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嬰的一生,是無數(shù)“故事”的集合體。 這些故事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各種古籍——尤其是《晏子春秋》中,從各個角度虛虛實實地展現(xiàn)著這個齊國人的睿智、正直、謹慎和非凡的政治才華。有故事的人,是很令人羨慕的,只是故事太多也有壞處——許多故事太相似或者過于傳奇,因此減損了真實性。而且,這些故事是零散的,彼此之間缺少關(guān)聯(lián),無法從中找出晏嬰成長的軌跡和思想變遷的脈絡。 因此,這些顯然經(jīng)過加工和改造的故事越多,晏嬰的形象反倒愈加抽象,仿佛他生來即是如此智慧,如此機敏,如此完美。 晏嬰 眾多故事中,最有名的無疑是“晏子使楚”。 晏嬰到楚國出使的時候,遭到了楚國人的嘲笑和刁難。楚王先是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讓儐者(負責接引賓客者)引導晏嬰從小門入宮。晏嬰說:到狗國出使,才會走狗洞,出使楚國,走這里不合適吧?儐者無言以對,引著晏嬰從大門進入楚王宮中。 楚王定睛一看,來使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言語間立時多了一絲嘲諷:難道齊國沒人了嗎? 晏嬰:齊都臨淄人口眾多,張袂成陰,揮汗成雨,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何謂無人? 楚王:既如此,為何派您來出使呢? 晏嬰:我們齊國任命使臣是很有講究的,出使道德高尚的國家,就派那些精明能干的人,到無德無禮之國,則派上愚蠢無能之輩;下臣愚蠢無能至極,只能來出使貴國了。 臨淄,齊國故城排水口遺址 在《晏子春秋》所載的這個故事中,雙方鋒芒畢露,言語刻薄,雖然聽起來十分過癮,但如此不含蓄,不似春秋時代貴族間對話之風格,更何況,還是在如此隆重莊嚴的場合。 相比之下,楚王與晏嬰的另一次“交鋒”則要可信一些。楚王宴請晏嬰,酒酣之際,有士兵押著一個犯人經(jīng)過——當然,這是事先特地安排的一場“戲”;楚王叫住士兵,問道:那是個什么人? 士兵答曰:齊國人。 楚王又問:犯了什么罪? 士兵:偷盜。 戲演完了,楚王扭頭問晏嬰:齊國人都這么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避席(離開坐席,伏于地上,以示恭敬)而對:臣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外表雖然相似,味道卻有大不同;原因何在?水土相異也;人也是一樣道理,在齊國安分守己,到了楚國卻偷盜為業(yè),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盜嗎? 楚王笑道:跟圣人開玩笑,真是自討沒趣啊! 漢畫像,“二桃殺三士”,這是與晏嬰有關(guān)的著名故事 按照孔子的標準,晏嬰當然不是圣人,但是孔子對晏嬰評價很高。對于這個同處一個時代,而且有過交往的人,孔子說: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奉為學習榜樣的人,總共六個,周室的老子,衛(wèi)國的蘧伯玉,楚國的老萊子,鄭國的子產(chǎn),魯國的孟公綽,還有一個,就是晏嬰。 孔子是個懷舊派,在他看來,那些令人敬仰和膜拜的圣人、仁人通通活在古代,都是死人;活著的人,準確點說,即“今之當政者”,能得到孔子贊揚的很少。晏嬰被孔子當做學習榜樣,很不容易。 事實上,故事中光彩四射的晏嬰,其漫長的從政生涯,本身就很不容易。 (《大夢春秋》069,待續(xù)。文圖原創(chuàng),盜用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