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出身貧寒,祖上三代都是農(nóng)民。在他17歲那年,黃河泛濫,全國幾十萬百姓淪為難民,朱元璋的父母兄弟也在一場饑荒中相繼死去。 家破人亡,親人離散。朱元璋和二哥打算分頭逃難,此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面,于是兄弟倆抱頭痛哭起來。鄰居家的大娘聽見兄弟倆的哭聲,對他們說,二哥可以出去闖蕩,但重八(朱元璋)年紀(jì)太小,不如就在寺廟里當(dāng)個和尚吧。 于是,朱元璋便開始了寺廟里半饑半飽的和尚生活。因?yàn)樗胨伦钔?,年紀(jì)最小,所以挑水做飯掃地洗衣的活都是他的,但每次輪到他吃飯時,往往都是一些殘羹剩飯。雖然以前在家里也吃不飽穿不暖,但好歹是家中最小的,父母兄弟也不讓他受苦。寺廟里的生活,讓朱元璋很不適應(yīng)。 但很快,他連這半饑半飽的生活都過不上了。遇上縣里饑荒,寺里的糧食被一搶而空。老和尚把大家聚集起來,說糧食沒有了,大家各謀出路吧。 對朱元璋來說,唯一的出路只有要飯了。但幸運(yùn)的是,他有一套比一般乞丐體面的行頭:一套僧服,一個木魚,一個瓦缽。于是,在別人去要飯的時候,他安慰自己是在“化緣”。 朱元璋沿著南邊的小路一直走,路過一大戶人家門口,他膽怯地扣動了門環(huán)。門里面的人探出頭看了下,重重地關(guān)上了門。在朱元璋準(zhǔn)備轉(zhuǎn)身走的時候,門又打開條縫,一個拿著勺子的手伸了出來,朱元璋趕緊把瓦缽伸過去,接下一把生了蟲子的糙米。對方說,快走吧,就剩這些了。中午,朱元璋在破廟里找了幾個石頭,支上瓦缽倒上水,把米煮熟勉強(qiáng)填飽了肚子。 之后的幾年,朱元璋從合肥走到河南信陽,又回到安徽阜陽。17歲的少年,他一路乞討,吃過大戶人家施舍的白面饅頭,也啃過野菜草根;住過大戶人家的下人房,也睡過郊外的破廟;他做過短工,也跟乞丐打過架;饑餓難耐的時候,他還當(dāng)過小偷,趁農(nóng)民下地的時候,就翻墻到別人廚房里偷東西吃,還偷過雞鴨。 有一次,朱元璋路過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那時候的他已經(jīng)兩天水米未進(jìn)了。忽然發(fā)現(xiàn)村頭有一棵柿子樹,上面掛了很多被霜打過的柿子,他縱身爬上樹,一口氣吃了十幾個柿子,還揣了好幾個在包袱里,命總算是保住了。 之后,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戰(zhàn),終于成了威震一方的人物。一次偶然的機(jī)會,朱元璋故地重游,發(fā)現(xiàn)了這棵柿子樹。他坐在樹下動情地哭了起來,最后解下了自己的披風(fēng),蓋在樹上說:封爾為凌霜侯。 朱元璋沒想到,這么多年了,這棵柿子樹依然還在。它見證了朱元璋從落魄的乞丐變成權(quán)傾天下的霸主,見證了他受盡半生白眼,卻依舊斗志昂揚(yáng)的傳奇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