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自幼酷愛繪畫,少年家貧,進裱畫店學徒,得覽古今名作,刻苦臨寫,尤喜王蒙、石溪、石濤諸家。 黃秋園先生的山水畫由傳統(tǒng)入手,欲開創(chuàng)出個人風味強烈的畫風。長于山水、工筆、寫意兼擅;水墨、青綠并能,其界畫功力為現(xiàn)代僅見。而且兼工人物、花鳥,能詩善書,精古字畫鑒賞,業(yè)余政治評論、修養(yǎng)全面。在他的山水世界里既沒有南北之分,也沒有文人、院體之別,他以“南人”的心境探秘,“北宗”的各種技法、技巧來陶冶“南人”的胸襟。南北宗的董源、郭熙、李成、王蒙、黃公望,“院體”的戴進、吳偉、馬遠、夏圭以及畫家兼文人的倪瓚、石濤、石溪、龔賢等,無不在他的畫中得到成功體現(xiàn)。他在繪畫方面多能兼善,山水、花卉、人物、界畫無所不工,他晚年的山水有兩種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種格局近乎宋人,層巒疊嶂,骨體堅實,墨法精微,畫面不強調空間的縱深,反復用鬼臉皴,形成一種現(xiàn)代感,所作雪景尤覺玉潔冰清,另一種筆法遠勝元人,丘壑雄奇錯綜,植被豐茂多變,仿佛有一種精神閃耀在云蒸霞蔚中,從中可看出他對傳統(tǒng)山水的領悟已達到極高的境界。在長期研習創(chuàng)作中,繼承中國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把積墨法的運用推向新的高度。所作山水雄渾博大,元氣淋漓,獨具風貌。其傳統(tǒng)國畫、工筆仕女、寫意花卉均俱精絕。晚年他獨創(chuàng)了一種有別于歷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園皴”,并編著有《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技法》一書。 黃秋園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shù)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xié)會員。逝世五年后,他的作品公諸于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代宗師李可染先生嘆出:“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人民美術出版社、臺灣錦繡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被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黃秋園去世后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逐漸被人們認識,并得到藝術界的承認,二十世紀80年代北京更興起黃秋園熱,1986年舉辦了黃秋園個人畫展。李可染先生在參觀過黃秋園畫展后,對黃秋園的長子黃良楷說“我很敬佩黃先生的畫,想用自己的一張畫換黃老的一張畫。”他還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嘆服!”這種評價是極少見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