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丹毒是一種由豬紅丹毒絲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其發(fā)病與環(huán)境有關,多由于豬骨或魚刺等刺傷皮膚或指頭接觸肉類、魚類而發(fā)病。屬于中醫(yī)“無名腫毒”的范疇。 類丹毒的臨床表現(xiàn):好發(fā)于冬季,常見于漁業(yè)、屠宰業(yè)、肉食業(yè)的工作人員或家庭婦女,有局部外傷史。初起手指感染出現(xiàn)黃豆大小紅點,局限性紫斑塊,邊界清楚而向周圍擴展,灼熱疼痛或瘙癢,類似于丹毒,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可能發(fā)生廣泛性紅斑和嚴重紫癜樣損害,伴有全身癥狀,如惡寒、發(fā)熱等。 病因病機: 中醫(yī)學認為,由于素有外傷,又感外邪,郁于肌膚和手指而發(fā)病。如果治療不當,以致毒邪蘊結生熱,傷及營血,故出現(xiàn)全身癥狀。 西醫(yī)學認為,類丹毒是因豬紅丹毒絲菌經(jīng)皮膚傷口侵入引起的類似丹毒皮損的感染性皮膚病。男性比女性多,以青壯年多見。 潛伏期大約1~5天。病變以手部多見。 診斷鑒別診斷: (1)季節(jié);好發(fā)于冬季,多見于從事漁、肉業(yè)工作者,或家庭婦女,并有局部外傷史。 (2)皮損:在手指局部出現(xiàn)黃豆大小紅點,繼而局部紅腫,邊界清楚,向周圍擴展,中心可自愈。皮膚腫脹明顯,無水皰,局部灼熱痛癢。紅腫類似丹毒。 (3)并發(fā)癥:如果治療不當,導致病情加重,可發(fā)生廣泛性紅斑和嚴重的紫癜樣損害,以及惡寒發(fā)熱,肢體疼痛,乏力等全身癥狀。 辨證論治: 1.內治法: (1)外傷染毒型: 臨床表現(xiàn):指頭被肉骨或魚刺劃傷,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斑,表面出現(xiàn)水皰,自覺灼熱疼痛,瘙癢,邊界清楚,中心自愈,不化膿,局限,或彌漫全身,關節(jié)疼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地丁湯加減。銀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連翹15克,半枝蓮10克,蒲公英10克,野菊花12克,梔子12克,草河車10克,鮮生地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 加減變化:發(fā)熱重者,加石膏、知母。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毒熱重者,加蚤休、大青葉。 (2)熱毒內攻型: 臨床表現(xiàn):局部皮損不顯,或廣泛性紅斑,或嚴重紫癜樣皮損,伴有全身癥狀,如惡寒,高熱,全身乏力,肢體疼痛,心悸不寧,小便少,舌紅絳,脈數(shù)。 治法:清熱涼血,寧心瀉火。 方藥:黃連瀉心湯加減。黃連6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牛角30克(先煎),茯苓12克,梔子1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銀花10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發(fā)熱甚者,加重黃連、銀花用量,加知母、連翹。心煩,神識不清者,可酌用安宮牛黃丸。 2.外治法: (1)發(fā)病初期,可用金黃散外敷,每日1次。 (2)鮮蒲公英、茜草、鮮紫花地丁、鮮地榆搗爛,局部外敷。 西醫(yī)療法: (1)青霉素,每次80萬~16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如果出現(xiàn)敗血癥,可用青霉素400萬~2000萬單位,靜脈滴注。 (2)氨芐青霉素,每次2~3克,靜脈滴注,每日2次。 (3)紅霉素,每次250~500毫克,每日3~4次,口服。 (4)復方新諾明,每次0.96克,每日2次,口服。 其他療法: (1)患處有膿液應清創(chuàng)消毒切開引流。 (2)可用四環(huán)素軟膏、紅霉素軟膏或魚石脂軟膏外敷,或用慶大霉素注射液外敷。 預防和護理: (1)加強養(yǎng)豬場、屠宰場和有關食品加工人員的衛(wèi)生防護。 (2)加強肉類、魚類管理和檢疫工作。 (3)患處禁用水洗,患肢用三角巾懸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