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天氣一天比一天熱,濕氣一天比一天重,心情一天比一天煩躁! 怎么破? 菠蘿蜜吃了上火,色即是空看了更上火,怎么才能解脫? 抄經(jīng)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了吧?! 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抄著抄著,心就靜下來了。 我們想要抄心經(jīng), 古人也愛抄心經(jīng), 他們寫的《心經(jīng)》更安靜, 仔細看過去, 更能清心、靜心、凈心。 今天錄齋就找來了十種古人抄錄的心經(jīng), 晉有王羲之,唐有歐陽詢,元有趙孟頫、吳鎮(zhèn),清有鄧石如、吳昌碩、傅山、康熙、乾隆,近現(xiàn)代有弘一。書體有篆、行、真、草各種。 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帝王,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隱士,還有苦心修行的僧人的文字里面,我們都可以得到一種力量——安靜。 篆書心經(jīng)——安靜,可以是雄渾的! 鄧石如的這件紙本心經(jīng),縱38厘米,橫88厘米,尺幅比較小,卻是下筆爽利,勢猛氣足,又有一種意外的安寧。
吳昌碩的這本心經(jīng),用石鼓筆法,雄渾、飽滿。 楷書——安靜,可以是更安靜的! 寫心經(jīng),用小楷是常態(tài)。 小楷本來就是一種最為安靜的書體, 凈手、焚香, 細細抄來,越寫,越安靜。
這個傳說是歐陽詢寫的,一筆一劃,皆有法度。
傅山的心經(jīng),無論是結(jié)字還是用筆,妙在高古醇厚。
康熙大帝,可就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整日瞎寫,在帝王書法里可以算是很不錯的了。
弘一的心經(jīng),沒有一絲煙火氣,圓潤,古樸。 行書心經(jīng)——安靜,可以是秀美的!
雖然王羲之本人并沒有寫過,可架不住唐代的懷仁和尚集字厲害啊~在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最后面,就是上面這篇心經(jīng)。
趙孟頫,寫了很多遍心經(jīng),這本是寫給中峰和尚(元代高僧)的, 每一筆都是寫得很順手,感覺落筆筆筆順暢,字字機杼,秀而不媚,潤而不肥。
乾隆呢,藏了很多好東西,也努力地、虔誠地寫了很多的心經(jīng),不放出來看看吧,有點對不起他的辛苦;放出來看看吧,實在又有點對不起大家的眼球~~~看過拉倒,看過拉倒! 草書——安靜,還可以很清逸~ 草書,這么狂放的書體寫心經(jīng),是不是鬧呢?這早在唐代就有張癲干過了,稍微癲狂了點。不過元代吳鎮(zhèn),卻能把草書心經(jīng),寫出清逸來。
![]() ![]() 筆勢遒逸,風味古澹,看完之后,就是有一種超撥蒼秀的美感嘛! 最后,再來bb下今天的主角:心經(jīng)。 話說,佛陀得道以后,四十多年里傳授八萬四千法門(這得天天做講座吧?),這里面有一次很重要的事件和錄齋要說的主角有關(guān): 佛陀在靈鷲山教授“般若空性” 集合起來,就是八部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金剛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 提取精髓,就是“心經(jīng)”。 大約在200年的時候,月氏的和尚把心經(jīng)翻譯成了漢語,后來鳩摩羅什啊、玄奘啊都翻譯過,流傳最廣的,我們抄得最多的呢,就是唐玄奘的譯本。他用短短260個字,360度無死角闡述了什么叫“般若空性”,什么叫“諸法皆空”。什么蘊、界、處、四諦、十二因緣,都是空。 領(lǐng)略了空的智慧,煩躁什么的,鐵定跑光光嘛~ 還說啥呢? 抄經(jīng)去~ |
|
|
來自: 地藏菩薩mohesa > 《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