn)折處提起筆來向右下頓住筆鋒壓住左下撇出,注意夾角的角度; 末點點在整個字的正中,上細(xì)下粗略帶弧度柔中帶剛。 
起筆為右點,可帶出牽絲; 提筆斜入筆,向右上挑出,出鋒不宜過首點太多; 撇筆起筆高,順著提筆的方向撇出,出鋒處不能超過提筆的起筆處; 捺為平捺,先迎著撇筆的方向向右上方運筆,到提筆起筆處開始向右下運筆,到撇的起筆的下方稍停、捺出,最后捺尖稍下壓。 
橫畫勿長,凡是下面有撇、捺者,橫畫抗肩要大。起筆位置稍偏左,斜切入筆,然后抗肩上行,粗細(xì)變化不大,到位后收筆不要重,注意角度要與起筆呼應(yīng)。 第二筆豎撇高起,向下行筆,稍左斜,漸輕,在橫畫中間稍偏左的位置穿過,繼續(xù)左斜行筆,稍給力出撇肚,開始轉(zhuǎn)筆拐彎,緩慢抬筆出鋒,出鋒不要長。 最后捺筆要舒展俊美。從橫、撇交叉處稍一點起筆,向右下方行筆,漸給力,稍長,到位后稍停,(捺角水平方向要低于撇尖,上下方向稍超過橫畫的右端)然后向右上方緩慢出鋒,最后出鋒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