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使用金幣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二百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楚國就行使“郢爰”等金版貨幣,近年來,先后又出土多枚漢、唐時期的金質錢幣,如五銖、開元通寶等,上述金錢和后朝代中所鑄的一些金質錢,種類不多,它們大多不是流通貨幣,而是特意鑄之,以作饋贈之用的賞賜錢,所以鑄造數量均很有限。
我國近代機制金幣則始于清朝晚期,早在光緒中葉時,清廷中既有些官員倡議我國行使金幣,如陳熾在《通用金鎊說》中提出“欲收利權,欲興商務,并非鑄金錢不可,金錢之輕重,非仿用金鎊不可”之議,光緒三十年(1904年)戶部為籌款以鑄金幣,特向朝廷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并由天津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試鑄了金幣。 該幣面中間有楷書“大清金幣”四字,上端有“光緒丙午年造”,下端有“庫平一兩”字樣,背面蟠龍,四周繞以云紋,光邊,次年造幣廠又試鑄了“光緒丁未年造”的金幣,除正面的鑄造年份不同,背面的龍圖、云紋、線圈也異,現發(fā)現丁未大清銀幣有兩種版別,并且均為齒紋邊?!按笄褰饚拧彪m以試鑄成品,但總因我國藏金有限,最終未能實施流通,今存世也甚少,非常珍貴。 在2008年4月25號北京拍賣會上,一枚光緒丁未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拍得3,900,00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