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見解 作者:杜利平 來源:騰訊儒學(ID: ruxue_qq) 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愛不知教也。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周周朗讀音頻 《唐才子傳》記載,唐代著名女詩人李季蘭幼時“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她六歲時,一日,父親宴客,見院中的薔薇花正灼灼盛開,父親就命她當眾做一首《薔薇》詩。 她略作思考,就寫好了。 本想顯擺一下女兒才情的父親讀后卻變了臉色。原來詩的最后兩句是: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span> 這本是一句妙語天成的詩句:這薔薇開得太火熱,架子還沒搭好,枝葉、花卻已開始出格飛行了。寫得頗為傳神。而且由于“架卻”諧音“嫁卻”,薔薇花又如待嫁閨中的妙齡女子,又讓人馬上聯(lián)想到待嫁懷春女子心頭亂如麻的情狀,實在是一首好詩。 如果是出自男子之手,人們一定會眾口稱贊,可是出自一個女孩兒之手,在那個很講究“婦德”的年代,父親感到非常尷尬。 她父親說:“女兒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后只怕會是個不檢點的婦人?!庇谑菍⑺腿胴咧杏裾嬗^出家,改名李季蘭。 然而道觀的清凈生活終究關不住少女那顆向往世俗生活的心,李季蘭十六歲時,出落成一個多才又多情的美貌少女。 當時有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有一個清秀的小道姑,就常與她逗笑,懷春少女李季蘭也每每以秋波暗送,故被人稱為“風情女子”。 來道觀的,多是尋歡作樂之人,她怎能奢求在道觀中找尋到真愛? 他們失意之時,與她相伴相依,一旦得意了,雙眼就只看到仕途前景,將她拋之腦后。 她常常是“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span> 感嘆“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span> 在經歷了各種相思痛苦之后,寂寞的她還是歸于寂寞。 她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煥、陸羽等許多人都交往甚好,談詩論詞,約為知己,卻因她的道士身份,終生沒有得到一個相守白頭的人。 李季蘭后來的詩名越傳越廣,名氣大得連唐玄宗都想見她一面。可惜的是她后來受叛將朱泚牽連,被官府撲殺處決。 對于才女李季蘭的不幸人生,他的父親可以說是“始作俑者”。 女兒小時候,對女兒的過人才情,他不加以保護和引導,反而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 在女兒詠《薔薇》,出妙語佳句時,他又用自己成人世界的“隱晦”思維胡亂附會解釋一個小女孩兒的天才詩句,更用那樣惡毒的“斷言”,不負責任地將女兒送入道觀,葬送了女兒一生的幸福。 正是父親從小對待她的態(tài)度,使她成為這樣的一朵花:本應種在庭院中迎風招展,和綠草相映成趣,卻不料被人連根拔起。需要時,便觀賞一番,不需要了,就扔在了一旁。 比她晚一個時代的另一才女李清照則比她幸運得多。 五歲時,李清照提出讀書寫字的愿望,父親李格非為女兒開列了適合女兒閱讀的書目,親自教授、指點。 在父母的培養(yǎng)呵護以及書香的熏陶下,十六歲的李清照出落成一個思想獨立、身心健康、文采出眾的女子。 她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被父親混在自己的作品中傳播出去后,在京城的文人圈里引起轟動,擁有了許多粉絲。 而且,開明的父親還在女兒的婚姻大事上非常助力,知道自己多才多情的女兒不能隨便嫁給粗莽之人。 在一次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集會上,他大方地將女兒介紹給自己的學生、青年才俊趙明誠,為日后趙明誠成為“詞女之夫”埋下重要伏筆。 可以說李清照敢以女子之身端立于眾文人之間,不扭捏、不畏懼,開創(chuàng)一代婉約派詞風,與她父親從小對她的欣賞、尊重、呵護是分不開的。 “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愛不知教也?!?/span> 父親作為女兒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性,對女兒的性格及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甚至決定她日后在男性世界中是否自尊自愛、從容自在。 古代兩位才女的故事啟示我們,父親一定要善待女兒,父親對女兒的態(tài)度里藏著女兒的未來。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