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有個叫艾恩斯沃斯的人,做了一個實驗,叫【陌生情境測驗】,他讓媽媽們帶著約2歲左右的孩子來到實驗室,然后讓媽媽不打招呼就離開房間,片刻后再回來孩子身邊,在這期間由工作人員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場景一: 第一種反應: 孩子發(fā)現(xiàn)媽媽離開房間時,變得焦慮不安,這些孩子會焦慮,也會哭,不過很快他們就不哭了,會平靜下來,玩游戲室里的玩具。 當媽媽回來房間后,孩子會跑向媽媽,告訴媽媽,我在這里玩了什么,孩子看到媽媽回來是很高興的,并且會去擁抱媽媽。 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是:“我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這個類型屬于: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是被怎么對待的: 他們與媽媽的關系很好,媽媽會在他們哭的時候很好地作出反應,對他們表現(xiàn)出積極的關心與愛,對他們的活動有情感支持,對他們的行為有積極引導。他們會接收到媽媽的關心和信任,被媽媽恰當?shù)卣疹欀?,媽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情緒也能被媽媽很好地看見,他們在媽媽這里感覺到安全。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的特點: 當媽媽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以媽媽作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點,會自己找玩的,不過一邊玩會一邊回頭找找媽媽,就像充電一樣。媽媽離開他們,會引發(fā)他們的分離焦慮,但是他們相信媽媽很快會回來,相信媽媽不會丟棄他們,他們知道媽媽是可以被信任的,這類孩子安全感很足,也很容易快樂。 場景二 第二種反應: 孩子對媽媽的在與不在似乎沒有反應,媽媽離開了房間,他們也沒有哭鬧,會單獨地玩玩具。 當媽媽回來后,他們并不關心媽媽去哪里了,對媽媽的回來視而不見。孩子在努力應對內(nèi)心的焦慮,陌生人在不在,他們的表現(xiàn)也是一樣的。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是:“我不需要你們”。 這種反應屬于: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孩子是如何被對待的: (1)缺乏陪伴,他們的需求總是沒有得到媽媽的回應,媽媽不喜歡被打擾,對他們是沒有耐心的,對他們的哭也很少有反應,他們不被照料,所以從小就學會了要懂事,不應該去打擾父母; (2)過度卷入,他們被媽媽過度照料,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一切被包辦得很窒息,媽媽沒有自己的價值,緊緊抓住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不得不表現(xiàn)得“我不需要父母”,用這種的方式來應對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回避型依戀孩子的特點: 這些孩子顯示出是很懂事很乖,可是這些是一種假獨立,他們與媽媽分離的時候幾乎不哭,當媽媽主動去找他們玩的時候,他們表現(xiàn)是冷漠的。這類孩子對陌生人也不會害怕,在他們有需求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尋找?guī)椭?,不過會有憤怒的情緒。 場景三
第三種反應: 孩子和媽媽分開后,他們會很焦慮,表現(xiàn)出恐懼,情緒很不穩(wěn)定,他們會哭鬧,會跑去敲打大門抗議,工作人員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的,他們也無法玩玩具。 當媽媽回來后,孩子會很粘媽媽,但同時也停止不了哭鬧和憤怒,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是:“你本來可以不用離開我的,干嗎要離開我!” 這種反應屬于: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孩子是如何被對待的: 這類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媽媽照顧孩子完全靠自己的心情,冰水兩重天,也許這一刻寵孩子寵得上天,下一刻就反手一個巴掌了。媽媽對孩子時而冷漠時而熱情。孩子也變得不知所措,擔心自己做不好就會被拋棄。 焦慮型依戀孩子的特點: 他們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緊緊粘住媽媽,很少會自己玩,媽媽離開他們時,很恐懼和焦慮。這類孩子很怕分離,分離后很焦慮,很害怕陌生環(huán)境。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既有愛也有怕,怕媽媽離開自己,恐懼被拋棄。他們會發(fā)很大的脾氣來希望得到愛,脾氣暴躁,反應也會比較遲緩。哪怕媽媽在身邊,對陌生人也有特別高的戒備心。 場景四
