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劉若英執(zhí)導的電影《后來的我們》在五一期間熱映,不到四天累計票房便突破了八億,她也因此成了華語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其實,在娛樂圈里,從演員轉(zhuǎn)向幕后的女影星并不在少數(shù),而張瑜,就是其中一位。 即使行事低調(diào)的她如今已經(jīng)芳蹤難覓,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紅遍全國的她卻是男孩心中的“初戀女神”,女孩眼中的“時尚標桿”。 而且,她還是葛大爺?shù)摹皦糁星槿恕?,?jù)說當年葛優(yōu)特別喜歡她在電影中的角色,默默暗戀了多年。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唯一一位一年連獲金雞獎、文匯獎、百花獎和政府獎四冠的女演員,在當時,張瑜的知名度絕不遜于當今任何一位“流量小花”。 生長于干部家庭的上海女孩張瑜,從小便性格倔強,行事出挑。年僅14歲時,她便被選中作為一個游泳小將,陪著毛主席橫渡長江。16歲時,容貌甜美清麗的她進入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為了一名演員。 比之許多跑了多年龍?zhí)椎难輪T,張瑜要顯得幸運許多。進入電影制片廠后不久,她便被人看中,先后在電影《青春》和《啊!搖籃》中飾演重要角色。 左為張瑜,右為陳沖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她,氣質(zhì)干凈青春,表演真誠自然,毫不做作,憑借著自己在作品中的出色演繹廣獲好評,很快便圈了一票粉。 演藝之路一帆風順的她,在23歲時,迎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電影《廬山戀》的女主角周筠。 在那時,中國電影的主題大多是謳歌革命和勞動,像《廬山戀》這樣的愛情片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在角色的塑造上,便更加困難。而張瑜卻將這個洋氣俏麗的歸國女華僑的形象詮釋得近乎完美。 《廬山戀》中的她,明眸皓齒,笑容燦爛,一顰一笑都充滿了初戀少女的天真爛漫。
在電影中,她貢獻了中國銀幕的第一吻。那個飽含少女嬌羞,輕輕淺淺的一個蝴蝶吻,打開了人們心中那道無形的道德枷鎖。它告訴人們,愛情是坦坦蕩蕩、大大方方的,沒有必要含蓄,也不需要隱藏。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代青年人的情感啟蒙,也是八十年代少女的“穿衣圣經(jīng)”。在影片里,身為時髦海歸的張瑜足足換了43套青春靚麗的洋裝,每一套都成了年輕女孩爭相模仿的對象,成了名副其實的“帶貨女王”。
這部全民熱捧的《廬山戀》,不但讓張瑜獲得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的榮譽,也讓她得到了更多好劇本、好角色。
她是電影《知音》中的京城名妓小鳳仙,淪落風塵卻心懷大義,嬌弱的女子之軀下藏著錚錚傲骨。
她也是電影《雷雨》里身世坎坷的丫頭四鳳,單純無辜,為愛奮不顧身,卻終究敵不過命運的殘酷。
她將每個角色都演繹得淋漓盡致,成了影迷心中念念不忘的經(jīng)典。當時,正處于事業(yè)巔峰的她,與劉曉慶、潘虹、斯琴高娃和陳沖并稱為“五朵金花”,是全民公認的國民女神,被視作改革開放后中國影壇第一代玉女掌門人。
據(jù)說,在她走紅之后,曾有粉絲頂著她的名字,偷偷給著名排球運動員汪嘉偉寫了一篇表白信。在沒有網(wǎng)絡(luò)和手機的年代,汪嘉偉很快便信以為真,不但馬上墮入了愛河,還與自己的正牌女友分了手。
直到后來報紙刊登了張瑜前往澳洲拍戲的報道,才使這樁公案水落石出。這件事雖讓人啼笑皆非,但張瑜在當時受人追捧的程度卻可見一斑。
汪嘉偉 可是,過早的成名卻讓她感到不安。她不想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著相似的劇本和角色,勤奮好學的她渴望著更多的歷練和沉淀。因此,在風頭正盛時,她選擇了激流勇退,毅然踏上了前往異國求學的道路。
在美國求學的五年,是她最為艱難的一段日子。初到美國時,她身上只帶了東拼西湊的幾十美元,只好租了一間很小的地下室。為了生存,她找到兩個做中文家教的工作,無論刮風下雨,都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往返于住處、學校和學生家。
