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時期蠶繭】 人工切割后的半個繭殼。1926年在山西夏縣,由李濟先生主持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與美國史密斯研究院弗利爾藝術館合作的考古隊,在西陰村新石器時期遺址的彩陶碎坑中掘獲,是中國桑蠶絲綢業(yè)的重要早期物證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婦好墓出土商代玉拐尺形器】 藏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鮮見展出的一件婦好墓出土珍品。角尺造型,表面陰線刻菱形紋飾,兩端鉆孔,內直角飾有牙戟,用途不明,倒與漢唐畫像中伏羲手中的矩尺幾分相似。說到矩尺,商周時期已廣泛運用于古人的生活當中,甲骨金文即有此字,先秦亦有許多關于工具“矩”的記載,如《墨子》云“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等等。傳說禹用矩平水治天下,《淮南子》《漢書》更將“矩”上升為西方少昊“治秋”的神器,可見矩作為一種工具也被漸漸當成禮器與神器。 【西漢珠串飾】 咸陽馬泉鎮(zhèn)大泉西漢晚期墓出土,計有和田玉、水晶、瑪瑙、琥珀、琉璃、綠柱石、釉陶等材質共23件。白玉來自新疆,琥珀來自西南,綠柱石、水晶、瑪瑙等則由東南亞絲路輸送,多色琉璃也很罕見,非中原制式??梢娢鳚h邊疆的貿易交流早已深入帝國的腹地。 圖一纏絲瑪瑙在西藏措思發(fā)現前,坊間傳聞為國內“最早”天珠,然其只是一枚經高溫烘烤過度的普通瑪瑙。此系經復原串聯,目前在咸陽市博物館中展示。 【西漢金羊頭飾】 純金質地嵌松石羊首飾,眼睛似乎是瑪瑙材質,形態(tài)逼真。河南永城夫子山采集(山上撿的?),中原出土帶有草原匈奴文化氣息的飾物,河南商丘博物館藏。 【唐代鎏金花鳥紋菱花銅鏡】 唐代銅鏡使用鎏金工藝的并不多見,加金的更多使用平脫工藝或嵌金背。一方面可能是鑄鏡常用的高錫青銅合金不易鎏著的緣故,如圖這枚,鏡背鎏金極為罕見,惜效果欠佳,并不耐耗。1985年寶雞陳倉區(qū)石羊廟出土。 【嘉靖青花八卦云鶴松竹梅祿字紋盤】 盤底心豎款“祗待官光祿寺署丞沈良佐造”,少見的晚明光祿寺監(jiān)造款。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明代金累絲燈籠式耳墜】 明代常見的燈籠形耳墜,圖三《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燈籠。1966年紅衛(wèi)兵破發(fā)陜西鳳翔范家寨劉家溝村劉之勃夫妻合葬墓(衣冠冢)出土,劉之勃乃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崇禎十七年死于(1644)張獻忠破成都,《明史》有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