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yōu)于別人,而是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 第一份工作的平臺決定了你的前景,你的成長比薪水更重要。 作者:蔣小志(富書簽約作者),轉(zhuǎn)載請加微信fushulf 01 第一份工作,千萬別去小地方 微博上有這樣一則報道,記者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 對于正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究竟應該是去北上廣,還是去二線城市?是要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要小城市里的一套房? 潘董說,能到大地方去,千萬不要到小地方。 小地方的關(guān)系網(wǎng),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不是很有利。 以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從村子里走到鎮(zhèn)上,從鎮(zhèn)子里到縣城,從縣城到省會城市,再從省會城市到首都。 他就是一步一步向大城市邁進,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他說,能在北上廣待著,就別回小縣城去憋著了。 對于年輕人來講,尤其是那種充滿想要拼命掙錢的年輕人。 想要拼命的話,怎么著也得去一個能出得起好價錢的城市吧,而作為年輕人的第一份工作,我們更不應該掉以輕心。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首因效應”,指的是你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你今后的行為、活動或心理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也就是說,你的第一份工作在哪個城市,將直接影響著你以后的人生。 02 你工作的城市 藏著你未來的樣子 在《上海女子圖鑒》熱播之后,羅海燕參與拍攝的短片《來時的路》也同樣讓人熱淚盈眶。 短片中,羅海燕穿越到一家便利店,遇到了6年前的自己。 6年前的她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父母覺得她在上海打拼太累,讓她回家。 她說:“我就想留在上海打拼,不愿意回去嫁人?!?/p> 她問6年前的自己:“這么拼,為了什么?” “愛拼才會贏啊。為了金錢自由,感情自由,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去哪兒就去哪兒?!?/p> 其實,那個時候的她,可能也不確定自己未來會怎樣,但她那倔強的模樣,讓她終究沒有辜負曾經(jīng)的徹夜彷徨。 有人說:“北京壓力又大,空氣環(huán)境、居住環(huán)境也十分惡劣,何必為難自己呢?” 可為什么每年都還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繼奔向北京這種一線城市呢? 知名心理學團隊KnowYourself幾天前在知乎上說到: 我特別喜歡《老人與海》這個故事。 它讓我們知道,最終我們不是選擇勝利,因為勝利無法被選擇。 我們選擇的只是一種姿態(tài),我們選擇了以抗爭的姿態(tài)度過這一生。 作為有夢想的年輕一代,正如《老人與海》說的那樣,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你選擇工作的城市是哪兒可能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姿態(tài)是妥協(xié)還是戰(zhàn)斗,而在大城市工作的一個好處就是,這里的年輕人,即便被生活弄的遍體鱗傷,他也會舔舔傷口,選擇咬牙堅強。 03 第一份工作 成長比薪水重要 對于踏入職場的年輕人,找工作時比較容易陷入一個誤區(qū):工資高低就是我們的擇業(yè)標準。 其實不然,第一份工作,成長比薪水更重要。 第一份工作的工資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幾年后你可以賺多少。 剛進入職場的時候,大家都是零起點的新人,工資和待遇,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不同的城市,提供給年輕人的成長機會不同,未來幾年的薪水增幅就不一樣。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洪老爺采訪了MCM中國區(qū)人力資源總監(jiān)Maggie。 Maggie畢業(yè)于一所二本院校,從二線城市起步,最終逆襲成為一名頗有影響力的女性高管。 Maggie講了她剛畢業(yè)不久的故事。 畢業(yè)后,她投簡歷進了一個航空公司的武漢分部。 在武漢分公司工作一年后,她基本知道了公司的脈絡(luò)和運作情況。 她說這個公司是運航業(yè)的,在武漢的內(nèi)陸港工作,機會是有限的,如果僅僅在武漢,差不多可以看到3年5年后的自己,于是她決定去上海,因為只有在一線港口城市,才會有更好的提升和發(fā)展機會。 