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東園埭尾村閩南古厝群上中央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新聞臺·2010年8月7日中午1點45分。











埭尾村位于東園鎮(zhèn)西部、南溪下游。全村總面積5.2平方公里,有843戶3091人,分為:埭尾、岸尾、頂詹、下詹、前厝、后厝、
厝仔、鄭厝、六壁、過港、后柯、橫河共12個社。
埭尾村在清朝屬龍溪縣四、五都。民國29年屬海澄縣第一區(qū)陂內(nèi)鄉(xiāng),分為埭尾保、后柯保;36年隸屬峨山鄉(xiāng)。1956年7月改屬
城關區(qū),1958年改屬東園鄉(xiāng),時于過田、楓林、新林合并為新林營,1960年改屬浮宮公社,1961年改屬東園公社。
埭尾、岸尾為陳姓聚居地,由開漳圣王陳元光的第25世孫陳均惠的第七世后裔分別開基。
前厝、后厝、厝仔、鄭厝、六壁、后柯、橫河為甘姓聚居地,其源流來自河南固始,啟居東園鷺田始祖甘仙游的后裔開基。
鄭厝、過港為鄭姓聚居地,由白水山尾村鄭氏后裔鄭科甲開基。
風味小吃:粉粿又稱(綠豆粿)。
龍海:東園鎮(zhèn)埭尾村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最完整古村落
埭尾村位于龍海市東園鎮(zhèn)西部、南溪下游。其中埭尾社為陳姓聚居地,由開漳圣王陳元光的第25世孫陳均惠的第八世后裔開基。這里的古厝傍水而建,布局具有軸對稱排列、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屋頂多為硬山式曲線燕尾脊,紅瓦屋面,石砌墻體,裝飾工藝極為精湛,木雕、磚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構件上的運用令人嘆為觀止。即便是梁上的漆畫、貼金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磨損,但從古厝精妙的構造和裝飾,仍能看出當時埭尾富貴人家富甲一方的家世。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厝之間,邊門對著邊門,中間僅隔一米多寬,當所有邊門都打開,一條由村頭連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這么形成了。老人們說,當時下雨天不帶雨傘跑遍全村也不會淋濕,抄的就是這條捷徑。古厝前面大都留著十多米寬的埕,平常的農(nóng)事、大型活動就在這一片大埕中舉行。其中一幢兩落的古厝,埕前還留有空著的旗桿位,可惜旗桿已經(jīng)在文革中由于保護不當被廢棄。
據(jù)介紹,埭尾村古村落是龍海市目前發(fā)現(xiàn)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說是閩南建筑裝飾的一個縮影,其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是研究閩南地區(qū)建筑風格嬗變及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