生活最困窘時,她也曾想過要放棄。萬幸的是,天生帶著一股子倔強的她,終于咬牙堅持了下來。
可是,當她學成歸來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中國影壇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時的演藝圈,新人如同雨后春筍,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她,似乎已經(jīng)被觀眾們淡忘了。
自尊心極強的她并沒有因此而落寞沉淪,重新找到定位的她,開始轉(zhuǎn)戰(zhàn)幕后,擔任制作人和導演。
1995年,她以制片人的身份參與制作了電影《太陽有耳》,成功獲得了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熊獎和影評人最佳故事片獎。
通過多年的學習積淀,她用事實向人們證明,美貌與才華兼?zhèn)涞乃?,并不只是一個好演員這樣簡單。
年少成名,或許是因為運氣??扇粝腴L長久久地走下去,需要更多運氣之外的才華和能量。而張瑜,無疑就擁有這樣的資本,因此,無論身處何地,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的她,始終自信從容,優(yōu)雅大氣。
可是,不同于事業(yè)上的輝煌,在愛情里,她的遺憾卻比甜蜜要來得多些。
她的第一段感情,是一場沒有說出口的初戀。那時,她正與郭凱敏搭檔主演《廬山戀》。作為中國第一對熒幕情侶,無數(shù)觀眾滿心期待著他們能成為中國的“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修成正果,可兩人卻終究沒有在一起。
張瑜和郭凱敏 直到三十多年之后,千帆閱盡的兩人終于松口承認,當年的確曾對彼此動過真情,只是張瑜太遲鈍,郭凱敏又太膽小,這才導致了他們的錯過。
后來,在感情上有些木訥的郭凱敏介紹她認識了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張建亞。為人熱情的張建亞,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比郭凱敏要大方許多。很快,張瑜便被他的才華所吸引,與他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再傾心相待的愛,也抵不住時間和空間的差距。結(jié)婚后不久,一心求學的張瑜便去了美國留學。連越洋電話都打不起的兩人,只能靠著書信維系感情。
隨著生活環(huán)境差異的漸漸拉大,一年中連面都見不了幾次的兩人,意識到這段感情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
和平分手的兩人,并沒有向別的離婚夫婦一般冷言冷語,爭鋒相對。即便不再是夫妻,他們依舊如同一對融洽的老友般相處。
在張瑜回國時,張亞建甚至親自到機場接機,并請她擔任自己電影的女主角,讓她有一個漂亮的新起點。
和太多分手后惡語相向的感情相比,這樣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很溫馨了——即便我們已經(jīng)不再相愛,我卻依舊希望你能過得幸福。
與張亞建離婚后,張瑜始終沒有再婚,卻將獨身一人的日子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瑜伽健身,寄情山水,年逾六十的她,活得更加恣意灑脫,也愈發(fā)淡定從容。
對于一個內(nèi)心富足的女子而言,愛情不是必需品,而是錦上添花。若能得到,自然是一件幸事,如若沒有,也不必耿耿于懷。一個人的快意瀟灑,未嘗不是另一種幸福。
看過了高處風光,也經(jīng)歷了情路坎坷,如今的她,早已從當初電影里那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子,成長為個性堅韌沉穩(wěn)的大女人。
愿你走出半生,亦能如她一般,不為浮名俗世所累,也不因無人相伴而落寞,在凡塵俗世中尋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土,將簡單平凡的日子,過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來源:樂活記 |
|
|
來自: lcttcl6789 >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