Maggie選擇從武漢去上海,就是因為上海是一個更大的職業(yè)平臺,在更大的平臺,你就會遇到更多的機會,更優(yōu)秀的人才,也會遇到更大的挑戰(zhàn)和競爭。 憑借著大平臺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你才會成長得更快,走得更遠。 第一份工作的平臺決定了你的前景,你的成長比薪水更重要。 04 大城市,大的不僅是城市 還有我們的前程 有人曾說:“小城市的格局小,資源少,不適合年輕人發(fā)展?!?/p> 有人反駁道:“我就喜歡歲月靜好,在小縣城里過著平凡寧靜的生活,衣食無憂、安逸終老?!?/p> 有網(wǎng)友對此觀點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小縣城過宜居生活,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可若要給這份幸運一個度量的話,你老爹正處級就夠了。 小城市里沒有職場,只有官場。 職場看工資,官場就看你的家世和人脈好不好使。 小城市里,還更容易產(chǎn)生“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當一個人到中年時,如果還止步不前的話,中年危機就更容易產(chǎn)生。 看到過一則故事,一位在小城市里銀行柜臺工作的兄弟,在這崗位上干了差不多十年。 他在小縣城買了房子娶了媳婦,在朋友眼里,他算得上一個幸福的人。 然而,他私下里的臉色卻寫滿了憔悴。 銀行最近調(diào)整,柜員被裁剪一批,他被轉(zhuǎn)崗成為客戶經(jīng)理。 本來是算得上是升官了,可是行里的規(guī)定是,兩個季度完不成任務的話,就只能拿基本工資。 在這種股份制銀行,客戶資源早就按人頭分完了。 他說他這年紀,要體力沒體力,要精力沒精力,除了柜臺交易代碼,啥也不會,行里給的要求太高,而他在之前舒服的十年里,早已經(jīng)懈怠了學習的能力。當新工作任務發(fā)布,自己卻什么都不會時,焦慮就產(chǎn)生了。 小城市給我們帶來的發(fā)展是有上限的,到達那個上限之時,我們獲得的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可怕的中年危機。 而在大城市里,激烈的競爭會帶來更強的求生欲,求生欲會讓我們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忘掉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大城市,大的不僅是城市,還有我們的前程。 有人曾問羅振宇:“有那么多人在做同你相類似的事情,為什么你可以成功?” 羅振宇說:“因為我去過中央電視臺啊?!?/p> 見識過更大的場面,眼光自然會長遠得多。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誰的眼光好,誰的格局大,誰就有更大的機會成功。 05 一線城市,是一種情懷 還記得《奇葩說》中曾經(jīng)有一個議題:你是要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肖驍面對這個議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大城市里的一張床。 他豪言道:“如果給我大城市里的一張床,我有信心在這張床上,奮斗出一套房?!?/p> 有人說:“大城市里物價房價高,空氣質(zhì)量又不好,交通又比較擁堵,何必為難自己呢?” 可每年為什么還是有數(shù)以萬計的畢業(yè)生選擇去北上廣? 因為,對于年輕人來講,一線城市是一種情懷。 尤其是中低層的年輕人,一線城市就是實現(xiàn)階層逆襲的最佳平臺。 在一線城市里,藏著我們憧憬的那種生活。 公元前250年,26歲的李斯只是一名看糧倉的小吏,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糧食的進出和登記。 有一天,他在廁所里看見一只在此安身的老鼠,身上又臟又臭,令人十分惡心。 李斯看著這只老鼠,想起了自己管理糧倉中的老鼠,一個個滿腦肥腸,毛皮發(fā)亮。 與廁所的這只老鼠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他不禁感慨一聲:“人生如鼠,不在倉即在廁。” 第二天他便離開了小城,投奔了當時的儒學大家荀況,最終成為了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有的人生于“倉”旁,有的人卻在“廁”旁生長。 生在“廁”旁的人如果安于此地,不試圖走出眼前的地方,那他的世界也就是眼前的“廁”而已。 你生下來在哪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生活在哪里。 你的工作,就是為了能讓自己選擇生活在哪里。 作者簡介:蔣小志,富書簽約作者,擁有著一流夢想二流能力的三流創(chuàng)作者,把雞湯倒掉,雞骨頭給我,肉都留給你們,簡書、微博@蔣小志jxz。本文首發(fā)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chǎn)生活認知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