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的地陵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地陵,它深埋地下30多米,想當年,它是一座有城池,有宮殿,有陵園,有地宮和封土的巨大皇陵建筑。 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xiàn)了,這座巨大建筑的造價是多少? 估計除了當時主管這座陵墓修建的李斯,還有秦始皇本人知道造價之外,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造這座空前的陵墓,究竟花了多少銀子。 這座陵墓究竟花了多少銀子,這恐怕有太多太多的讀者想知道,但算這筆賬的事,估計找科學(xué)家和數(shù)學(xué)家他們都掰扯不清。 幸好小編是萬能的,就讓小編為您算一下這座地陵的造價吧。 秦始皇地陵修陵墓一共修了38年,共分三個施工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秦王13歲即位,到統(tǒng)一全國,一共修了26年,這一階段干得是陵園外圍工程的施工。 第二個階段: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一階段為9年,為陵園主體工程大規(guī)模修建時期。修建人數(shù)高達72萬(囚徒)。 第三個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為工程的收尾階段。 按照正統(tǒng)的工程造價,是需要這樣算的:挖土方,做防水,磚瓦石料,人工造價,材料運費,加上管理和糧煤雜項等等的費用,這些費用加在一起,就是秦始皇陵墓的真正造價了??墒聦嵣?,秦始皇陵墓的建設(shè),只有兩個數(shù)字,一個是修了38年,另外一個就是建造陵墓時,曾經(jīng)有72萬囚徒在這里服勞役,其他的具體數(shù)字在歷史書上根本就沒有記載,故此,走常規(guī)的路子,計算陵墓的造價,絕對是死胡同一條。 有讀者會問,小編自夸是萬能的,你難道要掐指亂算嗎——小編的算法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還有非常的準確度。 據(jù)《晉書》記載:漢武帝修建自己的陵墓時,就動用了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就是歷史上修陵的定例(但漢武帝修陵墓時,國內(nèi)沒有其他重大的施工項目,而秦始皇卻有阿房宮、長城等項目在施工,這個在計算造價時,必須予以考慮)。 小編先算一下秦國(未統(tǒng)一之前,秦國每一年的國庫收入): 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其總?cè)藬?shù)為2000萬人,其中六國之中,韓國的國家人口最少,實力也最弱,其他國家人口相差不多,故此,根據(jù)保守估計,秦國人口應(yīng)該在400萬左右。 秦國有80到100萬的軍隊,剩下300萬人是老百姓,下面,我們就看看這300萬老百姓,為秦國的稅收貢獻了多少人民幣(用人民幣計算,比較直觀一些)。 秦朝300萬老百姓,按照一夫百畝的分配土地的方式,至少有100萬成年男人分到了土地( “一畝”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測算約相當于0.2907市畝,那么,當時100畝就相當于29.07市畝(取整數(shù)30畝)),100萬X30畝地(一畝地按照產(chǎn)糧200斤計算),秦國一年收入多少谷粟?實際收入是60億斤。 按照秦朝十成取一成的田賦,秦朝國庫每年的收入就是6億斤谷粟,按照2017年的谷物收購價2.15元一斤計算,秦朝一年的國庫收入為12.9億元人民幣。 秦國國庫每年的總收入來源包括:田賦、口賦、戶賦、工商稅收和雜賦。按照資料記載,田賦在秦國的稅收中,占據(jù)了大頭,也就是說秦國的稅收70%都來自田賦,那么剩下的30%,應(yīng)該算6億人民幣左右,秦朝一年國庫的總收入應(yīng)該是18.9億,我們?nèi)∑湔麛?shù)好算賬,秦朝一年國庫的總收入應(yīng)該為19億人民幣。 那么秦朝的總花銷都包括什么呢?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軍事支出、工程建設(shè)(有修秦皇陵,還有修阿房宮和長城等等的費用,故此,花費在秦始皇陵墓上的錢,算做五分之一比較合理)、皇室支出和官員俸祿。 我們在第一階段的26年,暫且算修秦皇陵每年花費國庫的五分之一,一共花費26年X(19億X五分之一)約等于100個億。 第二階段,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時候的人口是2000萬,綜合國力也是秦朝時的五倍,但秦始皇需要修長城,抵抗匈奴,故此花費就算國庫的四分之一,就等于9年x(19億X5x四分之一)約等于180億。 第三階段:為收尾階段,這時3年的費用我們就往少算,基本和前26年的每年花費持平:3X4億=12億。 秦始皇陵墓的總花銷就出來了100+180+12=292個億。 小編曾經(jīng)為秦始皇修建長城算了一筆賬,這條萬里長城一共花了6347億人民幣,約是修建秦始皇陵的30倍。 如果用這筆錢買糧食,我們算一算,夠2000萬人一共吃多少年的。 292億÷2元(一斤谷子的價格)=146億斤谷子 146億斤谷子÷(2000萬人x365斤(一個人按照日消耗一斤計算))約等于2年。 秦始皇如果不窮奢極欲地修建陵墓,而是簡葬,將這筆費用換成谷子給老百姓分下去,哪里會有陳勝和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義?想一想這里面的亡國教訓(xùn),真的是很深刻?。?/p> |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歷史解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