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望去,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 但是?。?! 身穿漢服的我們,應展示什么樣的威儀形象呢?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小編接下來將分享一系列禮容常識 衣以養(yǎng)形,禮以修身 讓我們穿著漢服更顯端莊大方,傳播漢服正能量 本期漢禮課堂:優(yōu)雅穿漢服,禮容提要之拜禮 拜禮第一要:正坐 《禮記》曲禮上:“若夫,坐如尸,立如齋”。 正確認知正坐: 正坐是華夏民族家居生活的一種方式,即席地而坐。正坐端莊優(yōu)雅,也稱之為雅坐。南北朝時期胡椅、胡床的傳入,才有雙腳垂下來的坐法,稱為“胡坐”,到了宋代才漸成主流。但正式禮儀場合:重大的人生禮儀、歲時慶典里,甚至一些正式聚會中,都還是正坐行拜禮。在漢字文化圈(日本、韓國等)中皆有受此影響。這是歷史的傳承,而非下跪自卑的行為。 胡坐 輕松掌握正坐方法: 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進左而起,手有抑揚,各尊其紀?!Z誼《容經》 坐時,雙腿并攏身體隨之保持微磬的狀態(tài),右腳退一步,雙手按左膝,手腳平衡配合下右膝先著地,左膝隨之著地。臀部慢慢向小腿后側下坐。腳自然后翻腳心向上;利用身體自重慢慢向下坐,然后身體放松,大小腿完全貼附在一起,臀部貼坐于腳踵上。 開始練習下坐時每次三五分鐘即可,腿腳酸麻在可承受范圍內循序漸進增加時間練習幾日就可以習慣了。 已有醫(yī)學證實,適當的正坐能減少駝背的發(fā)生,可減少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小編自己的體會是:正坐讀書不易犯困,也更容易注意力集中;而且在冬天正坐時,腳會越坐越暖,再也不用貼暖寶寶了^^。 起身時,則是按坐時的逆向動作練習即可。要領在于:起身時腳尖要掂起,直到身體完全直立后,腳后跟再落到實處,以避免踩到裙子。 坐容: 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賈誼《容經》 坐容與立容一樣,腰直視平叫經坐;腰微府15度左右叫共(拱)坐;腰折45度左右叫肅坐,頭、手、肘全貼地叫卑坐。 拜禮第二要:手容恭 胡坐、正坐時關于手的安放與揖禮要求同。 拜禮 現在我們進入今天的正題,拜禮。 禮,時為大。任一個事物都是在不斷變與化發(fā)展中不斷地被詮釋和解讀的。禮也一樣,要因地制宜、通權達變,更需要與時偕行,與時俱進。關于拜禮在禮與俗的變遷發(fā)展中亦是說法各異,特別是在諸多細節(jié)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區(qū)域都有不同的世俗演繹與變化,此文主要參考先秦孔子、荀子,漢賈宜、鄭康成,唐賈公彥,宋朱熹,清段玉裁、孫詒讓等等經禮大家。并結合我們多年活動執(zhí)行實例,在無傷禮的本質前提下結合實踐運用總結出簡單易行方案。不足之處歡迎批駁、探討,以促共進。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span> 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四種是正拜,講的是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的拜禮方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五者逐事生名。講的是相關的禮儀場景下對拜禮的特殊名稱。比如:吉禮時行禮稱吉拜,兇禮是行禮稱兇拜…… ① 稽首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span> 《禮記·玉藻》:“稽首,據掌致諸地?!?據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唐 · 楊倞注:“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則頭觸地?!?/span> 清段玉裁:“既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亦下至于地。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非如今人兩手按地也。手前于膝,頭又前于手?!?/span> 稽首:正坐后兩手疊并(與揖禮同),引手至地,頭至手,運作舒緩,并停留一段時間。 應用:稽首是拜禮中最重者。祭祀活動、拜祖先、人生大禮中拜父母、拜師都行稽首禮。 稽顙:稽顙與稽首前面所有動作皆相同,最后是頭觸地。最終以廢首低肘的卑坐停留一段時間。 應用:一般是投降、請罪或稱奴時所行的拜禮。下跪卑賤估計也多由此而起…… ② 頓首 頓首:頓首與稽首所有動作皆相同,引手至地,頭至手,只是稍頓即起,不做停留而已。 當下民間的頭觸地磕頭也被稱為頓首。對應賈誼《容經》,小編大膽猜測,端莊的拜法頭應該是不會直接觸地的,除非是上面提及的卑賤之拜。 應用:平輩同級之間,正式場合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后期發(fā)展為書信常規(guī)敬語。 ③ 空首 空首:空首與稽首所有前半部動作皆相同,引頭至手,頭手空懸與心平。空首是拜禮中較輕者,亦稱“拜手”。 應用:日常坐席時答拜應酬禮。 小結:在古時稽首,頓首,空首運用最廣,但是關于稽首、頓首頭至地還是手至地,稽顙、稽首、頓首區(qū)別與運用,先秦、兩漢、唐、宋、清經禮學者們各說不一。而且在實際運用中,拜禮是建立于正坐基礎之上的,當下生活中正坐場景已失,很多場合大揖禮幾乎替代了拜禮,漢字圈影響較大的日韓把經由揖禮演化而來的鞠躬禮,替代了很多場合下的拜禮。筆者在具體禮儀場合運用中也多有遇到如此實情,稽首、頓首已少用,清孫詒讓亦言“凡經典男子行禮單言‘拜’者,皆即空首?!? 冠禮、婚禮、祭祀中我們大多都以空首替代其它拜禮,以揖禮替代了空首,更易踐行與接受。 ④ 振動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后雙手至地,頭至地,最終以廢首低肘的卑坐停留一段時間。只用于喪禮。后面發(fā)展中省去了兩手相擊振動的動作,只保留了“磕頭”習俗沿襲至今。
⑤ 吉拜 吉禮時行的拜禮,稱吉拜。手位皆男左女右(詳細參考上期揖禮)。
⑥ 兇拜 兇拜是服三年之喪所行的兇禮。手位皆男右女左在上,與吉拜反之。 ⑦ 奇拜 奇,讀為奇偶之奇,謂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蛟疲浩孀x若倚。倚拜,謂持節(jié)、持戟拜,身倚之以拜。也有說是行一拜,與再拜相對應。筆者比較認同前者。
⑧ 褒拜 褒拜時行拜禮后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為“報拜”。 ⑨ 肅拜 《周禮》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 肅拜,女子拜禮,不跪不鞠躬,屈膝低頭,為萬福禮源頭。軍禮中記載的男子肅拜,并非跪拜禮,由于甲胄在身不便跪拜,實為肅揖禮。
以上,如果你學得有用,請轉發(fā)點贊吧 給小編更多鼓勵 十余年的成長,2018年將迎來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尤為重要的一年,系統(tǒng)學習的規(guī)劃你做好準備了么? ↓↓↓漢禮培訓點擊進入 漢禮策劃師 | 讓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回歸生活
|
|
|
來自: 夢林文化 > 《傳統(tǒng)文化/人文/生活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