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少年魯迅的足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一遍大約要2小時。 離開沈園已經是上午10點了,向西300米便是魯迅故里的東入口,憑身份證領一張票,允許3人一起進入各檢票處,很人性化的一個小措施。 東入口處的黃銅群塑,我估摸右邊穿長衫的是魯迅,中間短打帶烏氈帽的是閏土,左邊老者是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臺門在紹興是宅子院落的意思,魯迅(周樹人)家有兩處大宅子,周家老臺門與周家新臺門,一條街上,相距百米,均坐北朝南。 老臺門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青瓦粉墻,磚木結構,三千多平方,大門口掛著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魯迅的祖父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先是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后在兒子鄉(xiāng)試前賄賂考官,被光緒判“斬監(jiān)候”,雖免于一死,但周家從此敗落。 新臺門是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臺門,共六進,有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占地四千平方。現(xiàn)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黑漆石庫門系原新臺門的邊門,由魯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經過修繕獨家進出。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出生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歲去南京求學。周氏衰落后,1918年把這座大宅子連同屋后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家。 魯迅生活的周家新臺門的后院便是百草園,百草園占地兩千平方,有大小兩園,南稱大園,與西邊梁家園子隔一堵泥墻,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根”。北端的小園賣給朱家后建了假山,變化很大,但大園仍基本保持著原樣。 出百草園的邊門,走到三味書屋不過百米。三味書屋本是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家的東側廂房,在晚清時代,三味書屋是紹興城內著名的私塾,魯迅在這里度過了12歲到17歲的少年時光。壽鏡吾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魯迅在《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壽家臺門與周家老臺門只隔一條極窄的小河。壽家臺門有八百平方,西有竹園,也是一所大宅子?!叭稌荨钡娜妒悄娜??現(xiàn)在有各種解釋。現(xiàn)在的書屋西側,有一間“三余書屋”,我看見一位長衫打扮的山寨私塾老師端坐著,模擬當年的授課情景。
百草園——魯迅少年時代的樂園,這是南面的大園,賣給朱家后變化不大。
魯迅原文摘錄: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xiàn)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font>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左邊就是魯迅文中“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根”,對面的圓門進去是北面小園。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三味書屋,梅花鹿畫的右邊,是魯迅老師壽鏡吾的像。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font> 周家新臺門——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黑漆石庫門系原新臺門的邊門,由魯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經過修繕獨家進出。
新臺門中魯迅的臥室,比起老臺門里房間的擺設,要簡樸的多。
周家老臺門的書房,有“二十四史”,這可是真正的書香門第。
老臺門里有專門的繡房,專門的琴房,還有專門的洗澡房間,很了不得。這是繡房。
老臺門里專放地契文書的房間,還有當鋪。
老臺門中的戲臺子,下面流水小橋,家里有戲臺的,是真正的土豪了。
百草園的北面小園,賣給朱家后建了假山。我感覺這個北園子非常大,有許多凳子椅子可以歇腳,是魯迅故里唯一清凈的地方。再朝北有小河隔斷,沒有進出口的,所以游客不多。
“三味書屋”旁邊,山寨的“三余書屋”,這位先生天天坐在這里,沒有電腦手機,也是蠻枯燥的。 |
|
|
來自: 雁窩島69 > 《我的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