第四種反應: 這些孩子很奇怪,他們表現(xiàn)出僵硬和糾結、刻板,他們在媽媽離開之前就開始焦慮,緊張關注著媽媽的行為。 媽媽離開后更加不安,一方面想親近媽媽,一方面又要打咬媽媽來表示對媽媽的拒絕。他們的內(nèi)在聲音是:“媽媽,你讓我想靠近又恐懼”。 這種反應的類型屬于:混亂型依戀 混亂型依戀孩子是如何被對待的: 這類孩子看起來是害怕媽媽的,對媽媽很迷惑,對于孩子來說,,壓力經(jīng)常過大。這種依戀類型要么是有一個抑郁癥的媽媽;要么是有一個暴力媽媽。他們通常是受虐待長大的,或者有過創(chuàng)傷。 混亂型依戀孩子的特點: 這類孩子很少會玩樂探索,他們害怕媽媽,又得不依靠媽媽,他們的情緒最難安撫,媽媽對他們來說,是安全與是恐懼的客體,媽媽讓他們有恐懼的經(jīng)歷,所以既表現(xiàn)得依戀又會攻擊。 從大量的兒童與成人的依戀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依戀模式通常是穩(wěn)定的,依戀類型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與生活。
他們安全感十足,很少焦慮,在情感上穩(wěn)定和積極。會尊重自己與他人,他們不需要通過他人來獲得愛,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愛。他們有需要的時候,能真誠坦誠地告知對方,他們在感情里不會擔憂失去,能夠做到與人親密,他們?nèi)菀着c人接近,不會擔心被拋棄,也不怕別人與自己太親密。他們信任自己與這個世界。 他們在感情里,總是以回避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你找他們談話,他們通常玩視而不見,對你的情緒也不回應,哭也好鬧也好,他們表現(xiàn)得很冷漠,他們害怕進入親密關系,總是會無意識地選擇回避,這樣子就避免了過于親密而讓自己焦慮了。他們拒絕依賴,認為依賴是可恥的,想要自力更生,也不愿意與他人談心,他們也希望對方也能獨立不需要幫助。 他們恐懼被拋棄,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他們的愛需要通過對他人的索求中才能得到,他們不斷地要,“你要證明你愛你”,所以他們會不斷地作,他們只是想通過對方對自己的好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可愛的。他們也特別會依賴對方,會過度追求別人的肯定和贊美,他們愛起來很癡狂,對戀人有很多的不信任,要不斷求證愛是在的,這樣也常常讓對方離自己而去。 他們渴望親密關系,但又害怕受傷害, 他們希望有人愛自己,又擔心自己會離不開對方,如果他們與對方建立了親密關系,他們會恐懼對方會拋棄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巨大,脾氣也很暴跌,情緒很不穩(wěn)定,內(nèi)心很混亂,親密讓他們渴望而又覺得恐懼。他們在關系里,還會做出一些很可怕的極端事情出來。 1、愛的陪伴。愛是療愈一切的法定,如果重新有一段穩(wěn)定的關系,這個關系能夠持續(xù)下去,那么他就可能學會去信任他人,重新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模式。所以會有一些成年人,找到一個好老公,在老公的陪伴下療愈了。所以,關系很重要,什么時候改變都不遲,對于孩子來說,只要媽媽愿意改變親子關系模式,一切都會好起來。 2、心理咨詢。沒有一個好的關系,那么長期的心理咨詢,能夠帶給這個人一個新的鏈接,有能力的咨詢師會發(fā)展他對他人的信任,開始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與信任感,并不是做什么去影響他,而是在信任的關系里,自然發(fā)生的。 孩子是透過媽媽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是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來源。 (PS:以上漫畫為原創(chuàng),轉載請通知)
|
|
|